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力的平衡”一章里“力的分析”是大部分學生學習的障礙,許多學生對“力的變化問題”更是感覺力不從心。筆者從事高中物理教學多年來,逐漸摸索出了一些關于“力的變化”問題的解決方法、思路,總結為一句話是“在變化中找不變”。在多年的教學實踐應用中,發現使用這種方法使學生接受該部分知識的速度大大加快,解題能力也相應提高,課堂反應良好。
“力的變化”問題的分析方法比較多,有平行四邊形法、三角形法、相似形法等。若涉及求極值、可能值問題,三角形法和平行四邊形法比較易于確定極值狀態。
本文擬對“力的變化”問題進行類型、方法的分類,為解決“力的變化”這類問題提供一種思維方法。
問題出現的語言特征:
1.力如何變化、力的變化情況。(顯性表達)
2.力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力的大小可能值。(隱形表達)
也就是說,一旦我們在讀題時遇到上述的語言表述時,就可以把該題歸結為“力的變化”題型,就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進行解題。
一、力的變化問題
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首先是在變化中找到“不變”的因素,如不變力的大小、方向,并畫出不變力的大小、方向的示意圖。
1.若能找到一個不變的力和一個不變方向的力,則運用“平行四邊形法則”。
平行四邊形法:
(1)首先作出物體所受不變力的示意圖(大小或方向不變的力)。
(2)作出兩個變力的合力(與不變力等大反向,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
(3)過作用點作出方向不變力的作用線(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邊的方向)。
(4)再過合力(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的頂點作出已知方向的力的平行線(這是關鍵一步),這樣就構成了平行四邊形的一條對角線和一對對邊。
(5)運用平行四邊形法則,過合力的始端作出方向變化的力的可能作用線,構成平行四邊形,這樣兩條對邊的長度變化即為兩個變力的大小或方向的變化趨勢。
例題如下:
例1.如圖1所示,將足球用網兜掛在光滑的墻壁上,設繩對球的拉力為F,墻壁對球的支持力為FN,當細繩長度變短時,試分析力F、FN的變化情況。
解析:如圖2所示,首先找出不變的力,如大小、方向均不變的重力mg、方向不變的墻壁彈力FN,并畫出這兩個力的示意圖;由題知無論FN和繩拉力F如何變化,兩個力的合力FN=mg也是不變的,且與重力mg等大反向,再畫出合力示意圖,這樣就相當于獲得了平行四邊形的不變對角線OB,因為墻壁彈力FN作用線OA方向不變,這樣又確定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邊,過力F合的末端B作出OA邊的平行線BC;力F則要滿足從F合始端O點達到OB線的長度,構成平行四邊形,此時線段OD的長度即為對應拉力的大小。根據題意依次改變D點在線OB上的位置,即可看出繩拉力F的變化規律;過B點再作出OD的平行線,即可看出墻壁彈力FN的變化趨勢。
由此可知,當繩長變短時,繩拉力F不斷變大,墻壁彈力FN也不斷變大。
2.若能找到一個不變的力和一個大小不變的力,則采用“三角形合成法”。
三角形合成法:
三角形合成法首先要找出大小、方向均不變的力作為合力,根據物體的初平衡狀態,建構出力的閉合矢量三角形圖景,明確不變力和變力,再根據題設條件的變化趨向,確定另外兩個力的變化情況。
方法是“以不變力的頂點為圓心,以大小不變的力為半徑作圓”的方法,采用力的三角形合成法,連接合力的始端和大小不變力的末端(圓上的點),確定變力的大小、方向的變化特點。
例2.如圖3所示,在共點力合成的實驗中,橡皮筋一端固定于P點,另一端連接兩個彈簧秤,并使該端拉至O點,兩個彈簧秤的拉力分別為F1、F2(α+β<90°),現使F1大小不變地沿順時針轉過某一角度,要使結點O仍在原處,相應地使F2的大小及圖中β角發生變化,則相應的變化可能是( )
A.F2一定增大 B.F2可能減小
C. β角一定減小 D. β角可能增大
解析:因為結點O的位置不變,可知兩個彈簧的拉力F1、F2的合力F的大小、方向不會變化,同時F1大小也不變。由于F1的方向在沿順時針方向轉過一個角度的過程中,拉力F1的末端就構成了一個以O點為圓心、F1大小為半徑的圓軌跡,連接圓軌跡上任一點與合力F末端點,就建構了兩個分力F1、F2與合力F的矢量三角形;如圖4所示,力F1轉到圖中1的位置,β角增大,F2增大,轉到圖中2的位置,β角減小,F2增大,所以選項A、D正確。
3.若只能找到一個不變的力,則運用“力△∽邊△”相似形的比值法。
相似形的比值法:
首先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找到不變的力,依次作出另外兩個變力的合力(與不變力等大反向),再根據題意作出另外兩個變力在某位置的力的方向示意圖,構建出三個力的平行四邊形關系圖。
在圖中尋找“力△∽邊△”相似形,列出力三角形的大小和邊三角形長度大小的比例等式,根據比值和邊長的變化確定對應邊力的變化特點。
例3.如圖5所示,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半球面,半徑為R,球心O的正上方固定一小定滑輪。細線一端拴一小球,置于半球面上的A點,另一端繞過定滑輪,現緩慢地將小球從A點拉到B點,在此過程中,小球對半球的壓力大小為N、細線的拉力大小為F的變化情況是( )
A.N不變,F不變 B.N不變,F變大
C.N不變,F變小 D.N變大,F變小
解析:如圖6對物體A進行受力分析,建構力的平行四邊形矢量圖。
所以選項C正確。
二、極值、可能值問題
此類問題也應歸納為“力的變化”問題,只是要求在上述方法畫出的圖像中找到力存在的極值,再依據極值來完成題設的要求。
例4.如圖7所示,將兩個質量均為m,帶電荷量分別為+q、-q的小球a、b用細線懸掛于O點,置于水平的勻強電場中,用力F拉小球a,使整個裝置處于平衡狀態,且懸線與豎直方向夾角為30°。則F的大小可能為( )
解析:由于題中a、b小球帶等量異種電荷,所以將兩球作為整體來分析,發現水平方向的電場力已經平衡(其實電場的存在是本題的干擾項,其有無并不影響本題的結論);所以無論力F如何變化,它和繩子的拉力T的合力總為2mg,這是不變的量;還有繩子的拉力方向不變,這樣就可以采用上述第一種方法。
如圖8所示,可以看出當拉力F⊥T時,拉力F取最小值Fmin=F合sin30°=mg。
所以選項中只要大于、等于mg的值都是可能值,選C、D。
近幾年高考中,本類型題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難度屬簡單到中等題型,有時還會結合電場、復合場進行綜合考查,加強了考查的綜合性。這就要求我們一線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模塊的教學,還要對學生進行知識規律的教學;類似變化的問題,不僅在力學中存在,還在電路電動勢、涵容電路的動態分析中大量出現,都要求我們在教授學生相關部分知識時,務必引導學生在分析問題時首先要確定不變的量,然后再考查變化量。
中國有句古語叫“萬變不離其宗”,在千變萬化、紛繁復雜的現象背后,總有其不變的根本,抓住其不變的規律,從根本上尋找千變萬化的原因,解決的方法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