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實施了這么多年,我依舊感到困惑,教學中有過掙扎和痛苦:到底該如何教學?
困惑:
1.內容闡述較多,講不完。
2.知識點多而雜、不夠系統,如何處理。
3.課本探究活動看似簡單,但是操作起來不容易。
4.學習過程評價如何隨課進行。
5.合作學習有沒有使學生得到真正發展。
6.“情境教學”如何變成有意義的情節?如何做到既吸引學生,又能很貼切地為教學內容服務。
7.開放式教學如何有放有收。
8.什么樣的表揚方式才是最恰當的。
9.新課改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落實起來往往顧此失彼。
10.配套的輔導練習資料往往打的是新課改的旗號,而編排內容基本上還是舊思路、舊內容、老題型。
思考:面對這些困惑,究竟該怎么辦?
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面對;
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
給學生一個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探索;
給學生一種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
給學生一片天空,讓他們自己去創造。
教育觀念:以生為本
新課改呼喚“以生為本”的人文性政治課堂,所謂“以生為本”,簡單地說,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層是“以學生的學為本”;第二層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其中“以學生的學為本”是基礎和前提;“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歸宿和目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思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們能問;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擴大知識和眼界,獲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有時間學一點他們渴望學的知識,干一點他們高興干的事情。所以,為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把學習過程還給學生。讓學生可以在屬于自己的舞臺上真正釋放自己的潛力。因此,在教學上,我們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實際,關注學生的需要。只有這樣,教學才能有針對性,有效果。具體方法如下:
一、教學方式的生活性、實踐性,營造動態生成的生活課堂
思想政治課程涉及社會生活中的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領域,它們都是來自真實的生活,課堂教學應回歸生活,加強教學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思考與體驗,在實踐中探究、感悟和內化。
“我們的實際生活,就是我們的全部課程;我們的課程,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以生活為源頭活水的課程資源觀是對課程資源的全新思考。不斷改進的政治教材雖然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但與鮮活的社會生活相比,教材永遠是滯后的。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變化發展的,它為思想政治課教學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生活素材的選擇應是教學需要與學生生活需要的結合點,它不僅包括以“家事、國事、天下事”為代表的時事生活,也包括學生正在感受和經歷的日常生活,并且后者更具有思想政治課教學所要求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實踐性。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展開教學,把思想政治課教學置于無限的社會大背景之下,做到“小課堂”與“大社會”密切結合。
二、學習方式的生活化、多元化
陳腐的學習方式是學生“被接受知識”,這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因此,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適當地增加生活實踐的活動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學會用正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知識,學會做人,學會生活。這需要教師:
1.深度把握教材,在教材中尋找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展開合理的想象。例如,在上“銀行知識”一課時,就和學生一起破解“信用卡之謎”。生活中,信用卡被頻繁使用,其本身也是高科技產品,學生非常關注。教學中讓學生從生活的經驗中暢談信用卡的特點,學生暢所欲言。
2.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讓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把知、行有效地統一起來。杜威明確提出:離開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沒有道德目標,也沒有什么目的。因此,在教學中安排實踐活動與行為訓練,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性。例如,講解利息、股息、投資理財這些生活話題時,讓學生走進毗鄰學校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學會計算、比較投資收益的大小。
三、布置多彩的教學課堂
1.主題辯論
設定某一辨題,由學生自由組合成正方、反方、評價方、觀眾方等,開展辯論。要求能恰當運用所學知識,科學地分析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團隊精神。
2.時政演講
一般用三分鐘左右時間,由學生輪流上臺宣講時政要聞,然后由學生或教師進行點評。此項活動貴在堅持,可適時提升對學生的宣講、點評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歸納、表達、分析能力。
3.角色扮演
依據一定學習內容,設置情景,模擬現實,圍繞某一具體問題,由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開展小品演出活動。其他學生作為觀眾,觀看并思考小品的內容寓意,從中得到啟迪。
4.課堂討論
在小組內部成員之間、小組之間、師生之間展開討論,交流看法,合作學習去探討和解決共同關注的問題。由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到分析歸納達成共識,重在培養學生的思考與論證能力,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在新課程改革中的反思和嘗試。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實踐,勇于創新和不斷反思。相信可以走出“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惑,從而邁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昆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