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在理解數學的同時,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也能得到進步和發展。
教師應在數學教學方面進行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應發揚教學民主的精神,成為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要民主、平等,教師要放下架子和學生平等相處,不要主宰課堂,而要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的主要任務應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在恰當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引導與幫助,要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從而獲取知識,發展和提高自身能力。例如,在學習“方位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做游戲的方式來感知、體驗各種“方位角”的大小和方向。具體做法如下:先把全班同學分成紅、藍兩組,分別坐于教室兩邊,在教室中間畫上“十”字形(交叉點為原點),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律標出方向,然后由紅、藍兩隊分別派代表向對方提問并指定對方某一人作答,作答者要站到與所提問題相應的位置才能得分。
二、教師應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探索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和能力是自己學到的、鍛煉出來的,不是教師教出來的。在課堂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
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覺得每項知識都是他們通過實踐獲得的,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例如,在學習“線段、射線、直線”這些概念時,首先采用直觀引入,讓學生拿出一根毛線,兩手捏住兩端拉緊,感受“線段有兩個端點”的特征;再讓學生拿出一團毛線,捏住一端拉緊,另一端的手向前移動,感受“射線只有一個端點”的特征;接著讓同桌合作,兩手捏住這團毛線的中間拉緊,通過小組合作與前面學習過程的啟示,將拉緊毛線的兩手不斷向后兩端移動,感受“直線無端點,無限長”這一特征。
三、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
某些學生不想學習或討厭學習,是因為他們覺得學習枯燥無味,認為學習數學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則和解題規律記熟,然后反反復復地做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好教材中列舉的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素材和形象的圖表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上要及時總結、表彰,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過自己的教學,使學生樂學、愿學、想學,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為學習而勤奮,不會有痛苦的感覺。例如在學習“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時,教師可以提前兩天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生活中的立體圖型的圖片、實物,用硬紙片制作柱體、錐體等模型。在教學中,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圖片、實物和制作好的各種各樣的立體模型;然后每兩人一組把這些實物或模型進行歸類,并說出它們各自的特點;最后選派一些代表作總結發言,老師再點評,對做得較好的同學進行表揚。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在愉快中學到了知識,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益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使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自由活動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數學學習資源。
教師要研究新教材的內容,不是照搬照用,而是不斷地開發,讓其更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如在“圖案設計”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計算機完成以下問題:(1)我喜歡的數學圖形;(2)收集一些公司或企業的標志圖案;(3)為我們班設計班徽。學生可以在網上找到相當豐富的素材。上課時,教師可以先把每個學生收集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教學中再進行分類展示。這樣做可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益。
通過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學習,我深深地體會到:新課程改革不僅僅是把原來的教學大綱換成課程標準,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更重要的一點是教師也是一個學習者,需要不斷地學習、實踐、再學習。在實踐中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才能真正以學生為本,創新教學,為國家培養出適合時代要求的人才。
(作者單位 甘肅省嘉峪關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