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利用1998年~2010年的省際面板數據,采用“廣義矩估計”的方法,研究了本土市場規模對我國高端、中端和低端技術創性能力的影響。結論表明:本土市場規模是決定我國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通過控制外商直接投資、國內研發投入、人力資本積累和收入差距等影響技術創新的因素之后,上述結論仍然穩健。
關鍵詞:市場規模;技術創新;廣義矩估計
一、 引言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了實現經濟追趕,許多后發國家實施了“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通過開放市場,后發國家引入了外商直接投資,希望間接獲得先進技術。中國也不例外,改革開放30年來,沿著市場開放、技術引入和外貿出口的發展路徑,我國取得了技術進步,實現了長期、高速的經濟增長。然而,“市場換技術”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策略選擇嗎?事實證明,“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選擇不能持續,尤其是在科技立國的今天。因為開放市場只能換回落后技術,難以換來先進技術。基于落后的生產技術,我國只能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發展老路。那么如何才能獲得先進技術,實現持續、科學的經濟發展呢。
不難理解,在促生先進技術形成的眾多因素當中,供給層面的研發投入、專利保護機制和政府政策支持都非常重要,然而,需求層面的市場規模效應也不可忽略(張國勝,2010)。市場規模從多個方面影響了技術創新。其中,從廣延邊際的視角上講,市場規模越大,消費需求也會越大,這使得新產品的定價區間較寬,有利于創新者大規模生產并及早收回投資。從集約邊際來看,較大的市場規模增強了需求的多樣性、降低了產品同質特征,這緩和了市場競爭,并也有助于科技型企業推廣新技術。
既然市場規模會影響技術創新能力,對于我國而言,如何看待我國市場規模對國內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呢?這是本文研究的現實意義所在。在本文,我們利用我國1998~2010年的省際面板數據,采用“廣義矩估計”(System GMM)的方法,估計了本土市場規模對我國技術創性能力的影響。
二、 實證模型
1. 實證方法。對于當期的技術創新而言,其除了受當期的其他因素影響之外,也必然受技術創新能力的歷史因素制約。為了反映并控制這種影響,本文采用了估計動態面板數據的“廣義矩估計”(Bond,2002)。基于“廣義矩估計”的方法,我們將技術創新能力的滯后項引入到解釋變量中來,以充分反映并有效控制歷史的技術創新能力對當期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同時為了保證模型整體回歸的有效性,我們采用了檢驗面板單位根的Fisher-ADF方法。在實施Fisher-ADF的單位根檢驗之后,我們發現,本文的面板數據具備平穩性特征。這說明可以對本文的數據進行動態面板回歸。
2. 變量選取。本文的被解釋變量是技術創新能力(Tech)。考慮到技術創新存在技術創新層次和創新種類的差異,在本文,我們分別用“發明專利”(Invention)、“實用新型專利”(Utility)和“外觀設計專利”(External)的數量,來分別代表我國高端、中端和低端的技術創新能力。解釋變量是本土市場規模,與以往的研究一樣,我們也將各個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PGDP)作為本土市場規模的代理變量。為了更加準確地估計本土市場規模對國內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本文還對可能影響技術創新能力的其他主要變量進行了控制。這主要包括:外商直接投資(FDI),本土企業的進出口(EO)水平,國內研發投入(RDE),人力資本積累水平(COL)以及國內收入差距(GINI)。
接下來,我們對上述控制變量進行說明。首先,外商直接投資是我們需要控制的首要變量,因為許多研究,如沈坤榮和耿強(2000),Hu和Jefferson(2002,2004),Cheung 和Lin(2004),侯潤秀和官建成(2006)和薄文廣(2007)等,都表明外商直接投資明顯提高了我國的技術創新水平。當然,測度外商直接投資變量的方式也較多,在本文,我們將外商直接投資金額(FDI)與地區工業總產值(GROSS)的比重,作為外商直接投資的代理變量。無疑,該比重越大,表明外資進入當地經濟的程度就越高。其次,本國企業的進出口(EO)也是影響國內技術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進出口比重逐年攀升,其對國內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也不可忽略。我們用本地企業的進出口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代表進出口水平。其中,本地企業的進出口由地區的總進出口與外資企業的進出口之差來表示,地區生產總值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來表示。
再次,國內的研發投入與人力資本也是影響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變量,我們采用各個地區的研發經費投入和受大專以上教育的人群比重,來分別代表研發投入變量和人力資本水平。最后,地區收入差距直接影響了市場規模,因此我們對收入差距因素也進行了控制。本文借鑒康志勇(2012)的做法,將地區的城鎮居民人均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重作為地區收入差距(GINI)的替代變量。
3. 樣本選擇。本文的樣本選自1998年~2010年13年間,我國大陸30個省級地區(含直轄市和自治區)的面板數據,由于西藏自治區的部分數據有所缺失,我們沒有考慮西藏。為了克服變量的異方差問題,我們對相關數據進行了對數化處理。
三、 實證結果及分析
1. 模型設定。本文的動態面板模型設定如下:
lntechit=?琢0+?琢1lntechit-1+?琢2lntechit-2+Xit+uit,
其中,Xit=?茁1lnfdiit+?茁2lnRdiit+?茁3lncolit+?茁4EOit+?茁5giniit。
2. 回歸結果。經過Arellano-Bond檢驗,可以得到動態模型(1)、(2)、(3)中的AR(1)和AR(2)對應的P值分別小于5%和大于5%,這表明上述動態模型模型的二階擾動項已經沒有了序列相關性,因此可以判定本文的估計具有一致性。另外,對上述模型的Sargan檢驗均表明,上述動態模型的工具變量能夠得到識別。
接下來,我們對模型(1)、(2)、(3)中的估計結果進行統一說明。首先,我們觀察動態模型的各個滯后項,可以發現各個模型的一期滯后項的系數都為正,且比較顯著。這表明技術創新具有明顯的累積特征,歷史的技術創新能力對當期的技術創新產生重要的累積影響。同時,在模型(1)、(2)、(3)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對應的系數均顯著為正。這說明本土市場規模確實對我國的高端、中端和低端技術創新能力都產生了非常顯著的正向影響。
其次,外商直接投資的系數為負,而且比較顯著。這表明,近10年來,外商直接投資不但沒有較好促進我國的技術創新,反而對國內的技術創新能力產生了明顯的抑制作用。這一結論與早期證實外資產生正向技術外溢的有關研究,如沈坤榮和耿強(2000)、Hu和Jefferson(2002,2004)、Cheung和Lin(2004)等的結論相反。本文的研究再次表明,“以市場換技術”的外資策略不能換來先進技術。
再次,可以發現,人力資本明顯提高了我國各個層次的技術創新能力,這也表明我國近年來實施的人才強國戰略取得一定的成效;本土企業出口對國內的高端技術和中、低端技術的影響是不同的。其中,本土企業出口有助于高端技術創新,但卻不利于我國的中、低端技術創新。最后,在模型(1)、(2)、(3)中,地區收入差距的系數都顯著為負。無疑,地區收入差距的擴大減弱了國內的技術創新能力。事實上,地區收入差距越大,本土市場的分割程度越高,必然減弱了市場規模對技術創新的引力效應。
四、 結論與政策建議
利用我國1998年~2010年的省際面板數據,本文估計了本土市場規模對我國的高端、中端和低端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外商直接投資、國內研發投入、人力資本積累、地區出口規模以及地區收入差距等諸多變量的影響之后,本土市場規模仍然是決定我國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們的政策建議很明確:早期“以市場換技術”的引資策略不可持續,其不能換來先進技術,反而限制了國內的技術創新;其次,我們必須重視國內市場的開發和利用,重視好、利用好本土市場,基(下轉第33頁)于國內市場的需求牽引來加速我國的技術升級;最后,為了推動技術創新,實現產業升級,必須努力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
參考文獻:
1. Bond, S.,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 A Guide to Micro Data Methods and Practice. Portuguese Economic Journal,2002,(2):1-34.
2. Cheung, K.Y., and Lin, P., Spillover effect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provincial data.China Economic Review,2004,15(1):25-44.
3. Hu, A., and Jefferson, G., FDI impact of spillover: Evidence from China's electronic and textile industries.World Economy,2002,25(8):1063-1076.
4. Hu, A., and Jefferson, G., Return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industry: Evidence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Beijing.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4,15(1):86-107.
5. 薄文廣.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技術創新的影響——基于地區層面的研究.財經研究,2007,(6):4-17.
6. 侯潤秀,官建成.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中國軟科學,2006,(5):104-110.
7. 康志勇.中國企業自主創新存在本土市場效應嗎.科學學研究,2012,(30):1092-1030.
8. 沈坤榮,耿強.外國直接投資的外溢效應分析.金融研究,2000,(3):103-110.
9. 張國勝.全球代工體系下的產業升級研究:基于本土市場規模的視角.產經評論,2010,(1):38-45.
基金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號:ZR2012GM0 17)。
作者簡介:李長英,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政,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