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策體制創新,是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環境保護的較低層次,向尋求“生態發展”的較高層次邁進的關鍵。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是一個包括經濟體制、管理體制、土地制度及立法制度在內的完整體系,建議將深圳生態功能區設立為國家級生態文明綜合配套示范區,通過探索和實踐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體制創新,先行先試,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探索新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生態文明 體制創新 改革試驗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3)04-0083-03
一、推進體制創新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黨的“十七大”提出了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黨的“十八大”報告,又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即未來我國將形成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總體發展布局,要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標志著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已經從理論探索,進入實踐和逐步推廣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也將從側重環境保護的較低層次。向探索生態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融合發展的較高層次邁進。
從2007年開始,我國在建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試驗區的基礎上,陸續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和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到目前為止,國家環保部共批準4批共53個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林業局三部委相繼批準13個市和74個縣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由于受到生態文明建設復雜性的限制,已經開展的試點,基本上著重于環境保護,而如何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建設之中,破解其協調發展中的難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實踐證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客觀上需要探索一條生態型、資源節約型、循環型、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徑。這條新的生態型發展道路既不同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長期存在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也不同于沿海地區的外向型經濟增長方式,是經濟社會發展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發展的新探索。歷史表明,任何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客觀上都需要對舊有的體制、機制進行揚棄和超越,需要制度創新保障。因此,進行體制創新是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
二、生態文明建設要形成完整的體制創新系統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政治建設的融合,必須進行系統的體制創新。其核心內容應包括以下四大方面:
(一)經濟體制創新
生態文明建設經濟體制創新,即通過深化財政體制、稅制改革,完善要素配置的體制機制創新。突破口是解決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經濟補償問題。一是對生態系統本身保護(恢復)或破壞的成本進行補償;二是對區域因保護生態系統和環境而放棄發展機會的損失進行經濟補償。在我國,對生態功能區進行補償具有現實意義。我國的生態區主要位于邊遠的高原、山區、草原、深海區等生態薄弱地帶,經濟和公共服務基礎比較薄弱,因為需要承擔生態屏障功能,其開發強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受到較大的影響。而保護生態環境、滿足老百姓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維持政府機構正常運轉等,客觀上都需要通過經濟補償來解決。根據國際經驗,政府財政資金的轉移支付對于實施政府特定政策目標、發揮財政宏觀調控作用、引導地方合理配置資源、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使用方向明確、見效快、便于監督等特點。我國可在借鑒國外財政轉移支付的成熟做法,創新財政體制,建立以生態發展為基本導向的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長效機制,通過對生態區外溢受益區財政資金向生態區的轉移,確保生態功能區能夠在保證日常運轉的基礎上。增強生態保護的內在動力,進而使區域達到一定的公共服務能力。同時,創新區域稅制體制,探討生態保護區與優化開發區的稅收分成和稅收轉移規模及其比例。
(二)行政管理體制創新
生態文明行政管理體制創新即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探索生態型區域管理體制和考核體制的改革創新。在管理體制方面,可通過建立高規格的協調和決策機構,進行基層管理扁平化改革等進行創新。對具有戰略性發展意義的區域或領域設立高規格的協調和決策機構,是國內外管理體制設計的共性。這一方面可以提高行政辦事效率,避免按照傳統行政程序而耽誤重大戰略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整合各方面資源,集中解決核心問題。生態文明發展不同于常規工業化發展,迫切需要建立高規格的協調和決策機構,突破落后的行政體制束縛。針對生態區管理人口少、經濟總量少等特征,可探討實施基層管理扁平化改革試點創新;設立獨立的生態保護管理局,強化生態保護和管理的職能;整合現有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工作站管理資源,減少行政層級,提高行政效率。在考核體制創新中,避免將GDP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考核指標,可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重約束下選擇和設計新的地方經濟和當地干部的考核指標。應將生態保護的成效,當地居民的收入增長和綠色產業發展增加值作為考核的重點。
(三)土地管理制度創新
土地管理制度創新即通過制度創新,提升生態區土地開發價值,探索靈活的土地管理、調控機制體制。可在城市更新方面積極探索開發權轉移和容積率獎勵等路徑。“容積率獎勵”是指土地開發管理部門為取得開發商的合作,在開發商提供一定的公共空間或為保護特定公益性設施(如古文化遺產)的前提下,獎勵開發商一定的建筑面積。“開發權轉移”作為容積率應用的補充和深化,將獎勵范圍擴大化,在土地開發價值得到規劃管理部門肯定的前提下,以轉讓開發權為條件,換取對生態及歷史環境的保護或經濟補償,同時將換取的開發權轉移到更具有開發價值的地方。容積率獎勵和開發權轉移政策的突出優點,是能夠協調保護與開發建設之間的矛盾:即可以優化行政手段規定的容積率,從而使土地開發的經濟和環境效益得到平衡。開發權轉移和容積率獎勵等政策在土地私有化國家已經廣泛應用,在我國仍處在探索階段。根據我國土地管理制度的實際,建議我國可在生態功能區對涉及歷史文化遺產區域進行整體改造或城市更新時,探索使用開發權轉移和容積率獎勵政策:即以政府為主導,引進社會資本。對能夠保留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商或開發主體,采取額外建筑容積率補償的政策。
其次,可對部分生態用地進行委托管理,提高生態用地的資產價值。對生態用地采取委托管理,即在不改變生態用地國有性質的前提下,將生態區的管理權和經營權交給具有較強經營管理能力、能夠承擔生態區生態保護職責的法人去有償經營、管理的土地經營方式。這種方式的目的是在不改變產權性質的條件下,對生態區土地等資產要素進行重組,加速流動,達到資源優化配置,拓寬融資渠道及土地資產增值的目的。委托管理在國際上已經廣泛應用在景區、度假酒店和度假村、主題公園等方面。建議生態功能區將部分適合開發的生態區域劃為景區,吸引具備一定資金實力和開發條件的專業團隊進行委托管理,為區域土地價值的提升創造條件。
(四)將體制機制創新內容納入立法
健全的立法將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創新提供法律保障。新加坡、日本、美國和歐盟國家都建立了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來有效規范城市的生態建設和生態發展。我國的生態保護立法也逐步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兩層體系,特別是地方根據發展實際,由地方人大通過區域性生態立法。對推動地方生態長效保護起到了決定性的保障作用。2012年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頒布并實施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以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有效地平衡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為切入點,將建立漓江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機制、設立漓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建立漓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劃定保護重點、生態環境保護內容納入績效考核、加大對影響保護漓江生態環境的活動行政執法力度等內容都納入了法律條例,為流域生態保護及長效機制的創新確立了法律保障。
建議根據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在借鑒國內外生態保護和科學發展的立法經驗的基礎上,將對生態功能區實施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實施轉移支付資金考核及其相關經濟、管理、土地等相關體制機制創新內容納入法律條例。
三、建立國家生態文明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目前,我國已經在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兩型”社會等方面設立了綜合配套試驗區,同時,全國和各省、市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已經陸續出臺,根據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需要,國家應在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基礎上,設立生態文明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探索生態文明發展模式的配套改革路徑。鑒于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創新涉及財政、金融、土地、行政管理等方面,建議發揮深圳先行先試的使命,根據深圳市主體功能區規劃,選擇生態區作為國家政策創新的示范區,加快探索和實踐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創新體系。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改革和創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