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實現高效課堂,優化課堂提問尤為重要。課堂提問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指導學生正確學習方法,啟發學生思維及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揮學生獲取知識的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反饋教學效果,調控教學過程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依據長期的教學實踐,提出自己的拙見,與同行交流。
關鍵詞:課堂教學;課堂提問;地理教學策略
課堂提問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學習方法,啟發學生思維及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揮學生獲取知識的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反饋教學效果,調控教學過程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當前課堂提問存在較突出的問題有:一是提問流于形式,形多實少;二是提問的時機和待答時間不當;三是問題針對面窄,問題只面向少數學生,對多數學生而言沒有實際意義,有形無實,浪費時間。
教師在教學中要啟發學生的思維,卓有成效地發展學生智能,必須注重提問的有效性和設問策略,把握好提問的時機,以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策略一:精心設問,注重問題設計的趣味性
教師備課時,仔細研讀大綱、考綱,教材的重點、難點和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問題。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進行課堂提問設計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利用學生具備的常識和經驗精心設問
教師在備課時,認真研究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明確學生在日常活動中可能接觸到的關于社會、經濟、科學和生活的各種信息,借助學生已知的知識來完成知識的遷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獨立思考、分析和研究問題的能力。如關于“春冬小麥的分布和生產季節”問題的設置:自小農村長大且家居農村的同學可回憶家鄉小麥大致什么時間種,什么時間收,家鄉的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是否經歷冬季。(引導學生讀我國小麥分布圖)我國春冬小麥的分布大致以哪里為界?
2.將課本內容進行形式上的適當轉換后設計提問
(1)轉換為示意圖。教師要在備課過程中,將課本中諸多陳述性的知識轉換成具有一定內涵和聯系,反映地理基本原理的示意圖。教師利用這種示意圖進行提問,可以簡明扼要和形象地把學生應掌握的知識表達出來,有利于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判斷力,也便于記憶。
(2)設計輔助教具。新地理教科書中有大量的圖表,它們是學生在學習中發現知識、驗證知識、開發智力、形成能動認知結構過程的信息源。教師在備課中,應注意對相應圖表進行深加工,設計出具有觀察思考和研究價值、便于提問的教具,以求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利用各章節后“活動”內容及課外資源設計問題,使問題情境化
一個有效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教師可通過努力創設問題情境,來利用和強化學生的這種學習心理特征,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把問題情境化有多種方法,地理教科書中的“活動”題內容,是課本中絕佳的素材,可讓學生層層分析和探究;也可利用課外的資源,尤其是現實生活中與地理相關的素材,可以是音像資料,也可以是圖片或文字資料。運用這些資源來創設問題情境,引出問題。如在講地震災害中的自救與互救時,可適時插播汶川地震的視頻短片,讓學生感受到地震不僅給人們帶來了財產和生命的損失,而且給人們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創傷,進而引出有關地震的相關知識。通過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同時也滲透了地理知識的生活性。
策略二:循序漸進,遞進式設問,注重問題設計的層次性
很多地理現象的形成是一個較復雜的過程,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師可將復雜知識進行合理分解,降低其難度,先提出假設,讓學生思考回答,然后再推翻這些假設,還事實真面目后再進行提問。這種提問既適用于自然地理知識,又適用于人文地理知識和人地關系較復雜、難度較大知識的學習。它能在相對降低學習難度的條件下,使學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內在聯系,同時也為學生將來立足社會、獨立學習和研究奠定基礎。教師提出的問題既要學生自主思考,又要是其力所能及的。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體會到課堂學習的樂趣,才能促使學生進入角色,去尋求知識的真諦。對難度太大的問題,可以設計一些小步子的鋪墊性問題。設計語言既要具有科學性,又要具有藝術性;答案的內涵和外延要清楚。如在講“大氣環流”一節時,在完成“單圈環流”的講解后,加以說明:“單圈環流是在不考慮地轉偏向力及海陸差異的情況下形成的。”然后提問:“那么在考慮地轉偏向力因素的情況下,大氣環流又是怎樣的呢?”由于提問是由淺入深,從“不考慮地轉偏向力”到“考慮地轉偏向力”,從“單圈環流”到“三圈環流”,從而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求知欲望,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為后面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策略三:把握提問時機,巧妙啟發學生思維
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必須捕捉提問的時機,尋求學生思維的最佳突破口,激發學生認知興趣和探究問題的愿望,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學生獲取新知,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學習中。
1.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設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新知識的學習是以舊知識為基礎的,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引申和發展起來的,是由舊知重組或轉化而成的,所以舊知是學習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認知停靠點。如,在講“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前,先引導學生復習回顧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然后問“近地面的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又會對氣候的形成產生什么影響”,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求知欲望,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2.把握教材,緊扣目標、重點、難點設問
在有限的課堂上,教師必須考慮所提問題是否有價值、有效果。問題的設計應集中、簡潔,緊扣教學目標,使提出的問題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體系和掌握地理基礎知識。教師的提問應依照教學目標理出明晰的思路。重點、難點是一堂課的核心、精華所在,學生往往不容易理解掌握。此時提問的目的是啟發學生思考,使其解決學習上的疑難困惑,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準確、透徹,從而達到抓住重點、有效突破難點、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
3.多在易錯、易混問題上設問
教學中總有些問題似是而非,學生容易混淆。此時提問的目的是讓學生明辨是非,防止產生錯誤認識,養成分析思考的習慣,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如在講洋流時,讓學生觀察全球洋流模式圖,了解北半球西風漂流的性質和南半球西風漂流的性質,通過觀察將二者區別開來。
總之,提問的核心在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發展思維能力。提問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要以學生的認知、思維和情感為基礎,以課標為導向,不斷優化課堂提問,構建有活力、有效率的地理課堂。
參考文獻:
[1]周慧.有效的地理課堂教學[M].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
[2]孫家振.地理課堂教學技能訓練[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劉金成.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提問藝術的探索[J].教育革新,2006(3).
(作者單位 河南省南陽市宛北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