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學思想上要體現時代精神,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應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課程改革改變了中學歷史學科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巴的教學模式。歷史教師圍繞新課標組織教學,歷史課堂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有些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過于片面,過于追求教學的形式和表面,忽視了教學的內容和實質。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新課改中歷史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注重教學目標中能力目標與知識目標的統一
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方面的要求,強調感受、觀察、體驗和解釋一般社會現象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過程從知識傳授、思想灌輸變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很多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廣泛運用新教學工具,如多媒體課件、視頻課堂、網絡資料和歷史情境課堂,采用學生編演歷史情境劇、組織辯論會和討論會、進行模擬法庭等形式,希望通過大量的自主活動培養學生領悟和解讀歷史的能力。但是,實踐表明,很多學生的知識掌握度并沒有因為“能力”的提高而相應提高。新課改前,學生能夠熟練地把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娓娓道來,把各章節串聯起來,那是因為歷史事件的背景、過程和影響是學生掌握和感悟歷史事件的三要素,也是我們傳統教學的重點。而新課程中,教師重視能力目標的實現而忽視知識目標的達成是一種不好的現象。新課程改革旨在提高學生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因此,我們不能完全舍棄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在能力目標的達成過程中不能忽視知識目標,特別是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
二、注重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的實質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倡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課堂分組討論、組織辯論賽、編排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等都是教師常用的教學形式。但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諸如學生還沒有學習基礎歷史知識就過多地觀看歷史影像資料、編排課堂歷史短劇、展示課外收集的有關資料等探究學習的傾向。這些看似熱熱鬧鬧的表象背后,其實許多學生并沒有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這樣的問題書中有現成的答案,學生通過看書就能歸納出來,如果教師非要組織學生討論,實在是多余。因此,課堂教學形式的選用應該以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為出發點,不能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如果忽視這一點而任由這種現象長期發展下去,歷史教學質量就會受到嚴重影響,課改目標就不能真正實現。
三、注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特殊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已經習慣于講授。新課程把教學看成是師生交流、教學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教學關系上,教學行為主要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引導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尋找、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引導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激發積極的學習心理;引導學生對學習進行自我評價;引導學生認識所學知識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和天賦。在歷史教學中,教師習慣于自己講,講歷史背景,講歷史史實,講歷史結論。好像自己不講就不是教學,學生就不會學習。如此教學,教師教完了,學生還是不會學習歷史,反而會對歷史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其原因就是缺乏對學生進行學習引導。
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轉變。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這種自主探究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因此,我們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中切不可從“教師滿堂灌”的這個極端走向“教師靠邊站”的另一個極端,要重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特殊作用。
四、注重互動式課堂的教學秩序
在歷史課程改革中,為了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教師可謂煞費苦心。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確實讓課堂活起來了,師生平等地交流、探討。但是,學生積極性一旦調動起來,課堂的秩序就沒有了。如分組討論中,在其中一個小組闡述觀點、表達成果的時候,其他小組的同學要么忙著整理自己的資料,要么說笑、吵鬧,即使有個別想聽的同學也聽不清楚。也就是說,在這一節課里,每個學生獲得的知識都是不完整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在課堂上強調“規則”,使學生在秩序中進行自己的學習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認識,同時學會理解別人,尊重別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在追求課堂互動的同時,共同維持課堂的教學秩序。
(作者單位 湖北省武漢市石牌嶺高級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