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清代;銅造像;尊勝佛母;密宗
【摘 要】山海關文物保管所收藏有一尊清代銅鎏金尊勝佛母造像,三面八臂,面相和手持法器各不相同,分別代表不同的功德,是密宗的重要佛母造像之一。造像的工藝精湛,從其藝術風格分析,應是乾隆時期所造。
1973年12月13日,山海關文物保管所入藏一尊清代銅鎏金尊勝佛母造像,定為三級文物。此造像通高17.5厘米,寬11.4厘米,厚8厘米,蓮座高3.2厘米,重1470克。佛母像共三面,每面三目。主面白色,呈寂靜相,額角分明,眉眼細長,高鼻小嘴,下頜內收,頭低垂含笑,貌如妙齡少女,給人一種親切祥和而又寧靜致遠的感覺。右面黃色,為慈悲相。左面藍色,是忿怒相。三面均頭戴寶冠,葫蘆形發髻高聳,雙耳圓大厚重,耳飾華美。通身著天衣,佩戴瓔珞,瓔珞長垂及腹。肩披帔帛,垂于兩側,線條流暢。造像身體左右各四臂,均飾臂釧和手鐲。腰間纏繞綬帶,裙裳鏨刻花紋,戴腳鐲,身軀如秋月般皎白無瑕,呈“S”形曲線流暢優美地結金剛跏趺端坐于蓮花座上。蓮花座為上下雙蓮瓣蓮座,束腰部不明顯,蓮瓣較為平板,位置偏高,底邊圓緩。
據《中華大藏經》[1]的記載,尊勝佛母像右側第一手應持四色十字金剛羯摩杵于胸前,代表降魔降災;第二手應托蓮座,上為阿彌陀佛,為其上師,表懷愛;第三手應持箭,壓伏妄想之刺激;第四手施與愿印置于胸前,代表給予一切殊勝如愿以償。左側第一手應成訓誡印,持金剛索,代表制服一切難調伏之眾生;第二手應執弓,代表超勝三界;第三手應上揚作施無畏印,代表使眾生遠離一切怖畏;第四手應成禪定印,上托火焰珠甘露寶瓶,代表令眾生得以長壽無病。但因此尊佛母像入藏之前未經妥善保管,手持的法器已全部丟失。
尊勝佛母,亦稱頂髻尊勝佛母、佛頂尊勝佛母,藏音為“南覺瑪”,是密宗的重要佛母之一[2]。密宗中的佛母指佛法、般若智慧,是佛理的人格化和神格化。尊勝佛母為女性化身,密號為“除魔金剛”。尊勝佛母有三面八臂,主尊的膚色和八只胳膊都是白色,額上生一眼,呈微笑佛母相,是無上智慧的本尊。右面黃色,為密宗菩薩慈悲相。左面藍色,是明王忿怒相的示現[3]。尊勝佛母三面集一身,擁有智慧、慈悲、忿怒的圓滿功德。據佛經所記,尊勝佛母主長壽,修持此尊可增福延壽,消災免難。
藏傳佛教極少用鐵鑄佛像,常用金、銀、銅制成,喜鎏金,佛像的耳環、胸飾、臂釧、眉間白毫、寶冠等部位鑲嵌松石、寶石、珍珠等。山海關文物保管所收藏的這件尊勝佛母造像,除藏傳佛教特征鮮明外,還具有以下兩個特點:1.歷史性。此尊佛像是山海關文物保管所館藏的唯一一尊藏傳佛教造像,它的存世為研究明清時期山海關的藏傳佛教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依據。在藏傳佛教中,殿堂入口處的門楣上方,或供奉舍利塔的靈堂里,必須將尊勝佛母與長壽佛、白度母一同供奉,被視為福壽吉祥的象征。這種規格只在藏傳佛教中可以看到,漢傳佛教的寺廟中是見不到的。2.傳承性。藏傳佛像經過歷代傳承,逐漸形成了一套有關比例、面相、標識的法則,歲久不變。《造像量度經續補》中對佛母造像有明確的規定:“其像作十六歲童女相。乳瓶廣八指,周三倍,胎偶則凸高分四指,堅實不傾,乳尖珠高闊各一指。雙瓶中間橫二指,發作半攢,崇六指,向后傾之。余發下垂,而梢過手肘。面形如芝麻(或作卵形),目縱三指,廣半指,似優波羅華瓣形。臂梢、脛梢、指尖、腰之極細處,俱比他像稍細,而肩頂亦作低二指。下身之廣闊分,比本制諸像,稍加寬厚。衣服莊嚴同菩薩像,而總用正大窈窕之相方可。”[4]此尊造像基本符合上述要求。
清代的佛教造像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兩朝,其工藝之精湛,代表了清代內地佛教造像的最高水平。但這兩個時期的造像又有著較為明顯的區別:康熙時期的造像造型挺拔,面相莊嚴,五官勻稱,比例適中,注重寫實,手法細膩,形象生動,整體效果優于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的造像臉型偏方,面相飽滿,額頭寬而隆,眼瞼下垂,弧度很大,呈俯視狀,鼻多作三角形,略顯生硬,嘴唇短而厚[5]。與此對照,筆者認為,山海關文物保管所收藏的這尊銅鎏金尊勝佛母像應是清代乾隆時期所造。
————————
[1]《中華大藏經》,中華書局,1987年。
[2]馬書田:《中國佛菩薩羅漢大典》,華文出版社,2003年。
[3]金申:《西藏佛教美術講座》,文物出版社,2008年。
[4]《造像量度經續補》,百度文庫。
[5]王昕:《藏傳佛像鑒賞與收藏》,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年。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