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清東陵;昭西陵;遺址價值;整體保護;建筑修復
【摘 要】位于清東陵大紅門外的昭西陵組群格局與建筑形制獨特,具有極高的建筑價值與藝術價值,是研究清代皇家陵寢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近代以來,昭西陵因人為與自然因素遭到嚴重破壞,必須進行整體保護,這不僅需要對遺存建筑和建筑遺址進行修繕,還應對有重大價值的中軸線建筑進行全面修復。昭西陵的整體保護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展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昭西陵位于河北遵化清東陵大紅門外以東,是安葬與追慕清初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后的大型建筑組群。2002年國家文物局批準對昭西陵進行遺址保護,2012年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天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與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古建筑設計室聯合對修繕設計方案進行修訂。通過實地考察遺址現狀,走訪咨詢清史專家及當地守陵人后裔,查閱清宮歷史檔案,完成了最終申報文本。在昭西陵遺址保護修繕設計方案修訂過程中,我們進一步明晰了昭西陵遺址的重要價值,并對其進行更為完善的整體保護提出建議。
一、昭西陵歷史沿革簡述
昭西陵是以關外盛京清太宗皇太極昭陵為主陵的皇后陵。按《清圣祖實錄》等記載,康熙二十六年(1687)底,孝莊皇后臨終遺囑“務于孝陵近地擇吉安厝”[1]。玄燁涕泣受命,翌年元旦下旨興建“暫安奉殿”。
“暫安奉殿”設享殿、后殿及東西配殿,未建地宮。享殿為重檐廡殿頂,后殿為慈寧宮東五間新居遷建而成。孝莊棺槨置于后殿寶座之上,以土掩埋后永閉殿門。此時昭西陵雛形已然形成,但還未稱之為“陵”,僅稱“殿”。終康熙一朝,未能解決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問題。
雍正帝胤
按《大清會典事例》記載,改建后的昭西陵建筑組群規制完備,從北往南依次為:寶頂周環寶城、方城明樓、石五供、隆恩殿(左右有陵寢門)、東西廡、東西燎爐、琉璃花門、隆恩門、東西班房、東西朝房、東南方神廚庫(院內有南北神庫、神廚、省牲亭)、井亭、正南方神道碑亭、東西下馬牌[3](圖一)。
近代以來,伴隨封建君主制的瓦解,清東陵始遭兵匪侵擾,人為破壞嚴重。昭西陵亦未能幸免,加之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現地上建筑除西值房、方城明樓及寶城寶頂保存尚完整外,其余建筑僅存基座與殘墻遺址。
二、昭西陵遺址價值
(一)墓主人孝莊文皇后的歷史地位及政治影響。
孝莊文皇后(1613—1688),博爾濟吉特氏,清太宗皇太極之妃,順治帝生母,康熙帝祖母,一生輔佐三代君王,特別是康熙帝玄燁,由孝莊撫養成長,又賴孝莊輔政。玄燁晚年曾深情回憶道:“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4]
孝莊文皇后既具雄才大略、挽狂瀾于即倒的政治家氣魄,又淡泊名利、仁慈護下、黜奢崇儉,一心一意撫育子孫成才,為清朝的守成、創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是清朝最偉大的女政治家,后世稱其為清朝“國母”。
(二)昭西陵是清代后陵的開創篇章,具有獨特的組群格局與建筑形制。
清朝早期葬制,帝后合葬,同陵同穴。而昭西陵的建造打破舊有葬制,開創了清代皇后不與皇帝合葬的先河,是清代后陵規制創建與完備的基石。又因其營建過程極為特殊,而具備了許多獨特的組群格局與建筑形制。
1.昭西陵因與盛京昭陵關聯,具備獨特的組群格局。
清代后陵大都近依帝陵,形成帝、后陵寢體系,昭西陵卻與盛京昭陵遠隔千里,這種自古未有的特殊情況使昭西陵組群格局產生了諸多特點:
其一,兩道陵墻。中國古代陵寢一般做內外兩道墻垣——內垣與外垣。清代皇家陵寢中,除昭西陵外,清東陵與清西陵的所有陵寢均以風水墻作為形式上的外垣,故只設一道陵墻。但昭西陵位置極為特殊,出于與盛京昭陵遙相隸從的意向,選址于東陵風水墻外,自成一區,必須另建外垣。因此昭西陵設外圍墻一道,形成了兩道陵墻的獨特形制。
其二,隆恩門與琉璃花門相連而設。關內清陵以琉璃花門及卡子墻將陵區分為以享殿為主體的祭祀區和以寶城地宮為主體的寢宮區,琉璃花門即陵寢門,作為寢宮區的入口位于享殿后。昭西陵的隆恩門與琉璃花門分別是兩道墻垣的開門,二者相連而設,故琉璃花門緊接于隆恩門之后,位于享殿之前。陵寢門位于享殿兩側的卡子墻上,祭祀區與寢宮區的分區并不明顯,與關外福陵、昭陵不設陵寢門的格局相似。
其三,布局局促。康熙朝初設暫安奉殿時已北抵孝陵風水墻,使用地局促成為雍正朝改建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增建地宮、寶頂、寶城、方城明樓和石五供時,不便向北拓展,以致布局格外局促,與關外福陵、昭陵享殿后二柱門、石五供和方城緊連而設的格局相似。
其四,建神道碑亭。清代后陵近依帝陵而建的做法易判別其隸屬關系,也易知墓主人身份,故一般不建神道碑亭。但昭西陵與昭陵遠隔千里,難以判明兩者關系,也不易知墓主人身份,故建神道碑亭一座,以彌補上述不足。
其五,不設溝河、橋梁。暫安奉殿建于平原地形,故改建后的昭西陵內外既無任何溝河,也無橋梁之設。
在以上昭西陵的獨特規制中,有兩點為后世清陵所仿效:一是將陵寢門分建在大殿兩旁,此后營建的裕陵妃園寢、昌陵妃園寢、慕陵妃園寢以及一些公主園寢均仿照此制;二是增建神道碑亭,1873年營建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的定東陵時,即仿照昭西陵建立神道碑亭。
2.昭西陵隆恩殿采用皇陵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
昭西陵隆恩殿采用重檐廡殿黃琉璃頂,為清代官式建筑中等級最高的屋頂形制,在清代陵寢中僅此一例,彰顯了陵墓主人無比尊崇的地位。究其原因,清朝至順治朝在實質上統一全國后,才逐步建立了森嚴的滿清皇家等級制度。順治帝的孝陵隆恩殿即為重檐歇山頂,后世的帝、后身為晚輩,在建陵時不能僭越。于順治帝身后建陵、輩分又高于順治帝者,僅孝莊文皇后一人。母制高于子制,尚合乎禮法。故孝心可感的康熙帝在營建祖母孝莊文皇后的“暫安奉殿”享殿時,采用了殿頂形制規格最高的重檐黃琉璃廡殿頂。
雍正朝在將“暫安奉殿”改建為陵時,雍正帝基于同樣的原因,加之對父親康熙帝的尊敬,沿用了“暫安奉殿”享殿作為陵寢隆恩殿,使昭西陵隆恩殿成為清代陵寢中的絕響。
3.昭西陵隆恩門前后廊做法在清代陵寢中獨樹一幟。
隆恩門采用前后廊式柱網,而非清代陵寢中常見的中柱式柱網。在這種情況下,隆恩門的梁架結構應采用順扒梁而非抹角梁做法,門扇也不在建筑平面中央,其如此重要的建筑特點往往為人們所忽視(圖二)。目前昭西陵隆恩門僅存建筑基座和部分殘墻,在其南側建造的青磚圍墻及鐵質院門甚為鄙陋,應予以整修或修復。
三、全面修復昭西陵中軸線建筑的
整體保護建議
(一)木構架及屋頂缺失是遺址殘損進一步惡化的根本原因。
昭西陵現狀勘察報告表明,所有建筑及建筑遺址的殘損都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具體而言,各建筑遺址臺基和墻體長年裸露室外,普遍存在植侵與風化現象,更重要的則是:冬天雨雪滲入墻體和臺明鋪地磚內產生凍脹,導致墻體鼓閃、臺基石活走閃、鋪地磚碎裂,如此循環往復使臺明與墻體均破損嚴重。
現存的神道碑也因長年裸露在外,受風雨侵蝕而殘破不堪。石碑頂部
總之,木構架及屋頂的缺失是造成以上殘損加劇的根本原因。要從根本上解決以上問題,建議對隆恩殿、隆恩門、神道碑亭實施全面修復。
(二)昭西陵在清代皇家陵寢建筑中有極高價值,其復原對清代皇家陵寢建筑技術研究有重大意義。
昭西陵作為清朝入關后最早興建的后陵,在清代后陵建筑中有重要地位,是清代后陵建制的范本之一。獨特的建筑組群格局、等級最高的重檐黃琉璃廡殿頂的隆恩殿、造型獨特的中柱式隆恩門,又使其具有區別于其他清代后陵的顯著特點。因此昭西陵是研究清代皇家陵寢建筑技術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其復原研究與設計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展示有重要現實意義。
(三)清代圖檔文獻、實物殘存信息為昭西陵的復原提供了翔實的依據與參考。
1.現存相關史料
昭西陵作為清代后陵修建的藍本,在咸豐朝測繪時留存了樣式雷圖檔、做法冊等相關重要檔案,其中詳細記錄了對昭西陵的勘察情況及其重要建筑尺度。這些重要歷史圖檔文獻是對昭西陵進行修復設計的重要依據。例如《昭西陵通進深面寬尺寸略節》《昭西陵細底》等史料記載:“昭西陵外羅圈墻厚四尺;往南至里羅圈墻進深三丈五尺五寸;里羅圈墻厚四尺……自外羅圈墻外皮至碑亭南臺基南北通進深八十七丈一尺九寸……。”[5]在《諸陵規制尺寸略節》中有對建筑尺度更為詳盡的記載,以隆恩殿為例:“隆恩殿一座五間……兩山各顯三間……檐柱高一丈六尺五寸,徑一尺八寸;重檐金柱通高三丈五寸五分,徑二尺二寸;周圍檐安斗口三寸……。”[6]這些圖檔文獻,準確、詳盡地記錄了昭西陵的組群格局及建筑尺度,是研究清代后陵陵寢規制的重要史料,也是昭西陵復原研究與設計的翔實依據。
2.建筑尺度與做法信息
雖然昭西陵大多數建筑的木構架和屋頂現已不存,但通過現場勘察,基座遺址中殘存部分能夠反饋出很多重要的建筑信息與尺度,為木構架和屋頂的全面修復提供了直接有力的依據。例如:
①神道碑亭、隆恩門、隆恩殿遺址基座上留存的柱礎非常完整,柱礎上柱子的痕跡清晰可見,這為確定建筑平面柱網、柱徑提供了依據。
②神道碑亭、隆恩門、隆恩殿下堿墻保留較為完好,墻體內柱洞及檻墻避讓柱子的凹槽與柱礎位置對應,可以校核柱子位置與尺寸。
③隆恩殿“落架保護”時拆卸并留存了大量木構件,包括柱、梁、檁和斗拱等,很多木構件現仍可繼續使用。特別是斗拱的尺寸信息,保留得較為完整且容易辨認,為木構架修復提供了有力依據。
④一些昭西陵損毀前的老照片,不僅提供了直觀形象,也可利用成像原理反推出部分建筑的高度與尺度(圖三)。
(四)昭西陵隆恩殿的全面修復是陵寢保護尚未完成的工作。
盡管昭西陵神道碑亭、隆恩門木構架及屋頂部分殘損缺失的原因有待考證,但隆恩殿木構架及屋頂部分缺失的原因卻已證實,即上世紀70年代因木結構岌岌可危、瀕臨解體而被迫進行落架保護,現大量木構件仍保管在清東陵庫房之內,其進一步的整體保護工作尚未完成。如今這座清代陵寢中獨一無二的重檐廡殿黃琉璃頂大殿,其歷史價值與建筑價值已在研究中得到充分論證,大量形象資料與文獻資料亦為隆恩殿全面修復提供了依據與參考,開展全面修復工作的各項基本要素業已構成。
綜上,在昭西陵遺址整體保護工作中,我們已經完成了現存建筑及遺址的修繕設計與保護方案,現建議對具備重大歷史價值與建筑價值的中軸線建筑(神道碑亭、隆恩門、隆恩殿)進行全面修復,這不僅能為研究清代皇家陵寢提供珍貴的實物資料,還將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展示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1]《清圣祖實錄》卷132,中華書局,1985年。
[2]同[1],卷16。
[3]清 ·
[4]《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 第2集,卷41,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
[5]《樣式雷圖檔》,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6]《諸陵規制尺寸略節》,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日本東京)藏。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