摘要:啟蒙運動是歐洲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對啟蒙運動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策略選擇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為啟蒙運動教學提供一定的指導價值。
關鍵詞:啟蒙運動;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推行,歷史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同趨豐富。對于傳統的教學方法我們要適當加以改造,使它更加適應時代的需求;對于新產生的方法,我們要大膽采用,深入研究,不斷完善。在繼承和創新中,聯系實際,對各種方法取長補短,優化組合。
一、啟蒙運動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分析并說明啟蒙運動興起的原因和特點,列舉啟蒙運動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
(2)學生通過回憶并復述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思想,比較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的異同,說明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作用。
(3)通過對啟蒙運動興起的歷史條件和重大影響的探究,學生能說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基本原理。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和教材內容有緊密聯系的圖片資料,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精心設計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發揮學生的積極性,真正理解重點和難點,從而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啟蒙思想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精華積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資產階級為之奮斗的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僅屬于其個人和那個時代,更屬于世界、屬于全人類。通過學習,學生將培養人文意識,強化法制觀念;關注社會進步,培養堅強的意志,樹立科學精神,敢于懷疑,勇于創新,不斷追求真理;領悟先進思想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積極汲取啟蒙思想精華,為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提供借鑒。
二、教學方法的策略選擇
1.經久不衰的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語言,通過描繪情景、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闡述規律等,系統地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和發展學生智力的一種方法。教師通過合乎邏輯的分析、論證,生動形象的描繪、陳述,啟發誘導性的設疑,能夠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知識。它有利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有利于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本課在啟蒙運動發生的原因、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理性”、啟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啟蒙運動的深遠影響等方面都需要運用講授法。
2.師生互動的課堂討論
優化的課堂討論,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求知欲,發揮其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以及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比較”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教師參與課堂討論,如果學生討論不出所以然的話,教師可以適時提醒學生從產生的背景、思想主張、發展歷程、深遠影響等方面比較其相同點和不同點。另外“啟蒙運動的深遠影響”同樣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從對不同方面、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影響著手。課堂討論的方式要優化,所選擇的方式,要能與內容、時機掛上鉤,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符合教材的結構特點,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獲得最大的討論效益。學生在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應適當地補充和歸納,以便學生更加有系統有條理地掌握知識。
3.探究教學法
探究法是以引導歷史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是強調把科學探究作為獲取知識和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歷史探究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啟發下,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組織形式,通過自主獨立的研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難的題目,并在這個過程中經受意志品質的培養和磨煉的一種教學方法。
三、教學手段的策略選擇
教學手段是指“為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而采用的勞動工具,主要是指教學的物質手段。”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手段是指學習活動中采用的工具或物質手段,具有物質性、多樣性的特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才的起點”,將多媒體引進課堂是目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而實用的手段之一。學生只有對本學科知識產生了興趣,才能有探求這門學科的欲望,而這種興趣的激起則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用多媒體課件創設聲、像、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激起學生的注意,喚起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與課堂教學融合在一起,來思考和探究歷史知識的奧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教育條件的改善,高科技含量的現代輔助教學媒體必將在歷史教學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王生.歷史課程生成性教學中應避免的幾個誤區:由教學案例“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引發的思考.歷史教學,2010(2).
[2]張智.法國啟蒙運動與舊制度后期的民族主義話語.浙江學刊,2010(3).
[3]李宏圖.什么是啟蒙運動.史學月刊,2011(9).
(作者單位 四川省綿陽市市教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