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鞏義市芝田鎮益家窩村村民劉三在村東北自家的田地里修建一座小型電子工廠,鞏義市文物鉆探隊在0.3畝的用地范圍內進行了鉆探,發現古墓一座,編號07HGZM1(以下簡稱M1),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此墓進行了發掘,簡報如下。
一、 地理概況
M1處在自青龍山西來的丘陵南側根部,以南、以西地勢平坦,以東地勢緩慢抬升,以北為高約20米的丘陵,此處背風朝陽,為理想的瘞葬之所。據劉三講,墓北的鑫鵬路拓寬時也有墓葬發現,因此這里的墓葬不止一座,有可能是一個家族墓地。M1北臨鑫鵬路,東50米為南北向的永安路(圖一)。
二、 墓葬形制
M1發掘資料不慎丟失。根據鉆探資料及兩位發掘者回憶,墓葬為斜坡墓道的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方向184°,深6米余。
墓道 位于甬道南端,梯形,長7米,南寬1.1米,北寬0.8米,口小底大,至底部北端寬1.1米。
甬道 位于墓道與墓室之間,位置居中,拱頂。長1.2米,寬1米,高1.4米。甬道口有土坯封門,已塌入墓室內。
墓室 長方形,攢尖頂,四壁較直。長4米,寬3.7米,高2.5米。清理時,墓內有1米厚的淤土。北部橫置棺床,高于墓底0.2米,上鋪整磚。棺床上散見銅錢、銅泡釘、鐵釘。尸骨已成粉末,頭向西。棺床前擺放各類陶俑、器皿,墓門處放有磚墓志。
三、 出土器物
M1共出土器物70件(套),質地分為陶、瓷、銅、鐵等。陶、瓷器中除特別標明胎質外,均由白黏土制成,其中壺、罐為輪制,伏聽、狗、井、磨、碓為單模制成,人俑及多數獸俑為合模制成。
鎮墓獸 2件。標本M1∶1,人首鎮墓獸。“國”字臉較短,大耳,橫向耳紋二道,頭頂長舌狀彎角,腦后雙齒戟,肩生半月板狀翼,蹄足,挺胸蹲坐于橢圓形中空穿孔高臺座上,無尾。臺座前方后圓,前一方孔,左右各兩圓孔。俑白臉,耳內涂橘紅彩,腦后、角涂黑彩,戟涂鐵銹紅彩;翼上云紋多不顯,胸飾綠色、橘紅色云紋,兩側貼有條狀金箔,再外為橘紅色圓斑,腹部露白,中為粉紅色條紋并橘黃色月牙紋,條紋外有黑色毛發,前腿飾黑條彩,蹄、后背、后腿涂橘黃彩;臺座涂黑彩,點施橘黃彩。俑蹙眉,大眼,小方鼻,八字須,抿嘴,頷下短須。座高12厘米,通高82.4厘米(圖二,1)。標本M1∶2,獸首鎮墓獸,頭頂兩彎角,副角較高,根部有節,兩根間夾一寶珠,腦后雙齒戟,板須,前有兩小耳,雙翼呈半月板狀,板須及翼均刻劃溝槽以示毛羽。細腿,蹄足,無尾,蹲坐于橢圓形中空穿孔高臺座上,臺座共五孔。俑長眉橫挑,雙眼凝聚,上頜寬大,嘴露獠牙,樣子并不恐怖。鼻涂黑彩,嘴周圍飾有環狀黑條紋,戟涂鐵銹紅彩,角根部涂藍彩,板須涂綠彩,耳涂橘紅彩;翼之膀部飾綠、橘紅色云紋,胸部、腹部、前腿、后背、臺座飾彩同人首鎮墓獸。臺座高11.4厘米,通高76.4厘米(圖二,2;封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