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臨床療效。方法:回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新生兒科收治的NRDS患兒308例,治療組154例(基礎治療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質),對照組154例(基礎治療)。結果治愈:對照組87例,治療組99例;明顯好轉:對照組26例,治療組30例;死亡:對照組11例,治療組4例。呼吸困難緩解時間:治療組(5.6±2.2d)較對照組(9.3±3.6d)短(p<0.01);發紺緩解時間:治療組(12.5±3.6d)較對照組(18.4±4.1d)短(p<0.05);胸片恢復時間:治療組(1.3±0.5d)較對照組(3.0±1.2d)短(p<0.01);住院時間:治療組(21±16d)較對照組(28±18d)短(p<0.05)。結論治療組能夠明顯提高NRDS患兒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減短患兒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及住院時間。
【關鍵詞】呼吸窘迫綜合癥;肺表面活性物質;新生兒
【中圖分類號】Q4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2)11-095-02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NRDS)是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新生兒死亡原因的30%,占早產兒死亡原因的50%-70%,特別是Ⅳ級NRDS,死亡率更高[1]。我院新生兒科近年來應用豬肺磷脂注射液(豬PS)或牛肺表面活性劑(牛PS)治療NRDS,較以往基礎治療NRDS,并發癥、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減少,成活率有很大的提高,現回顧性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新生兒科收治的NRDS患兒308例。NRDS診斷標準參照第三版《實用新生兒學》[2]。納入標準為:①胎齡小于37周的早產兒;②新生兒生后12小時內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發紺、呻吟、鼻翼扇動和三凹征;③胸片主要表現雙肺野透亮度減低,呈毛玻璃樣改變,可見支氣管充氣影。
1.1.1對照組: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新生兒科收治的NRDS患兒154例。其中男嬰80例,女嬰74例;<27周1例,27-30周26例,31-33周53例,34-37周74例;出生體重<1.25kg2例,1.25-1.5
Kg32例,1.5-2.0kg101例,>2.0kg19例;139例產前使用過激素;2例合并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
1.1.2治療組: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新生兒科收治的NRDS患兒154例。其中男嬰78例,女嬰76例;<27周3例,27-30周28例,31-33周52例,34-37周71例;出生體重<1.25kg2例,1.25-1.5Kg34例,1.5-2.0kg105例,>2.0kg13例;144例產前使用過激素;1例合并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
1.2治療:對照組在早產兒加強護理下,溫箱內保溫、供氧、機械呼吸(輕癥用鼻塞、面罩或持續氣道正壓呼吸,重癥用呼吸機)、抗生素及液體治療。治療組在以上治療基礎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質,入院4小時內盡早給藥,豬肺磷脂注射液(豬PS)(意大利凱西制藥公司,批號:20060725,商品名固爾蘇)劑量100-200mg/kg,使用前預熱至37oC左右;牛肺表面活性劑(牛PS)(北京雙鶴醫藥公司,批準文號:H20052128,商品名珂立蘇),劑量40-100mg/kg,使用前加入滅菌注射液2-4ml輕搖成混懸液,預熱至37oC左右。用法:患兒仰臥輻射臺吸凈口鼻分泌物,無菌操作下經口氣管插管,導管固定后用復蘇氣囊正壓通氣20-30s,聽診確定雙肺呼吸音對稱,分三個體位(仰臥、左、右側臥)氣管內注入PS,然后復蘇氣囊正壓通氣1-2min后給予呼吸機治療。
2結果
308例NRDS患兒,治愈:對照組87例(56.5%),治療組99例(64.3%);明顯好轉(生命體征較穩定,不需吸氧,但體重<2000g):對照組26例(16.9%),治療組30例(19.5%);稍好轉要求出院(氧療中,生命體征暫時穩定,隨時有病情變化的可能,出院有風險):對照組18例(11.7%),治療組14例(9.1%);病重治療效果不佳放棄治療:對照組12例(7.8%),治療組7例(4.6%);死亡:對照組11例(7.14%),治療組4例(2.6%)。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NRDS患兒病情緩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減少,對比結果見下表。
3討論
NRDS是新生兒期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是早產兒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早產兒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PS),維持呼吸所需的跨肺壓增大,易造成肺泡壁的損害,其裂孔增大,使大量的血漿蛋白進入肺泡,形成NRDS的特征性病理變化。肺表面活性物質(PS)由肺泡Ⅱ型上皮細胞合成分泌,是由磷脂和四種肺表面活性物質蛋白構成的磷脂-蛋白復合物,可降低肺泡表面張力,防止肺泡萎縮。胎齡24~25周開始合成PS,以后逐漸增多,因此胎齡越小,越容易發生NRDS[3]。文獻報道60%~80%的NRDS發生在28周前,15%~30%發生在32~36周,5%發生于足月兒。PS不足或功能障礙,會導致廣泛的肺泡萎縮、氧合功能降低,血氧含量下降,CO2潴留等[1]。給予外源性PS能使肺泡均一擴張,血流重新分布,肺血管阻力下降而改善氧合、降低肺動脈壓[4],從而改善肺功能。本研究發現較以往基礎治療,加用外源性PS治療NRDS患兒,無論呼吸困難、發紺及胸片恢復時間,還是住院時間均明顯縮短,治愈率明顯提高,死亡率明顯下降,且治療組中VAP、氣胸、肺出血、BPD等并發癥也較對照組有所減少。
參考文獻
[1]吳俊.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M]//吳本清.新生兒危重癥監護診療與護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04-106.
[2]金漢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M]//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21.
[3]余志凌,薛辛東.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肺功能的動態變化[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