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它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既要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那么,在日常的教學中怎樣才能使兩者實現和諧統一呢?現行教材中的絕大多數課文都來自作者的生活體驗和心靈感悟,那么我們的教學就應盡量還原生活,并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學活動置于逼真的社會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聽、說、讀、寫的強烈愿望,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感悟生活。為此,我在這方面作了一些嘗試。
一、以生活的反差,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實踐表明:學生除了對新奇的、沒見過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外,還對和他們的生活體驗有反差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在教學中,我通過鉆研教材,抓住教材中的內容沖突,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失街亭》一課,學生都清楚,如果諸葛亮不用馬謖的話,街亭可能就不會失。于是我抓住課文情節的沖突,提出:劉備曾評價馬謖“言過其實”,而且“諸葛一生惟謹慎”,為什么在關鍵時刻諸葛亮會對馬謖委以重任?這個問題與學生的知識積累有了強烈的反差,于是他們產生了好奇心,強烈的求知欲望驅使他們認真閱讀課文。通過思考討論,他們了解到雖然諸葛亮對馬謖獨當一面有猶豫疑慮,但由于平時的好感,當馬謖信誓旦旦立下軍令狀時,他也放不下情面,這反映出諸葛亮打不破情面、任人唯親、放棄原則的一面。全班同學圍繞這個問題讀、想、議,我適時引導學生討論堅持原則與任人唯親,讓學生懂得在原則性問題上堅決不能讓步,讓步必然導致工作事業的失敗。
其次,抓住課文中的對比。教材中強烈的對比也是使學生產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學生快速地進入角色,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使課堂效率成倍提高。如《項鏈》一課中,“她比所有的女賓都漂亮、高雅、迷人,她滿臉笑容,興高采烈。所有的男賓都注視她,打聽她的姓名,求人給介紹;部里機要處的人員都想跟她跳舞,部長也注意她了。”“她胡亂地挽著頭發,歪斜地系著裙子,露著一雙通紅的手,高聲大氣地說著話,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我適時提出:這兩段寫的是同一個人嗎?強烈的反差形成鮮明的對比。學生頓時議論紛紛。學生通過前后文的對照和相互之間的討論交流,體會到瑪蒂爾德生活的巨大變化實際上是對瑪蒂爾德虛榮心的無聲的批評。通過學習,學生懂得了過度虛榮的危害性。
這樣利用學生生活實際和教材之間的反差,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自然地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學生的感悟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以生活的體驗,培養學生的情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識活動與情感是緊密聯系的。任何認識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誘發下產生的。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尋找與文中的相似體驗,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更好地進行教學實踐活動,這樣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歸去來兮辭》一課的學習中,由于時代因素,學生體會不出陶淵明辭官歸家、擺脫羈絆得到自由的歡欣,讀起來索然無味。于是我進行了如下引導:“這是一個明媚的早晨,你走在放假后回家的路上,一抬眼,家中的紅瓦高墻已經在望,加快腳步,情不自禁哼上一曲,盡情放大你的歡樂。快到家門,你看到了……”,沉悶的場面一經引導,學生頓時順著我的思路說下去,思家的情愫油然而生,回家的歡欣頓時明了。再讀課文,已充分感悟到了“舟遙遙以輕飏”一段所體現的情感。可見,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進行語文實踐活動,不僅能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提高,還能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
又如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請學生根據畫中的荷葉或生活中所見,把荷葉與芭蕾舞女組合起來,想象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滿眼繁茂的荷葉,荷葉片片相連;因為出水很高,所以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優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靜靜的荷塘幻化為動態的舞臺,舞女們穿著綠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輕盈地旋轉。隨著想象的馳騁,學生進入到月光籠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變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復活。可見,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進行教學活動,不僅能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以提高,還能使學生的閱讀習慣、想象能力、感悟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以生活的輻射,陶冶學生的情操
生活是個大課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義遠遠大于我們的課堂教育。在教學中,教師如果有意識地把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場景和教學內容聯系起來(也就是把社會生活輻射進課堂),那么它的教育效果比單純說教的效果要好很多。
例如,《項鏈》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后,我要求學生續寫課文。由于故事性強,又切合學生的學習經驗、生活經驗,故此,學生寫作熱情高漲,想象奇特,感情深刻。在他們的續文中,既有“成由勤儉敗由奢”的哲理,又有腳踏實地克服虛榮的體會,還有通過勤勞致富創造美好生活的認識。通過課堂的延續,學生的心靈得到了凈化。
再以《守財奴》為例,當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這篇小說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請你就社會上的某種人、某種現象寫一段感想。有的學生對奸商的行為發表感想:做生意應以誠信為本,老少無欺,不賣偽劣假冒產品;有的學生對某些出租車司機的行為發表看法:開車時,拾到乘客的錢物應歸還給失主,不應占為己有;有的學生對自己的家長只顧賺錢不注重自身修養的行為發出了內心的呼聲等等。這樣的教學,由于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不僅豐富了教材,而且發展了教材,也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加倍提高,也能使學生在學習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凈化自己的心靈,感悟到生活的真諦,從而使學生通過學習真正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實現語文素養的提高和思想教育的進步雙豐收。
(作者單位 江西吉安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