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崇因寺曾是正定的八大寺院之一,明神宗圣旨碑是寺中流散多年后又失而復得的重要石刻文物之一,碑陽所刻的明神宗頒經敕諭及碑陰所刻的募緣疏,為考訂崇因寺的歷史沿革及銅鑄毗盧佛像的鑄制緣起等,提供了確切的文字資料。
【關鍵詞】河北正定;崇因寺;明代圣旨碑;毗盧佛
崇因寺坐落于河北正定城內北門里街路西,歷史上曾是這座古城的八大寺院之一。然而歷經歲月風雨,偌大的寺院如今僅存南端的照壁和北端的藏經樓,其它的建筑及文物,除1959年將寺內重要建筑毗盧佛殿與毗盧銅佛遷至隆興寺中軸線末端,一口明代銅鐘和一尊韋陀銅像藏于隆興寺進行保護外,大多均已坍毀和流散。正定縣文物保管所后經調查,發現了一些自崇因寺流散的石刻文物,明神宗圣旨碑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件。
此碑原立于崇因寺內,20世紀50年代移至寺外,被砌于今常山公園門前的橋上,1980年重修該橋時拆下,運至隆興寺保存。碑為青石質,座失,首身一體,高221厘米,寬76厘米,厚19.5厘米。碑首部分高60.5厘米,陽面碑額刻正書“圣旨”二字,兩旁線刻二龍戲珠,且輔以祥云紋(圖一)。碑身邊飾亦為龍戲珠紋,內刻圣旨全文,計15行,滿行31字,共312字(圖二)。內容如下:
敕諭一道」皇帝敕諭,敕賜護國崇因寺開山第一代住持性定僧眾人等。」朕惟自古帝王以儒道治天下,而儒術之外復有釋教,相翼并行。朕以沖昧嗣」承大統,迄今卅有七祀,天下和平,臣民樂業。仰思」天眷祖德洪庇,良由大公同善之因,況國初建置僧錄司,職掌厥事,蓋仁慈清靜,」其功德不殊。神道設教,于化誘為易;」祖宗睿謨,意深遠矣。佛氏藏經舊刻六百三十七函,我」圣母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續刊四十一函。朕既恭序其端,而又因通行印施,序」其前后,敕諭護持,所以錫孝類、流」慈恩也。茲者,朕嘉善道之可依,念傳布之未廣,爰命所司,印造全藏六百七十八」函,施舍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永垂不朽,庶表朕敬□湯護□以□□□。此經」頒布之處,本寺僧眾人等其務齋心禮誦,敬奉珍藏,不許褻玩。今特差漢□□太」監王忠,赍請前去彼處供安,各宜仰體知悉,」欽哉。故諭。」大明萬歷三十七年二月吉旦」
從圣旨內容可知,崇因寺全稱為“敕賜護國崇因寺”,系明神宗賜額。性定為其開山第一代住持。
碑文中記“況國初建置僧錄司,職掌厥事”。僧錄司是管理佛教事務之機構,唐文宗開成年間置左、右僧錄司;宋承唐制,設左、右街僧錄司;后幾經改制,元朝于各路設僧錄司,后期廢。明政權建立之初,僧侶出身的明太祖對佛教進行整頓,洪武十五年(1382)仿照宋制,設各級僧司、僧官;在京設僧錄司,為管理僧人之最高機構,隸于禮部,負責頒給僧人度牒、總理天下僧人以及統領地方各僧官衙門,即府之僧綱司、州之僧正司、縣之僧會司。設左、右善世,左、右闡教,左、右講經,左、右覺義,均各一人,選精通經典、戒行端潔者充任。
此頒經敕諭所涉佛教經典計有佛氏藏經舊刻637函、慈圣皇太后續刊41函,以及神宗命所司印造全藏678函。藏經,即大藏經之略稱,是匯集佛教一切經典成為一部全書的總稱,古時稱“一切經”。其內容主要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又稱作“三藏經”,分別為經藏、律藏和論藏。經是佛為指導弟子修行所說的理論;律是佛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應遵守的規則;論是佛弟子們為闡明經的理論之著述。明代的大藏經有“南藏”和“北藏”。初刻南藏系洪武五年(1372)敕令點校,三十一年(1398)刻成,因版刻成后不久即被焚毀,故流傳極少。明成祖永樂年間又敕令雕印,稱永樂南藏,亦即世所稱南藏,刊成于永樂十七年(1419)。北藏是明成祖朱棣敕命編撰的一部大藏經,永樂十九年(1421)為報皇考皇妣生育之恩而刻,英宗正統五年(1440)完成。大藏諸經凡636函,萬歷年間,神宗母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又續刻入藏諸集,自鉅字至史字凡41函410卷。萬歷十二年(1584),神宗欽賜《御制續入藏經序》,總計本序凡677函及目錄一函。此即《明史·藝文志》所稱“釋藏目錄四卷,佛經678函”[1]是也。這些經藏“施舍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可見明萬歷時期,正定崇因寺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
該碑陰首部正中碑額刻正書“碑陰”二字,兩旁裝飾紋飾同碑陽(圖三)。碑身周邊刻纏枝花紋,內刻“本府崇因寺蓋方殿募緣疏”,楷書16行,滿行32字,共378字(圖四)。全文如下:
本府崇因寺蓋方殿募緣疏」粵崇因禪林,古之天王蘭若,罹兵燹興廢,弗稽于何代也。」今安圓回三級千佛金像,我」當今皇上同」圣母慈圣皇太后老娘娘御制所造。今展拓重修建四方大殿,厥工非□,力寡難□。」普告十方四眾賢善,第望欣施,微者不拒。聚眾塵而為岳,會涓滴以成溟。百□□」儲,四方輻輳,欲了此何難哉,在發心而已矣。倘然郎徹三輪,不住一法,功德等于」河沙,福果同于劫石。《地藏經》云,生前作福,十分全收;沒后追修,七中獲一。黃金盈」室,空留禍患之資;白璧千箱,斗亂子孫業重。人生若夢,奚不廣結善緣;幻世空花,」早覺身前作福。人無百載歡娛,財屬五家有分。達士宜思,遇好事莫輕放過。或棟」梁椽柱,或磚瓦灰石,共種出世良因;或工價顏料,或米面柴薪,同成無上妙果。不」徒于一佛二佛而種善根,且當于今世后世而資遐福。作善降祥,積善余慶,善豈」無征。舍笠遮佛,樵夫位尊離面;頓飯施僧,貧婆果樂三禪。稽古明言,況乃佛非妄」語。只教來世勝今生,莫遣今生勝來世。第辦肯心,福不唐捐者矣。」南無三洲感應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作證。」沙門性定薰沐謹書”」
該碑文系崇因寺住持僧性定為安奉圓回三級千佛金像修建四方大殿而書的募緣疏。雖未刻時間,但其作為圣旨碑之碑陰,應與碑陽的刻立時間基本同時。此碑文中關于寺院的沿革記為“粵崇因禪林,古之天王蘭若,罹兵燹興廢,弗稽于何代也”,與《正定縣志》所記“崇因寺,明萬歷丁未僧無疑募建”有異。唐天寶元年,西域大食國侵擾安西,路遠來不及發援兵,玄宗乃令不空法師入宮做法,求“禪兵之助”,大食果然退兵。為此,玄宗下令在各府城樓繪立天王像,并設立別院供奉天王。若依此說推測,募緣疏所記崇因寺有可能為唐代創建,后罹兵燹廢。“今安圓回三級千佛金像,我當今皇上同圣母慈圣皇太后老娘娘御制所造。今展拓重修建四方大殿,……”文中的圓回三級千佛金像系原供于正定崇因寺內的銅鑄毗盧佛像(圖五),四方大殿即供奉該像的毗盧佛殿,1959年一并遷入隆興寺。由于歷史的原因,崇因寺碑刻現無一存立原址,該碑上世紀50年代也已挪作他用,所以關于崇因寺銅鑄毗盧佛像的鑄制緣起,多年來一直是一個謎。此募緣疏中這短短的40個字,無疑是研究該佛像歷史沿革的確切文字資料。它明確告知,正定崇因寺的銅鑄毗盧佛像系明神宗與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鑄制時間應在萬歷三十七年(1609)或稍早。
無論從碑陽明神宗頒經敕諭,還是從碑陰的募緣疏,都可看出明神宗與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對佛教的崇信。明神宗即萬歷皇帝朱翊鈞,即位時不足10歲,以高拱、張居正為輔臣。萬歷初,張居正秉政,綜核名實,整頓吏治,清丈田地,行一條鞭法,整飭邊備,國勢漸見中興。張居正死后,神宗盡反其所為,改革遂廢,政局復趨守舊。萬歷皇帝晏處深宮,長年不理朝政,以聚斂金錢珠寶為務,公然傳索帑藏。神宗生母李太后,
此碑之碑陽、碑陰內容都是研究明代佛教彌足珍貴的史料。碑石在流散多年后失而復得,實為一幸事,否則,明神宗曾頒經敕諭正定崇因寺將不會為后人知曉,其與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精美的毗盧佛之事也將會為歷史所湮沒,成為難解之謎。
參考文獻
[1]《明史》卷98《藝文志》。
[2]同[1],卷114《孝定李太后傳》。
[3]閻崇年:《慈圣太后與永安壽塔》,《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1期。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