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任務”驅動下展開學習活動,使學生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務”。任務驅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得到了較好的提升。論述了“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內涵、一般的實施流程和實踐后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任務驅動法;網頁設計與制作;探索學習
《網頁設計與制作》是一門實踐性強、極富創造性,具有鮮明時代發展特點的計算機專業課。通過多年的探索與總結,筆者認為在《網頁設計與制作》教學過程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自學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能得到較好的提升。
一、任務驅動法的內涵
所謂任務驅動法,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積極主動地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進行學習實踐活動。學生在“任務”驅動下有效進行學習活動,從而獲得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統知識。任務驅動法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它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啟發學生的求知欲。任務驅動教學法融合了激疑法、問題情境教學法、發現法和導學式等多種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在《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中運用任務驅動法,是將所要講授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學生通過對所提出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大體涉及哪些知識,并找出哪些是需要復習的知識,哪些是需要探索的新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任務的完成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構建。
二、任務驅動法在《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中的實踐探索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教師引導期;第二階段是學生分析任務期;第三階段是交流討論期;第四階段是完成任務,鞏固提高期;第五個階段是總結期。
1.創設情境,巧設任務——教師引導期
在任務驅動中,任務是一系列教學活動的中心,是實現教學目的的載體,是連接知識與能力的橋梁,所以任務的提出是關鍵,而任務的設計是關鍵中的關鍵。《網頁設計與制作》是一門實用性、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它不僅要求學生要熟練掌握軟件的基本操作技術,還要在此基礎上加入自身的創意與設計意念。任務從易到難,小任務緊密圍繞總體任務去一個個地實現。教師要充分結合網頁的特點創設可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任務,為學生營造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以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完成任務。
此外,要根據學生現有文化知識、興趣和知識接受能力等特點,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也就是說“任務”要有層次感。例如,在學習“超鏈接”這一章節時,我們可以把任務設計如下:(1)運用文本或圖像方式,為站點創建清晰的網頁導航;(2)運用FLASH軟件為站點創建特色的網頁導航。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具體的任務。通過這樣的活動,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階段的關鍵是教師引而不發,充分調動學生的操作欲望和好奇心。
2.分析任務,提出問題——學生分析任務期
提出任務之后,教師不要急于講解,而是要讓學生仔細思考、分析和討論任務,并提出完成任務需要解決的問題(即提出問題),這是任務能否正確執行的前提。例如,在表格應用CSS樣式的教學中,教師可先演示具有不同表格線效果的網頁,引導學生對表格效果進行比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給出現成的結論。
在這期間,對學生遇到的共性問題,可由教師統一示范,集體解決;對個別學生的個別問題教師可在巡視的過程中單獨做輔導。這是學生由不會到會,由初識到熟練掌握知識的階段,也是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發揮各種能力的階段,時間上可占整個教學進度的一半左右,在教學進程中是一個緊張的高潮期。
3.自主探索學習——交流討論期
問題提出后,學生可以先自主探索或者通過互助協作開展探究活動。學生圍繞主題展開學習,查閱資料,進行嘗試探索,完成對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建構。例如,在站點需求分析與建站中,教師可提出一個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如班級主頁、個人求職站點、校園社團網、本地旅游網等,然后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自己分析需求,上網了解相關主題優秀站點的設計思路和效果,最后自己設計個性化的網頁。
這一階段主要是教師查漏補缺,講解一些共性的難點和重點,并觸類旁通給出大量應用實例,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這一階段的特點是以教師點評為輔,盡可能開展一些熱門問題的討論,還可以進行作品欣賞或方法交流,讓學生在思路上得到啟發,看一看其他同學是如何完成該任務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集思廣益,開拓思路,鼓勵創新。在教學節奏上給學生一個放松的時間。
4.調整任務,鞏固創新——鞏固提高期
這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部分。學生在看了別人的作品或方法之后,又會涌起再度嘗試的欲望。在這一階段,學生會進一步鞏固所掌握的知識,同時在得到啟發后做一些調整和創新,進一步使掌握的知識熟練應用,同時提高創作水平。在這個階段,教師應根據學生任務完成情況,對具體任務作出適當、及時的調整,以便更好地使知識遷移。例如在學習
5.評價反饋——任務總結期
由于教師主要是在方法上進行引導,學生的主要時間花在動手摸索上,這就存在學習能力不同的同學,在同一節課內所掌握的知識多少也不同的情況,容易造成學生成績兩極分化和教學知識點的疏漏。針對這些問題,就要求教師在采用任務驅動模式進行教學的同時,加強課堂小結和知識點的回顧,使學生全面掌握知識點,達到教師的教學要求。
鑒于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過多地看重學生所獲得知識的對與錯,而應重視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性的發揮以及獲取的經驗與教訓。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把具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進行展示,讓大家討論評點,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總結。并請創作出優秀作品的學生講解一些關鍵性的步驟或操作技巧,以便達到交流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實踐后的反思
1.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任務驅動法的教學模式除了能讓學生掌握好相應的教學內容外,還能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互相幫助,在互助中學生能學到更多教學以外的知識。
2.教師必須進行角色轉換,由“教”變“導”
任務驅動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此,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構建、探求知識,并完成教師設定的任務。在學生學習不夠主動時,教師要適時調動學生渴求知識的欲望,做好評價工作。
3.教師要成為一名積極的學習者
任務驅動法在課程管理、知識重難點把握、任務設計、學生主體的參與性等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節課只有40分鐘,如何高效組織課堂教學——完成任務作出評價,是目前運用任務驅動法普遍存在的難題。這些都有賴于教師自身素養的提升。
在教學中實施任務驅動法,任務的創設尤其重要,這能使教學過程流暢,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教師進行“任務驅動”的教學設計時,要仔細推敲每個知識點、統籌兼顧,為學生設計、構建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掌握知識、技能和方法。真正體現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訓練他們的各種創造性思維,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錢曉菩,馬玉娟.試論任務驅動[J].中國電化教育,2002(9).
[2]姜振安.“任務驅動”教學法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J].職教通訊,2003(7).
[3]許貴賢.任務驅動法在《危險源辨識與安全評價》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月刊,2010-11.
[4]吳建梅,周瑩.“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職《網頁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http://www.docin.com/p-41152825.html.
(作者單位 廣東省肇慶市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