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碳經濟給建材產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建材業發展方式要有根本性的變化。應以低碳經濟為導向,正確發揮政府職能,做好宏觀調控和指導;規范行業的競爭與合作,合理規劃建材業的區域布局和延伸產業鏈;建材企業應規劃好企業生產、物流和營銷系統,大型建材企業應積極推動兼并重組。
【關鍵詞】低碳經濟 建材 建材產業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3)04-0059-04
一、低碳經濟發展給建材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建材工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近幾年來,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磚、衛生陶瓷等主要建材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從整體來看,目前我國建材業大而不強的現狀不容忽視,存在不少共性的問題。如一些技術法規需及時修訂和建立,產品質量認證工作還不夠完善,部分企業和相關單位執行標準力度不夠,一些企業質量承諾兌現程度不高等。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建材工業一方面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為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做出了杰出貢獻;另一方面,作為高耗能產業,建材工業在生產過程中消耗了大量自然資源,產生了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嚴重污染了生態環境。建材產業對提高社會發展水平和生活質量的貢獻符合低碳經濟的要求,而其高耗能、高污染的現狀卻與低碳經濟相悖。低碳經濟給我國建材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低碳經濟發展給建材業帶來的挑戰
首先是資源消耗問題。我國建材生產總量巨大,由此帶來的資源消耗也是巨大的,據統計,我國建材工業年消耗的礦產資源量達到上百億噸,建材工業的能耗占到全國工業總能耗的13%。水泥建筑、衛生陶瓷、平板玻璃、水泥制品、玻璃纖維,這些加起來占到了建筑總能耗的95%。我國建材產業能耗水平不斷提高。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國目前的建材產業的發展仍然以粗放式為主,建材行業在經歷前幾年井噴式發展之后,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不斷凸顯,產銷不暢問題較突出,“去庫存化”、“去產能化”任務依然繁重。
從環境污染的角度看,建材行業從原料開采到產品出廠整個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廢氣、粉塵、煙塵、CO2、SO2、廢水以及固體廢棄物等污染物,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污染和惡化。以水泥工業為例,現生產1噸水泥熟料約排放940千克二氧化碳,水泥行業生產排放的CO2約占我國工業生產CO2排放總量的20%,據此估算,我國水泥工業排放CO2占全國總排放量的比例至少在10%以上,遠遠高于世界約5%的水平。
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給傳統建材產業帶來了嚴峻的生存挑戰。只有盡快轉變追求數量的粗放增長方式,采用低碳發展模式,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提速階段,城市基礎設施、道路、橋梁、鐵路、地鐵、機場、輕軌及房地產建設都處在上升階段。如何在保證建設需求的前提下完成體量龐大的產業向低碳經濟轉型,是建材業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
(二)低碳經濟發展給建材業帶來的機遇
低碳經濟發展帶給建材業巨大挑戰的同時,也使我國的建材產業面臨新的歷史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產品層次上,低碳經濟為建材產品創新提供了新的機遇,有利于推進新型建材發展。低碳經濟以能源的變革為中心,涉及的行業和領域十分廣泛。國際上普遍公認低碳經濟產業體系包括低碳產品、低碳技術、建筑節能、工業節能和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和節能材料等。以低碳經濟思想為導向,我國建材企業可以積極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有效控制資源能源消耗,大力推進新型建材、新能源材料的開發利用,在減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同時,生產更多的符合低碳要求的建材產品。豐富建材產業的低碳產品體系。
第二,從企業層面上,低碳經濟有利于構建新型低碳、節能的建材企業。發展低碳建材將為有準備的、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提供重大的機遇。企業是構成建材行業的經濟主體,低碳經濟建材企業的經營提供了新的經營理念和目標導向,在整個市場營銷的過程中都要體現低碳理念,以低碳、節能為目標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隨著一大批低碳、節能新型建材企業的誕生,整個建材行業將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第三,從行業層面,低碳經濟為我國傳統建材產業轉型和優化升級提供了契機。轉型就是轉變建材工業的發展方式,加快向創新驅動、綠色低碳、服務化發展;升級就是通過全面優化技術結構、組織結構、布局結構,促進結構整體優化提升。低碳經濟要求提高碳生產率,必然要求減少碳排放,也就必然涉及到過剩產能和落后產能的淘汰問題。淘汰落后產能,抑制重復生產是建材行業低碳化的必由之路。淘汰落后產能過程就是建材產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重組的過程。調整優化結構就是要快速提升先進生產力的比重,已被國家列為產能過剩的水泥和平板玻璃產業,更要堅定不移地淘汰落后產能,抑制重復建設,推動產業升級。
二、我國建材產業低碳發展的對策建議
發展低碳建材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和全社會共同推進。其中既有政策推動問題,也有企業利益問題,還有資源環境意識與傳統習慣等問題。基于目前我國建材產業發展現狀和低碳經濟的要求。本文提出宏觀、中觀、微觀相結合的低碳發展對策。
(一)宏觀層次
最關鍵的是合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和服務職能,創造有利于建材產業低碳化發展的環境條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加強對建材企業的政策引導
新能源、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給建材產業發展增添了活力,但相關政策法規滯后,使得低碳建材這一新興市場魚龍混雜,企業概念炒作現象泛濫,劣質產品充斥市場,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也妨礙了行業良性、快速發展。新能源和新型建材方面的法律和法規還處于空白狀態,相關產品缺乏必要的認證。
政府要在多方面借鑒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和實行有利于低碳建材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鼓勵建材企業采用低碳技術,淘汰落后產能,推進典型示范。當前,我國應加快促進《能源法》的完善和順利實施,為建材產業節能提供法律依據。要提高建材類企業的排放標準和行業的準入條件,建立健全新型建材的技術標準和認證體系,促進低碳建材產業的規范化。
2 加強對建材企業的經濟引導
注重運用經濟手段引導建材產業向低碳化模式發展。各級政府部門應對低碳建材產品給予適當的經濟補貼和各種優惠。如在政府工程項目建設中給予低碳建材企業更多的市場機會;鼓勵銀行優先貸款給低碳建材企業,國家應從政策角度給予支持低碳建材企業的銀行一些財政貼息;給予低碳建材企業以稅收優惠等。
3 做好對建材企業低碳發展的技術支持
借助生產工藝、生產手段的升級和創新,致力于綠色產業的發展和產業化應用。科技管理部門應加強對低碳建材方面的科研投入,鼓勵產學研結合,加快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應積極創造條件,進行低碳技術的國內外交流,使建材企業努力發展和應用自己的低碳技術的同時,借鑒和引進其他企業的先進技術成果。
(二)中觀層次
1 建立健全低碳建材的標準體系
目前我國并沒有與低碳相關的量化標準,應盡快建立低碳建材的檢測認證體系,制定具體的數據指標,量化低碳建材標準,并逐漸在建材領域推廣低碳建材產品及企業等級評估、技術交流、培訓、檢測等工作,讓消費者在判斷低碳建材時有章可循。低碳建材不能僅局限于產品本身,而是要追溯其整個生命周期,確保整個周期內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要結合國際通行的管理體系標準、碳評價方法和規范,對建材產品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全壽命的評價,并爭取國際互認。
2 加強建材行業低碳技術交流
在“競合”時代,同行之間既是競爭關系,也是合作關系。行業內的技術交流可以由建材行業協會組織,也可以由企業自發組織,通過溝通和交流開闊視野,學習諸如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低碳標準的建立與業績測評等方面的內容。
3 優化建材產業的區域布局
合理規劃建材產業的區域布局是建材產業實現低碳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低碳建材產業的發展應在結合歷史、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不同地區資源稟賦,合理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以建材工業“十二五”規劃為指導,統籌資源、能源、環境容量和物流成本等因素,以滿足區域需求為導向,合理布局大宗建材產業產能。充分發揮水運優勢,促進形成沿江沿河產業帶。在循環經濟園區和城市周邊,配套發展協同處置固體廢棄物項目。
4 延伸建材產業鏈,與服務業融合發展
要創造條件主動延伸建材產業鏈,以水泥工業為例,要發展骨料、商品混凝土、水泥制品。以至發展粉體加工、礦業開采、綠色生態建設和節能環保產業等。推進建材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是建材產業低碳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圍繞建材產業,配套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打造低碳建材產品研發、產品深加工、物流金融服務等為一體的產業鏈。重點發展關聯性強、拉動作用大的現代物流、金融、科技信息、服務外包、現代商務等服務業,引導資源要素集聚,帶動產業調整升級。
(三)微觀層次
建材生產企業應致力于低碳建材產品生產和低碳化運營,節約生產、物流等運營成本,減少碳排放。
1 低碳生產技術創新
有實力的大型建材企業應該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加強技術和產品開發。適應低碳經濟要求,企業應以節能減排為核心組織開展技術攻關、引進、推廣等,鼓勵新型建材產品的推廣應用。例如,玻璃企業熔窯余熱發電技術可提高熔窯熱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水泥工業可以對生活垃圾、尾礦和工業廢渣等工業廢棄物進行有選擇地消化,并收集余熱進行發電。這種新的技術工藝生產水泥不僅不污染環境,而且能給水泥企業帶來效益;陶瓷生產企業利用陶瓷拋光廢渣或陶瓷廢料生產超薄陶瓷拋光磚的工藝技術,既能推動產業進步,又能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2 建材物流系統低碳化
建材產業的低碳化發展必須設計低碳化的物流系統。建材企業是消耗大量物資的企業,其生產所需的原料和產品均呈體重、量大、運輸途耗多等特性。加上原燃材料化學成分復雜,產品種類繁多,消費領域寬廣等諸多特點,使物流在建材企業中的作用更為突出。
從運輸角度看,建材產品屬于大宗物資,從產地到銷地的運輸一般是整車大批量運輸,回程則僅運輸建材產品生產地所需的生產、生活物資,數量遠遠小于建材產品運送的數量,所以建材產品運輸車輛的回程實載率比較低,使用諸如水泥生產企業專用的散裝水泥罐裝車等專用運輸設備時這一問題更為嚴重。因此必須組織合理有效的運輸,避免浪費,降低運輸費用。
從儲存角度看,建材企業的生產工藝和流程具有連續性特點,要求全線所需的各種原燃料及半成品等必須齊全并確保相應的儲備量和連續供應。但是受到季節、運輸等因素的影響,各種原燃材料的供應和產品銷售供應是不均衡的。大量的庫存占用了建材企業較多儲存場所、流動資金和保管費用,因此建材企業應合理控制庫存量,實行有效儲存。
3 大型優勢企業發揮主導作用,做好企業重組工作
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是推動建材工業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當前。我國建材行業投資還在不斷加快,產能過剩的風險仍在累積。提高行業準入門檻,鼓勵優勢企業兼并重組,是壓縮建材落后產能的主要舉措。實力雄厚的大中型建材企業,可以發揮主導作用,做好對中小企業的兼并重組工作,壯大自己力量的同時優化行業結構和淘汰落后產能。加快兼并重組、提高市場集中度是化解產能過剩、促進行業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也是建材行業當前工作的重點。
4 做好企業市場營銷,創低碳建材品牌
目前,建材生產企業眾多,但品牌沒有幾個叫得響。應該在兼并重組的基礎上做好建材企業的市場營銷工作,提升產品質量,創造低碳建材品牌,提升企業產品競爭力。建材企業要塑造符合低碳經濟要求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影響力,靠品牌中的低碳經濟內涵吸引、打動目標消費者。
三、總結與展望
建材工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但與此同時,作為高耗能產業,其在能源消耗、廢棄物排放等問題上又造成了很大的外部不經濟。在發展低碳經濟的背景下,我國的建材工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繼續重視建材工業的發展,但是在發展方式上必須要有根本性的變化。為了適應低碳經濟的要求,政府要運用政策手段、經濟手段、技術支持等方式做好宏觀調控和指導;要規范行業的競爭秩序,加強行業技術交流與合作,合理規劃建材業的區域布局和延伸產業鏈;建材企業應規劃好企業生產、物流和營銷系統,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增強建材經濟主體的實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