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河北涿鹿;上井溝龍王廟;壁畫;清代中晚期
【摘 要】上井溝龍王廟位于河北省涿鹿縣欒莊鄉上井溝村。正殿內的北、東、西三壁現存有壁畫,面積約27平方米,主要描繪龍王出巡降雨、灑甘露于人間的情景,其繪畫筆法工整,色彩絢麗,人物生動,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特色和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其繪制時間應在清代中晚期。
上井溝龍王廟位于河北省涿鹿縣欒莊鄉上井溝村,現有正殿一座,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檐硬山布瓦頂(圖一)。殿內北、東、西三壁現存有壁畫,面積約27平方米,主要描繪龍王出巡降雨、灑甘露于人間的情景,場面宏大,人物眾多,結構嚴謹,主次分明,其繪制筆法工整,色彩絢麗,人物生動,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特色和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除個別人物面部損壞較嚴重外,保存基本完好。
1.北壁:壁畫東西總長7.2米,高1.8米,分為三幅。
明間繪《五龍圣母全圖》。龍母著鳳冠霞帔,紅色龍袍,黃色頭光,手持笏板,端坐正中。寶座后兩侍女各執“掌扇”兩側分立,顯示龍母的尊貴和至上的權力,其他眾神分前后兩排簇擁龍母而坐。前排人物較大,后排人物較小,位于屏風后,只露出上身。
位于龍母右側,自東向西排列,依次為黃龍王、赤龍王、雨神和巡海夜叉。黃龍王和赤龍王分別著黃色、紅色龍袍,頭戴五梁冠,藍色頭光,雙手持笏板于胸前,腳蹬紅靴。雨神身著紅衣綠袍,頭戴四梁冠,藍色頭光,雙手持笏板,腳蹬藍靴。巡海夜叉立于雨神右側,頭如駝峰狀,無發,上身赤裸,著黃色披風,腰系裙,雙手于腹前左上右下扶鐵叉,面目猙獰恐怖。龍母左側從西向東依次為青龍王、白龍王、黑龍王和判官。青龍王、白龍王分別著青色、白色龍袍,頭戴五梁冠,頭光分別為藍色、紅色,雙手持笏板,腳蹬紅靴。黑龍王著黑袍,所戴冠不同于其他龍王,為雙螺旋形,黑色頭光。判官則頭戴烏紗帽,皮膚呈淡藍色,身著綠袍,左手執生死薄,右手拿勾魂筆。
屏風之后兩側各有五人,西側從東向西依次為四目神、風婆、電母、年值功曹和時值功曹,東側從西向東依次為手握三面小旗的神仙、雷公、雨師、月值功曹和日值功曹(圖二)。
東次間北壁正中繪馬王。馬王為三頭六臂,頭戴武冠,身著甲胄,腳蹬戰靴,六只手分別執雙刀、弓、箭、長劍以及“翻天印”,氣宇軒昂,神態剛毅,坐在白色虎皮椅上。足下繪一匹白色小馬,頭西尾東。身側二卒挎刀側立,一人雙手持兵器,一人手捧一匣兵書(圖三)。
西次間北壁正中繪東海龍王。龍王頭戴皇冠,身著紅色龍袍,左手持笏板,右手扶膝,腳蹬黑靴,端坐在綠色太師椅上,衣帽裝飾上使用了傳統的瀝粉貼金工藝。其右側的巡海夜叉,頭部如駝峰狀,無發,上身赤裸,系紅色披風,下著藍裙、黑靴,左手叉腰,右手持鋼叉。左側的判官頭戴烏紗帽,身著綠色官袍,黑靴,左手執生死薄,右手拿勾魂筆,負責為善者添壽,讓惡者歸陰(圖四)。
2.東壁:壁畫南北長3.1米,高2.27米,繪《龍王出巡布雨圖》。壁畫左下方繪水晶宮,龍母站在其中,后有侍女打著芭蕉扇,為龍母扇風驅暑。門外有一侍從,雙手捧香爐,為龍王送行。壁畫主體部分為龍王出巡布雨的隊伍,分為三排,浩浩蕩蕩,自北向南而行。下面一排依次為白龍王、赤龍王和雨神,中間一排為青龍王、黃龍王和黑龍王。五位龍王均左手持水盂,右手拈指持柳作法,在行云布雨,他們身后各有手持三角形令旗的侍從。雨神位于下面一排的最前端,紅衣綠袍,騎淡青色麒麟,左手執盂,右手作灑水狀,一紅衣侍從于其身后為其舉幡。位于畫面中間一排最前端的是四目神,他頭戴飄飄巾,身著披風,雙手向上平舉木工尺的,在丈量布雨的范圍和深度。四目神之上有一神仙,頭戴烏紗帽,身著黃袍,手執綠、紅、藍三面小旗,引領著眾神前行布雨。風婆位于四目神下方,手持樹葉,身騎靈獸,所騎靈獸口吐狂風。畫面最上面一排正中繪雷公,裸胸袒腹,背插雙翅,面部如猴,下巴長而銳,足如鷹爪,左手執鍥,右手執錘,捶打著環身轉鼓。電母位于雷公右側,兩手上舉持鏡,發出道道金光。另有負責督雨的年值功曹、時值功曹位于電母右側,月值功曹、日值功曹位于雷公左側。手持玉皇大帝雨簿的判官——雨官頭戴烏紗帽,白色官服,位于下排赤龍王與白龍王之間(封二,1)。壁畫最下方以很小的篇幅繪微縮的人間實景,可以看到大雨來臨前農夫在收犁,動物在狂奔,行人在匆匆趕路的場面。整個畫面給人烏云翻滾、電閃雷鳴的感覺。
3.西壁:壁畫南北長3.1米,高2.27米,繪《龍王雨畢回宮圖》,內容是龍王布雨后凱旋回宮的宏大場面。畫面背景是雨過天晴、祥云繚繞,右側露出水晶宮一角,宮中龍母正在翹首等待龍兒們的歸來,后有侍女為龍母打芭蕉扇。年值功曹、月值功曹、日值功曹、時值功曹分上下兩組在前面帶隊,五位龍王及雨神隨后。五龍王均手持笏板,騎馬而行,樣子十分悠閑自在,身后侍從手持巨大華蓋。雨神位于右下角,騎麒麟,雙手扶鞍,有侍從為其打著芭蕉扇,上書“風調雨順”4字。位于左下角的雨官騎馬與黑龍王并轡交談。最上一排正中繪風婆、電母同乘輪車,前有車夫牽引,四目神、持彩旗之神和雷公收起法器,跟隨其后(封二,2)。畫面最下方所繪人間圖景,包括一組娶親的歡樂場景和糧食豐收、打場的場景。
與北方常見的龍王廟壁畫內容相比,上井溝龍王廟壁畫有以下特點:
1.一廟供奉多神。該廟供奉的神靈不是單一的,主神為明間北壁所繪的龍母和五位龍王,配神為東次間北壁的馬王和西次間北壁的東海龍王。雖然各地也有一些寺廟出現供奉多神的情況,但在龍王廟中則不多見。
2.神靈組織結構體系嚴密。在北、東、西三壁的現存壁畫中,均可以看到層級分明的龍王降雨神靈體系。這一體系大體上分為三級,第一級是行云降雨的管理者龍母;第二級是實施者,有五位龍王及雨神、風伯、雨師、雷公、電母;第三級是監督者,主要有記錄、提醒龍王降雨的四值功曹,玉皇大帝的書判——雨官,同時還有專門負責丈量降雨范圍的四目神。
3.與常見的龍王廟壁畫相比,此壁畫缺少了虹童和冰雹神。虹童也稱出虹童子、虹神,一般在出巡降雨圖中手持寶瓶跟隨在眾神之后,雨畢回宮圖中則自寶瓶中放出道道彩虹。冰雹神則身背木板,木板背面有很多尖部朝上的多邊形錐體。
上井溝龍王廟壁畫繪制精美,畫面色彩以灰、紅、藍色為主,各種畫法綜合應用,使整個畫面線條流暢,色彩艷麗大膽,是典型的工筆重彩畫,具有較高的民間藝術成就。
(一)人物比例大小安排合理,主次分明。如明間北壁壁畫《五龍圣母全圖》,東西長2.6米,高1.8米,共繪制人物21個。因人物眾多、畫面較小,又要分清人物的主次等級,所以所繪人物大小不一。前排就座的主神龍母、五位龍王、雨神以及立于外側的巡海夜叉、判官人物形象高大,各高1米左右;而后排的輔助神則形象較小,一般高度僅30厘米左右。通過合理安排,既突出了主神的地位,又照顧到了輔助神。
(二)細節刻畫細膩,形神兼備。這主要體現在東、西壁壁畫各位龍王的刻畫上。各位龍王神態生動,舉止自然大方,衣著隨風飄蕩,甚至眉毛、須發都清晰可見,足見畫師的嫻熟技藝。如東壁的五龍王,行雨時均左手持盂,右手持柳,其手部刻畫非常細致入微(圖五)。西壁中龍王降雨歸來,則神態悠閑,尤其是黑龍王更是喜形于色,抬手比比劃劃,興致勃勃地扭頭與身后的雨官交談。這些人物細節的刻畫,不僅使人物神態逼真,更顯示出畫師的高超繪畫造詣。
(三)注重冷暖色調的搭配。上井溝龍王廟壁畫色調以灰色為主,紅色次之,兼以藍、黃、綠,從中可以看出畫師十分注重冷暖色調的搭配。在整體色調較冷的大背景下,各幅壁畫以眾神的暖色衣服來調和,從而突出了冷暖對比,使壁畫的色調對比強烈,色彩明快,具有強烈的民間藝術特色。
(四)綜合應用多種繪畫技法,包括勾勒、渲染、平涂、瀝粉貼金等。以云的繪制為例,以淡墨起稿,淡色平涂后用較重的同類色渲染,再以重墨復勾,最后用白色順輪廓內側提線,使云有較強的立體感,充分表現出云的動感來。瀝粉貼金工藝主要應用于北壁壁畫,明間的龍母、五龍王,東次間的馬王,西次間的東海龍王等主供神靈的衣冠上,均使用了大量瀝粉貼金工藝,至今依然色澤鮮明,很好地凸顯了他們身份的高貴。 (下轉63頁)(上接56頁)
上井溝龍王廟的建筑及壁畫上未發現明確的紀年資料,從其建筑形制與壁畫的繪畫技法看,與涿鹿縣養田莊龍王廟基本相同。涿鹿縣養田莊龍王廟在前幾年的民間修繕過程中,于脊檁和脊枋間發現五枚銅錢,年代分別為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據此判斷該廟壁畫繪制時間為清代嘉慶年間或以后。另據《涿鹿縣志》,上井溝村建于明末,由此推斷,上井溝龍王廟壁畫的繪制時間應在清代中晚期。
————————
主要參考文獻:
1.苑利:《華北地區龍王廟壁畫中神靈世界的組織結構》,《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5期。
2.王建國,岳曉云,李懷全:《涿鹿縣志》,涿鹿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0年。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