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2年11月21日至25日,由中國考古學會主辦,河北省文物局協辦,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辦的中國考古學會第十五次年會在石家莊召開。會議共收到論文及摘要139篇,與會的專家學者圍繞大會主題“環渤??脊艑W研究和其他考古學問題”展開了認真研討。此次會議是對近年來環渤海考古的重要發現和研究成果的一次檢閱和總結。本文對代表們在年會上提交的主要研究內容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中國考古學會;第十五次年會;環渤??脊艑W研究;論文綜述
2012年11月21日至25日,由中國考古學會主辦,河北省文物局協辦,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辦的中國考古學會第十五次年會在石家莊市召開。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考古文博機構、高等院校等團體會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會成員,以及河北省各文博機構列席代表共230余人出席了會議。會議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王巍研究員主持,河北省人民政府特邀咨詢孫士彬,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等出席大會開幕式,并分別致辭。大會共收到論文及摘要139篇,根據提交論文所涉及的歷史時段及研究方向,與會代表分六個小組進行了學術研討和交流。與會的專家學者本著百家爭鳴、暢所欲言的精神,圍繞大會主題“環渤海考古學研究和其他考古學問題”展開認真研討,會議討論氣氛熱烈,收獲頗豐。現就本次年會的主要研究內容作簡要綜述。
一、環渤??脊艑W研究
中國考古學會年會是第一次在河北省召開,而以環渤??脊艦橹黝}的考古學會議,自1986年由蘇秉琦提出以來,已先后在長島、臨淄、大連、石家莊、天津舉行了五次,這是第六次召開。
(一)整個環渤海地區
甘才超在《環渤海地區舊石器考古及相關問題探討》中,系統介紹了環渤海地區舊石器考古發現及研究狀況,歸納出了這一區域內舊石器時代文化的一些階段性特點,并探討了該地區舊石器文化發展與自然環境演變的關系。周向永研究了環渤海背景下的遼北史前考古學文化變遷的歷程。在《環渤海新石器考古學文化研究》一文中,霍東峰將環渤海沿岸地區劃分為六個地理單元,把該地區新石器時代劃分為三大階段五期,構建了環渤海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時空框架,并在此基礎上,從考古學文化、文化圈、文化系統三個不同的層次和角度,對該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的研究做了一次較為全面的歸納和總結。段天
(二)燕趙地區
關于燕趙地區的考古文化研究。郭明在《燕山南麓筒形罐遺存初探》中,對燕山南北出土的筒形罐進行了梳理,認為燕山南北地區人群的交流方式存在差異,在較早階段筒形罐特征的相似性是由于受到了來自北方地區持續影響的結果,而在相當于趙寶溝文化時期的第三期則表現出了燕山南北地區相互影響的態勢,最終燕山南麓地區逐漸脫離了筒形罐文化區。在《冀南豫北地區龍山時代早期文化初探》中,喬登云對冀南豫北地區龍山時代早期文化遺存的考古發現及研究現狀進行了梳理,探討了該遺存的文化內涵與特點、文化源流及年代、文化命名等問題。張曉崢在《試論邯鄲地區漳河型下七垣文化遺存》中,將邯鄲地區漳河型下七垣文化遺存分為六段,合并為早、中、晚三期:早期遺存年代定在二里頭文化二期至三期早段,中期遺存年代定在二里頭文化三期晚段至四期早段,晚期遺存年代定在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至早商文化一期。徐海峰根據夏至早商時期遺存的文化面貌,以唐河為界,將冀中地區分為南、北二區,冀中北區夏時期存在下岳各莊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及大坨頭文化,冀中南區以南馬遺址為代表的遺存地處太行山東麓山前平原地帶。石磊從燕的興起與滅亡、構成燕文化的要素、燕文化的特征等方面,闡釋了燕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和諸文化之間相互影響,不斷發展,并逐漸融合為一個整體,形成更大的統一。張星德在《西寨遺址陶器再認識——兼談趙寶溝文化起源》中,對西寨遺址出土的陶器進行了詳細分期,探討了其文化特征與趙寶溝文化早、晚期的對應關系,認為西寨遺址遺存屬于趙寶溝文化,而趙寶溝文化是興隆洼文化三期與磁山文化碰撞的結果。在《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魏營子文化、凌河類型新考——關于遼西地區四種考古學文化遺存性質的再認識》中,趙賓福對遼西地區四種考古學文化遺存的性質提出了新認識:富河文化是趙寶溝文化分布在西拉木倫河以北的一個地方類型;小河沿文化與紅山文化中晚期同時,并且是紅山文化的平民遺存;魏營子文化是高臺山文化晚期拓展到遼西地區的一個地方類型;凌河類型是雙房文化拓展到遼西大小凌河流域的一個地方類型。趙曉剛在《新樂上層文化聚落形態初識》中,從對新樂上層文化遺址在分布和選址,聚落內部環壕、房址、墓葬、灰坑等遺跡形態和聚落布局等方面的分析,總結出了新樂上層文化聚落形態的一般特點,并對其中所反映出的人類行為或社會結構等進行了探討。張翠敏在《論雙砣子一期文化》中指出,小珠山三期文化與雙砣子一期文化是深受山東龍山文化強烈影響的同一文化譜系下的兩個不同發展階段,主體均屬于遼南土著文化系統,雙砣子一期尚未進入青銅時代。賈笑冰以近年在遼東廣鹿島小珠山、吳家村和洪子東遺址的考古發現為基礎,對遼東半島的史前文化序列和譜系問題提出了新的認識。朱乃誠根據之前的考古發現與反映紅山文化文明化進程有關的一些考古學現象,探討了遼西地區早期文明的特點及相關問題。楊建華在《夏家店上層文化與歐亞草原的遠程交往》中,將圖瓦阿爾然大墓與夏家店上層文化進行了比較,發現兩者具有很多相似的文化因素,說明了它們可能通過技術轉讓或者文化認同的方式進行了遠程交往,但它們的起源是各自獨立的。洪猛的《淺析冀北地區夏家店上層文化與玉皇廟文化的發展及其相關問題》,探析了以冀北地區夏家店上層文化與玉皇廟文化發展為中心的區域文化演進、生業變化和族屬等問題。在《昌平張營遺址與周鄰早期青銅文化的交流》中,郭京寧對北京市昌平區張營遺址進行了文化因素分析,比較其與夏家店下層、朱開溝、岳石、下岳各莊、晉中、下七垣諸考古學文化與地區的聯系,總結了張營遺址與外界交流的特點及原因。王嗣洲以遼東半島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考古學文化現象為基礎,分析了其文化發展的強弱態勢和內在關系。肖景全、鄭辰以撫順地區的考古資料為中心,探討了遼東地區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相關問題。
關于燕趙地區的遺址、城址研究。王法崗、謝飛在《泥河灣盆地泥河灣層中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中指出,泥河灣盆地泥河灣層內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石器工業可以歸為石片石器的工業類型,屬于中國北方以小石器為主的主工業類型,表現出很強的繼承性,體現出區域漸進的特點。盛立雙、王春雪在《天津地區舊石器材料及石器工業類型的初步研究——兼論與環渤海地區石器工業之間的關系》中,對天津地區舊石器材料及石器工業類型進行了研究,認為天津地區和泥河灣盆地、東北地區南部等環渤海地區在文化面貌上有著密切聯系,同屬于一個大的文化區,這種文化上的相似,應理解為類同,而非趨同,是某種文化特征在時空上連續分布所造成的傳播遷徙。趙春青在《動態解讀北福地一期聚落》中,探析了北福地一期聚落的布局、動態變化過程,認為北福地聚落開創了凝聚式、向心式聚落布局的先河。邢臺市文物管理處介紹了邢臺任縣南宋村商周遺址的考古發掘情況。廊坊市文物管理處對廊坊地區史前遺存的發現與研究進行了梳理。張童心、王斌對河北元氏龍正遺址與漢常山郡(國)發掘所出器物進行了比較分析,認為龍正遺址可能為常山郡(國)周邊一處制陶作坊遺址。張守義結合考古調查資料及相關史料,對太子山在地理上的定位進行了考證。白瑞杰對豐寧境內遼金時期的古城址、遺址、墓葬、塔址等進行了研究。田淑華、白瑞杰對承德遼金元時期的重要窖藏做了概述及考證。陳山、劉明對遼陽、沈陽、撫順境內的部分明代城址的規模、結構、功能和歷史沿革進行了研究。田立坤在《金嶺寺建筑址為“
關于燕趙地區出土器物的研究。王繼紅在《玉皇廟文化青銅帶鉤研究》中,對玉皇廟文化的青銅帶鉤進行了分類及分型分式,并對其分布地域和分期斷代進行了研究,從而總結出不同類別的幾種主要型式的帶鉤在發展演變過程中的規律性特點,并就青銅帶鉤的起源及其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在《略論大凌河流域商周窖藏銅器的年代及相關問題》中,胡傳聳考察了遼西大凌河流域的馬廠溝、北洞村、山灣子、小波汰溝等地先后發現的六處商周時代的銅器窖藏,對這六處窖藏集中形成于西周前期的觀點提出了質疑,認為它們可能分別形成于商代后期、西周前期和西周中期等三個時期。秦進才對滿城漢墓銅器銘文紀年進行了研究。相軍在《京津冀地區兩漢諸侯王墓隨葬陶器和車馬研究》中指出,西漢中期偏早階段的仿銅陶禮器在陶器構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漢中期早段全國尚未形成明確統一的車馬隨葬制度,至西漢晚期,車馬隨葬制度逐漸統一。劉成文、孟繁峰研究了井陘盤龍冶爐前押官周承遂妻李氏墓隨葬的精美陶瓷器的具體出土地點、窯口、產地、特征、窯口性質、意義等,這對進一步認識井陘窯具有重要意義,且為唐與五代陶瓷器的形制演變和年代劃分提供了重要依據。王蔚波的《北宋皇陵出土定窯白瓷及其相關問題》認為,北宋早期定窯就已發明了覆燒工藝。在《我國北方瓷器出現及相關問題的初步研究——以窯址為中心》中,王建保通過對臨漳曹村窯和鞏義白河窯等北方早期窯址的考察和初步研究,認識到北方青釉瓷器有自己的發展路徑,而白釉瓷器則是沿著“化妝白瓷”和白胎白釉瓷器兩個軌跡發展。韓維龍、馮永驅在《河南境內發現宋金元時期磁州窯系瓷器的考古學觀察——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平頂山段考古發現為例》中,從種類、器形和裝飾等方面,將河南境內已發現的屬于磁州窯系的瓷器與河北觀臺磁州窯的瓷器進行了對比分析,探討了宋金元時期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問題。
關于燕趙地區墓葬及相關問題的研究。韓立森在《趙王陵陵園規制初探》中,從陵區選擇、陵園布局和形制、陵區的防御設施、陵園建筑和陵墓形制等方面,分析了趙王陵的陵園規制。成
關于燕趙地區長城研究。李文龍在《河北北部戰國燕北長城的調查與研究——兼論東周燕文化的北漸》中,對河北北部戰國燕北長城的調查與研究進行了梳理,認為燕國北長城不是以“復線”的方式修筑了南北兩條,而只有南面一條,北側的“赤北長城”是秦代所修。鄭立新梳理了河北明長城碑刻,重點從功能和形制上對其進行了分類。鄭紹宗在《河北省古代長城綜合研究》中,詳細介紹了河北近年長城調查的情況,對明代之前的長城分布、走向以及長度、形制作了具體的介紹,特別是對長度的測量已十分精確。朱永剛探討了燕秦漢長城與東北早期鐵器時代考古學研究的若干問題。
關于燕趙地區動植物研究。羅運兵在《華北地區先秦時期鱷骨遺存解析》中,對鱷骨骸遺存進行了分類梳理,著重討論了鼉類在華北的生態分布及其開發利用情況,特別是有關墓葬中出土的鱷皮制品,并對相關的古史傳說(如豢龍、御龍)作了解析。高建強等在《中國家豬的起源馴化研究——來自磁山遺址古代豬遺存的信息》中,分析了河北武安磁山遺址距今約7400年的7個古代豬遺存的考古學信息和線粒體DNA,推測黃河中游以北的河北磁山遺址和以南的河南賈湖遺址范圍內,可能正是中國北方地區家豬的起源馴化中心。
(三)齊魯地區
關于齊魯地區考古文化的研究。劉延常、徐倩倩在《山東地區燕文化遺存分析》中,探討了燕文化與齊魯文化的關系。在《膠東地區周代地方文化遺存》中,王富強梳理了膠東地區周代地方文化遺存的聚落分布和特征,指出珍珠門文化晚期的一些遺址雖然發現了少量齊文化的繩紋陶器,但也只能看作是齊文化的影響所致,齊文化真正對東方的經營應該是從西周中期開始。
關于齊魯地區遺址、城址研究。曹斌的《試論高青陳莊遺址的性質》討論了該遺址的性質,認為是西周前期(武王至恭王)周公翦滅薄姑之后,將太公庶子封于此地堅守的邊防要地。高明奎、鄭同修則討論了高青陳莊西周祭壇的性質,認為它是祭祀地
關于齊魯地區的器物研究。陳雪香、方輝介紹了濟南大辛莊遺址出土的商代陶范,曹錦炎對齊侯子仲姜鬲進行了考證。
關于齊魯地區的鹽業考古。黨浩在《齊國制鹽業探析——從昌邑鹽業調查看起》中,依據山東省昌邑市大規模的周代鹽業遺址群的調查材料,對周代齊國的鹽業發展狀況作了細致分析。
關于齊魯地區的動植物研究。宋艷波在《山東地區新石器時代出土魚骨研究》中,運用動物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分析了山東新石器時代先民對魚的使用情況。王芬在《即墨北阡遺址大汶口文化先民的食物結構考察》中,提出北阡先民主要采用漁業和農耕為主、狩獵或養殖為輔的生活方式。靳桂云、王海玉在《海岱地區新石器時代稻作農業的植物考古證據》中,對距今5000年前后稻作農業才從長江流域傳播到黃河流域這一傳統的觀點提出了質疑,認為作為海岱地區核心地帶的山東高地周圍8000年前的遺址中已經有稻遺存出土。
二、其他考古學問題
本次年會除重點討論環渤海地區考古研究成果外,也涉及我國其他地區考古學研究的諸多領域和方面。
考古文化研究。馮小波以湖北省鄖縣人遺址和廣西百色盆地那賴遺址為例,總結了南方舊石器早期文化的特征。高峰、何林珊在《中國南方的新石器文化》中,對世界范圍的人類起源和南方最早的新石器遺存進行了細致分析,認為西方提出的“中石器時代”應該摒棄,重新解讀了“新石器時代”的概念,提出新石器起源于最后冰期最大值前后時期的中國南部和東南半島的北部區域,為掌握和平工業技術的北部邊緣人群,也即我們炎黃和百越民族的祖先的結論。何金龍探討了哀牢國的發展歷程,認為哀牢國在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國境內存在過的唯一由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民族建立的古國。劉曉東認為,松花江上游的
有關遺址、城址研究。王新金、陸永福、李文鑫通過對貴州省貞豐縣魯容鄉灑若橋史前文化遺址所獲材料進行器物分類、特征描述、對比分析,探討了該遺址的文化特性。徐長青以靖安老虎墩考古發現為基礎,推斷老虎墩上層文化遺存可能是江西省一支新的古文化類型,距今約5000—4500年左右。林強對廣西近年出土的一種極富特點的大石鏟及相關遺址進行了介紹,并研究了其起源、原料選擇、加工技術、文化性質等問題。何艷杰在《商代祭祀中“毀廟”遺跡假說——從鄭州小雙橋遺址出土青銅構件談起》中,對鄭州小雙橋遺址出土建筑構件的實物形制、埋藏地點、廢棄原因等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此建筑構件應該是檐飾,是人為廢棄的,廢棄原因一是因為商代可能存在“毀廟制度”,另一原因是“九世之亂”中的人為毀廟。潘玲對內蒙古、山西和吉林境內八個與鮮卑相關的遺存年代進行了探討。魏堅、張曉瑋從古城形制和建筑規模入手,對比居延地區調查測繪的漢代邊城考古成果,認為該城始建于漢代,并是漢代這一地區最早的行政建制,魏晉以后沿用。何繼英對上海志丹苑發掘的元代水閘進行了細致研究,梳理了文獻資料,對建筑工藝以及成就形成了結論。王元林對東亞早期建筑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進行了考古學考察。樓建龍對福州城市考古進行了綜述。王志剛重新審視了國內城的年代問題,認為城的始建年代應不早于4世紀。孟華平探討了石家河古城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以及原因。王育龍對西漢時期的儋耳郡城與珠崖郡城城址的研究情況進行了綜述,討論了兩郡郡治尤其是珠崖郡治的具體位置。田亞岐從考古學視角分析了秦九“都邑”所顯現出的不同功能所形成的層次結構,提出它們分別是秦都城、秦城與秦邑三類。戴向明介紹了山西絳縣周家莊遺址近年發掘的主要收獲?;菹ζ浇榻B了滎陽官莊遺址2011—2012年的重要發現。何國俊就海南昌化江流域史前遺存考古調查的初步收獲做了簡述。高大倫介紹了米倉道考古探險調查的主要收獲。
出土器物研究。崔兆年對青海史前文化的玉石器進行了探討。李新全通過對神樹紋瓦當造型與紋樣的研究,揭示了天圓地方、兩極、統一等思想,并指出其源頭在古蜀國,而不是燕國。宮希成介紹了安徽出土的5件銅鐃,對它們的年代即“最早為商代,最晚為春秋”提出了質疑,認為應是商代晚期,并探討了銅鐃的功能,認為小鐃是用來演奏旋律的,大鐃是用于祭祀山川、湖泊、風雨、雷電、星辰之神器。聶菲對湖南地區楚墓所出漆器進行了全面梳理,在對楚漆器進行分區與分期的基礎上,對各區漆器的特點、區域內漆器所反映的文化特征進行了探討。霍巍在《試論西藏考古發現的早期金屬器和“早期金屬時代”》中,對近年來西藏考古出土的早期金屬器進行了考古學的年代學、類型學分析,認為從西藏進入金屬器產生和流行的時代、金屬工藝的表現形式、金屬器所反映出的文化特征等各個方面,都與周邊地區大體上同步或僅僅稍晚,其間并不存在巨大的落差。梅建軍探討了我國北方系青銅器科學價值的意義,并提出了新看法。閆
墓葬及相關問題研究。蔣志龍分析了云南江川李家山墓地的結構,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石寨山文化的社會結構。史黨社探究了馬家塬戰國墓地發掘的意義。丁巖以咸陽原戰國秦陵園布局模式為例,認為王后合葬、妃子
此外,關于動植物考古:楊春、趙志軍根據對吉林省出土植物遺存的鑒定和分析,復原了新石器至明清時期的農業特征,探討了該地區古代文化的交流;喬虹梳理了青海高原史前時期的農業考古資料;王強、賈鑫、李明啟、楊曉燕論述了中國常見食用豆類的淀粉粒形態分析及其在農業考古中的應用。對于鹽業考古,王青對國內外鹽業考古的現狀和其在社會復雜化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了深入闡述,白九江、鄒后曦分析研究了三峽地區制鹽龍灶的特征與演變。在美術考古方面,高繼習提出了西王母原型希臘來源說的可能性。有關文物保護工作,楊軍昌認為應當重視考古發掘中的文物保護及其相關科技問題,提出要圍繞三個中心開展工作。陳永志、薩仁畢力格對19世紀末至今的蒙古國考古學概況及重大考古發現進行了綜述。龐小霞探析了西周井(邢)氏族性及源流。王峰對淮夷源流進行了考證,認為南淮夷的主體當源自本地,外來移民在考古學文化中的體現并不突出。吳桂兵根據考古發掘的永寧寺、思遠佛寺、思燕浮圖、趙彭城佛寺等遺址材料,從寺院平面布局和佛殿兩方面,論述了北朝佛教寺院的等級問題。
此次年會所收論文內容涉及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戰國秦漢考古、漢唐考古、宋元明考古以及陶瓷考古、鹽業考古、冶金考古、城市考古、美術考古和動植物考古等專業領域,既突出了環渤??脊胚@一中心議題,體現了近年來環渤海考古及研究取得的重要進步與成就,同時反映了考古學界最新的發掘收獲與研究成果。正如張忠培先生在總結講話中指出的一樣:本次大會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學者成為了重要力量,我們看到了希望;大會為河北考古研究搭建了一個舞臺,將當地的文物研究工作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本次大會會員提交的論文提要比歷屆都多,是對考古學的一次大檢查,是一次收獲的大會;會上大家進行了充分的交流,產生了一些新的認識,形成了考古研究良性循環的發展態勢;大會的會風很好,文章有據,研討充分。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