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中,教育目標不再局限于“雙基”的掌握,情感目標的實現也成為課堂的追求,于是“體驗性”學習應運而生,使學生在多方位、多元化的“體驗”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同時使學生在體驗中逐步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與技巧。調查表明,主體體驗不足或缺乏主體體驗是目前教學低效的癥結所在。教學過程不僅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更是一種情感交流過程、一種探究交往過程。教學過程最根本的目的應該是充分關注學生的體驗能力,關注他們的全面發展。只有學生自覺投入學習,親自體驗求知的快樂,教師才能真正激發其學習興趣;只有讓學生多一些探尋結論、發現問題的體驗,他們才能真正形成科學的學習態度,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再者說,新的課程改革特別強調探求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提倡探究性、體驗性學習方式。體驗成為課程論和課程改革新的價值取向。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提出: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進行“體驗式教學”的探索和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尤其應該對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情感投入給予充分重視,提倡具有愉悅感、充實感的學習活動,提倡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豐富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給學生以“實用”和“成功”的體驗,讓更多的學生喜歡數學,樂于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習得和情感體驗是學習活動構成的重要因素,它所引發的不僅僅是學生行為的改變,而且也是學生的情感態度、認知方式和學習取向形成的過程。這些態度和取向是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那么,我們老師在進行“體驗式”教學時應該怎樣做呢?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希望對各位數學老師有所幫助。
一、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作為教師的我們需要明白,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更多的是要關注他們是否跟得上我們的學習進度,而不是不管他們能接受與否我們都只管完成教學任務。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認為“學生自己也可獨立學習,是主動的學習者”。因此,老師應當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積極參與到初中數學體驗式探究學習中來。從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還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生動。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魅力
關于數學有一種說法叫“思維的體操”,常規的數學教學只是數學規律和概念的講解。新時期下的數學教學應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數學,進而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時,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多邊形的有關概念,我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用PPT展示了很多張生活中的幾何圖形,讓學生進行如下深思:(1)這些幾何圖形有什么共同特點?(2)能否類比三角形的定義給這些圖形下一個定義?觀察深思:兩個多邊形有什么不同?并說明我們今后所說的多邊形是指凸多邊形。通過多媒體教學,學生能感受到現實原形中抽象的數學模型,進而學生可以歸納出概念:(1)由一些不在同一直線上的線段首尾順次相接組成的平面圖形叫做多邊形。(2)在平面內,內角都相等、各邊都相等的多邊形叫做正多邊形。
三、課上開放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體驗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學教育與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數學內容必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中學數學教學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在教學中,教師只要把教材與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體會到數學的用途。很好地把數學與生活掛上鉤,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減少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這對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探索意識、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四、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習興趣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才能更好地接受老師所講的內容。例如,在學習“實踐與探索”中的儲蓄問題時,我提前一周布置學生到本鎮的幾家銀行去調查不同種類儲蓄的利率。教學中,讓每個學生先展示自己到銀行收集的各種各樣有關儲蓄的信息,然后每四人一組根據收集到的信息編寫有關儲蓄的應用題,教師可以有選擇地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全班學生相互討論、合作攻關。最后,選派一些小組的代表作總結發言,老師點評,對做的較好的學生進行表揚。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在愉快中學到了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總之,體驗學習是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能堅持利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善于運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方式和教學手段,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不斷加強,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就一定會得到全面的提高與發展。
(作者單位 四川省遂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