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這一教育思想告訴我們:自主教育是學生個性發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離開了這一環節,任何教育都無法奏效。班級學生自主管理,就是讓學生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實現自我管理。不少學校、老師也在積極踐行這一理論,并頗有成效,但筆者發現,在現實的班級自主管理中也存在一些誤區。筆者在踐行這一理論的同時針對存在的誤區積極尋找對策,這里和同仁共同探討。
誤區一:放手管理
在實施班級學生自主管理中,個別班主任誤認為:提倡學生的自主管理就是完全放手讓學生管理,讓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主力。
筆者按:自主教育作為一個適應時代發展、順應社會需求而必然誕生的教育理論體系,是弘揚、培養受教育者自信、自立、自強、自律精神,給予受教育者以人文關懷,促進其身心健康全面教育,以培養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促進受教育者主動發展的終生教育。學生是受教育者的角色不能因為自主管理而改變,也不能改變。
而實際上,班主任放手的程度是由學生自主管理水平決定的,是由班主任指導、培養的學生自主管理能力決定的。學生自主性、主體性的發揮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的自我教育水平不同,班主任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對策一:學生自主管理對教師不是簡單的解脫,而是一種精神的解放,所以對教師的要求反而更高。教師首先要信任學生,相信學生有自我管理的愿望,相信學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我發展,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教育意識。“教育即生長”,每個個體學生的教育具有差異性,每個生命的成長歷程具有不可復制性。在行動上,實行學生自主管理,不是說教師把所有的班級事務推給學生,“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并非真正的學生自主管理。班主任要做學生的導師,找準班主任的定位,要善于引領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誤區二:自主管理是班干部管理
有些班主任認為,學生自主管理班級就是讓班干部去管理班級。
筆者按:事實上,自主管理是全員參與的一種管理活動。
對策二:班主任要調動人人參與自主管理的積極性,讓每位學生都在班級管理中確定自己的崗位,做到人人有崗,人人定崗。為了使每個學生都找到合適的管理崗位,可嘗試進行“自定崗位行動”,讓學生尋找、發現、確定自己的管理崗位,使學生在自己確定的崗位上,主動、積極地履行管理職責。
學生在學校里的學習、生活,準確地說是在班集體里度過的。因此,建設一個優秀班集體將對學生各方面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實施學生自主管理,就是改善班級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人翁精神,充分培養學生自主自治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規劃、監督、調控自己,讓每個學生成為集體的建設者。讓每一位學生既是被管理的客體,又是管理的主體,都處于管理和被管理體系之中。
誤區三:僵化的量化管理
筆者按:定量化、科學化的管理目標是對規范化管理的深化,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個別班主任為避免班級自主管理變為走過場、搞形式,在全班學生反復討論、修改的基礎上,制定了涵蓋學校生活方方面面的《班級自主管理量化考評條例》,成立了“班級自主管理量化考評”小組,對每一位學生進行“量化考評”。這樣的管理,在調動學生積極性、凝聚班級集體意識和榮譽感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班規出臺,要適時、適地,執行上不能僵化、固化,要允許有一部分人出現反復違反的情況,同時還要給“問題學生”充分的發展和提升空間。
自主教育的目的是喚醒、發展人的主體意識,培養現代人,促進國家現代化,促進人類進步。其宗旨是以班級為載體,提供和創造學生主動成長的機會,以此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體現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主動地去感知、體驗、判斷、認識、實踐、成功與受挫,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對策三:筆者認為,班主任在學生自主管理中,形式要多樣,管大放小,管主放次,管中有放,放中有管,既有利于班級的建設與發展,又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張揚、能力的提高,使所有學生都能健康成長。班級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讓學生主體意識逐漸覺醒,讓他們自覺形成責任、自制、真誠、公正、合作、寬容、友愛等價值觀,從而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管理和自我發展,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班級學生自主管理還處于探索之中,但我們堅信該模式一定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絢麗的春天。
(作者單位 江蘇南京樹人國際學校宿遷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