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云南沿邊地區經濟開放的區域差異研究,對其外向型經濟發展狀況進行比較分析。云南沿邊地區外向型經濟水平低,區城內差異較大,結構也不盡合理。沿邊地區應實行經濟轉型,全面提升開放型、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
【關鍵詞】云南沿邊地區 開放型經濟 外向型經濟 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3)04-0034-03
按照國家公布的《云南省加快建設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總體規劃》的構想。云南省將構建起以昆明為核心。以玉溪、曲靖、楚雄為重要節點的滇中城市經濟圈;建設沿邊開放經濟帶;形成對內經濟走廊,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云南沿邊地區既是我國保家衛國的最前哨,又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肩負著“探路”的使命,需要中央、云南省與沿邊地區良性互動。
一、云南沿邊地區經濟開放的簡要評價
云南沿邊地區開放具有明顯的沿邊和內陸開放模式的綜合表象及特征。云南沿邊地區開放起步早。但起點和水平低,2007年云南沿邊地區的外貿依存度為9.22%,相當于全省、全國的60.08%、14.3%;2008年云南沿邊地區為7.58%,相當于全省、全國的65.86%、13.02%;2009年也僅為6.86%,相當于全省、全國的77.23%、15.24%。云南沿邊地區國際開放度不僅明顯低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而且不及后起的新疆喀什地區、內蒙滿洲里市、黑龍江的黑河市,更不及廣西東興市、憑祥市。沒有全面融入國際、國內社會分工體系,也沒形成自我發展機制,與其區位優勢嚴重不符。
二、云南沿邊地區外向型經濟及其衡量
(一)云南沿邊地區外向型經濟總量規模分析
對外向型經濟總量規模進行分析,可以了解云南沿邊地區各州市外向型經濟總體實力的強弱。
1 云南沿邊地區與全省、其他沿邊地區的比較分析。2010年云南沿邊地區外向型經濟規模合計為298866.14萬美元,占當年全省外向型經濟比重18.13%,但同期沿邊地區GDP合計為3045901萬美元,占全省的比重為28.54%。顯然沿邊地區外向型經濟總量在全省比重明顯偏低,沿邊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并沒有隨著經濟增長而同步增長。橫向來看,云南沿邊各州市與同屬沿邊地區的廣西防城港市、內蒙呼倫貝爾市、新疆喀什地區的284075.64萬美元、267481.8萬美元、92739萬美元的外向型經濟總額相比較,差距就更大。
2 云南沿邊地區內部的比較分析。2010年云南沿邊地區的德宏州外向型經濟規模最大,達到125840.4萬美元,位居第一,紅河州和西雙版納州分獲第二、第三名。排名居末的是怒江州,外向型經濟總量僅為2386.79萬美元。排名第一的德宏州外向型經濟總量是怒江州的52倍,且在整個沿邊地區所占比重高達42.53%,它與紅河州、西雙版納州占比之和達76.54%,占了沿邊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絕大份額。其它州市總量規模很小,所占份額極低,事實上沿邊地區外向型經濟主要是由德宏州、紅河州、西雙版納州三州構成的。由此可見,沿邊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極端不平衡,區域內差異非常大。
3 云南沿邊地區外向型經濟構成分析。2010年云南沿邊地區外向型經濟構成中,外貿進出口占83.06%,國際旅游占13.26%,外商直接投資僅占3.69%。外貿占絕對主導地位。國際旅游和外商直接投資所占比重極低,特別是外商直接投資。況且,在沿邊地區外貿進出口中,70%是通過邊境貿易取得的,邊境貿易占外貿的主要部分,且90%的出口商品是由國內其它地區生產提供;而進口貨物的90%以上是銷往國內其它地區,只有極少部分就地加工生產、消費。進出口產品的本地化程度很低,外貿加工業并不發達,一般貿易比重就更低,外貿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很弱。
(二)云南沿邊地區外向型經濟人均水平分析
對外向型經濟人均水平進行衡量分析,可以了解和掌握云南沿邊地區各州市外向型經濟水平的真實水平和差距。
1 云南沿邊地區與全省、其他沿邊地區的比較分析。沿邊地區人均GDP占云南省人均水平的71.39%,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不是太大,但人均進出口僅占45.98%,人均FDI占20.53%,人均國際旅游收入占60.43%,總體上外向型經濟人均收入占全省人均比重只有45.34%,在人均水平上沿邊地區與全省的差距特別大。而同期廣西防城港市、內蒙呼倫貝爾市、新疆喀什地區的外向型經濟人均總水平分別達3302.82美元、1050.51美元、233.05美元。廣西防城港市外向型經濟人均水平占人均GDP的比重高達60%。由此可見,與其他沿邊地區相比較,差距就更大,更不用說與全國、沿海地區的比較了。
2 云南沿邊地區內部的比較分析。按人均計算,沿邊地區八個州市外向型經濟水平的位次發生一定的變化。德宏州外向型經濟一州獨大,無論是從總量規模還是從人均水平和占比,穩居云南沿邊地區的第一名。但由于人口基數,紅河州、西雙版納州二、三名位次及文山州、怒江州的七、八名位次對換。其它州市不變。位列第一的德宏州的平均水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近3倍和末位的文山州的37倍,而文山州還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8%。可見沿邊地區內部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
3 云南沿邊地區外向型經濟構成分析。2010年云南沿邊地區外向型經濟結構與云南省相似。但三大指標的排序不完全一樣,除外貿進出口占絕對優勢位列第一之外,云南沿邊地區的人均國際旅游收入在外向型人均水平中占13.25%,比云南省平均的9.95%高3個百分點,排在第二,而云南沿邊地區的人均FDI在外向型人均水平中僅占3.69%,比云南省平均的8.14%又低4.5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沿邊地區由于經濟基礎薄弱、投資軟硬件條件不好、交通不便。利用外資的能力弱、規模有限,建設資金嚴重不足,拖了沿邊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后腿。但區位優勢明顯,旅游資源豐富,所以,經貿往來便利,外貿進出口和旅游業都比較發達。
三、推進云南沿邊地區開放轉型的幾點建議
云南沿邊地區應加快實現經濟轉型,深化區域合作。積極主動與內陸腹地、特別是滇中城市經濟圈對接、互動,構建滇中城市經濟圈與沿邊開放經濟帶雙向輻射、雙向促進的全方位開放格局。
(一)實現以邊境貿易為主向綜合化多元化貿易轉型
長時間以來,云南沿邊地區對外貿易以邊境貿易為主,進出口商品結構單一,多以自然資源和農產品為主。當邊貿和以自然資源產品為主的貿易優勢發揮殆盡時,對外貿易必然陷入增長乏力的網境。因此,當前既要轉變和創新貿易方式,促進一般貿易、轉口貿易、邊境貿易和加工貿易協調發展,又要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技術貿易、國際投資等,不斷改善外貿結構,更要務實推進和開展跨境經濟合作區、邊境經濟合作區、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全面加快瑞麗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積極發展外向型加工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鼓勵和支持企業“走出去”,到周邊國家發展農業、加工業、旅游業等,將沿邊地區建設成為出口產品加工(組裝)制造基地和進口商品加工集散基地,把瑞麗建設成為我國沿邊開放新的增長極,實現沿邊開放模式的轉型升級。
(二)實現以環境條件引資向產業引資的轉型
盡管有國家政策和戰略支持,但由于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差,物流成本高,生態環境脆弱,產業基礎薄弱,再加之思想、觀念和行政能力方面等原因,實際上沿邊地區招商引資的內外環境、軟硬環境仍然是不理想的,短期內吸引力不足。當前,沿邊地區,一方面要花大力優化引資的軟硬環境,另一方面更要緊緊圍繞經濟發展的重點。完善產業政策和配套服務,強化投資的產業導向,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園區經濟、口岸經濟,形成產業鏈和產業聚集效應、規模化的經濟集合體和市場規模效應,通過產業發展吸引資金向沿邊地區流動。
(三)實現經濟由貿易型向生產型、由資源型向綜合要素型的轉變
沿邊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于一、二產業。因此,要高起點規劃工農業的發展,加快制定各州市產業引導發展目錄,在合理的經濟規模和較高的技術起點上調整、改造現有產業。既要立足優勢資源轉換,大力發展農產品、原材料加工業,又要打破有什么資源就發展什么的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創新思維,把積極吸引制造業轉移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結合起來,制造和生產科技含量比較高的高附加值產品,做大做強特色農業,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培育新興產業,促進本土企業發展壯大,增強內源經濟增長動力。力戒簡單、粗放地從量上發展資源經濟,最大限度地避免“資源詛咒”產生。更要防止盲目吸引中東部產業轉移而導致的污染“邊移”,避免走東部地區以資源環境換增長的粗放型老路。
(四)積極發展邊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實現旅游由觀光旅游向觀光購物、康體休閑、商務旅居等復合型轉變
云南沿邊地區具有發展邊境旅游、跨境旅游的有利條件,要引入多元投資主體,加強邊境口岸的協調管理,擴大邊境旅游的形式,積極同周邊國家合作開發跨境精品旅游項目和旅游線路,建立區域旅游多邊和雙邊合作經營機制,開發多樣化的邊境旅游產品,促進商務旅游、購物旅游、康體旅游、生態旅游、尋根問祖文化游等更快發展,滿足旅游者不同的消費和審美需求,使旅游業不僅成為推動沿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建設和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更成為展示地方形象與提升開放水平和質量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