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篩(篾篩)爬”是浙江省浦江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
相傳,在很久以前,浦江鄉間夏秋時農事繁重,主婦們燒好面食后,丈夫卻遲遲不回,面就糊了。一位聰明的農家婦就開動腦筋:整天吃面糊糊的丈夫怎么有力氣干活呢?有一天,她在揉面時,她的小孩貪玩,要了一小團面在一個米篩上揉,結果小孩揉的面上布滿了雕花般的小眼,煞是好看。這位農婦突發奇想,就把面捏成一個個小疙瘩,學著小孩樣在米篩上一摁一捺,不一會兒,一個個好看的雕花般小物件就在她手指下出來了。做好后,農婦就把它放入預先燒開了水的鍋里慢煮,結果面不但不糊,反而越煮越香。丈夫回來端起碗吃了幾口,忙問:“什么東西呀?這么好吃!”農婦想了想,隨口答道:“米篩爬。”
“米篩爬”又稱“蕎麥老鼠”,還有個別名叫“小麥鈴”。初到浦江的外鄉人,一聽“米篩爬”,總會聯想到某種小動物,怎么也不會想到它是當地獨有的一種面食。
筆者不太喜歡吃面食,但對“米篩爬”卻是例外。品嘗的次數多了,我漸漸感悟到:人間最美味的食物并非什么山珍海味,而是百姓家最普通的日常食物。
“米篩爬”的制作頗為有趣。先是將面粉揉成一團,搓成一指寬面條,再切下一小團,搓成小長條,用大拇指在米篩上一摁一卷,而后輕輕一滾動,一個個小巧玲瓏、狀如橢圓小鈴鐺的“米篩爬”便誕生了。“米篩爬”一般是與干豆莢、冬筍、香菇等一起煮著吃,再配以蔥花、大蒜、姜絲等作料,一鍋味道鮮美熱騰騰的“米篩爬”就出鍋了,想想都讓人口水直流。如果有豬肉、排骨,加上一點,味道更不錯。面粉和蕎麥粉都能做“米篩爬”,用面粉做,通常以青菜或咸菜做湯;用蕎麥粉做,則用蘿卜和牛肉熬湯。
我是個清淡飲食者,不能吃辣。某次在一家小飯館,服務員捧上了一碗紅辣辣的“米篩爬”。我端坐桌前,舉箸不定,不知該不該讓服務員另換一碗。終于,我下了決定,準備做一次舌尖探險。一口下去,雖然有些麻辣,但那“米篩爬”更顯香美,又有嚼勁,真是其味無窮。一碗剛下肚,就已經熱汗長淌,肚子明明飽了,還是饞……
不單是我等對“米篩爬”格外歡喜,據說連魯迅先生也對“米篩爬”贊不絕口,鐘愛有加。
1927年10月的一天,來到上海不久的魯迅先生前往瑞金路(時稱金神父路)花園坊107號,拜訪浦江籍著名作家、戰地記者曹聚仁先生。這一日的《魯迅日記》有這樣的記載:“曹聚仁邀晚飯,往其寓,同席六人。”曹聚仁先生的元配夫人王春翠女士即以土產風肉、火腿芯、蘿卜絲、鯽魚湯煮成的“米篩爬”招待。魯迅先生吃后,贊不絕口,“米篩爬”味道鮮美,咀嚼起來口感很好,不愧為江南美食。后來,魯迅夫人許廣平抱著周海嬰也到曹聚仁家吃過“米篩爬”。
賈平凹在《陜西小吃小識錄》中載有一種叫“圪坨”的面食,以蕎面為料,掐一小團在草帽上搓出花紋,煮而食之。在山西,也有一種面食,以面粉或蕎面制作,取紅棗般大小面丁,用拇指搓捻成凹形煮食,配料用西紅柿、肉絲、菜葉,調料用辣椒鹵。此二者,雖有共同之處,但都不及“米篩爬”那般玲瓏有致,紋理美觀,吊人胃口。(責編:孫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