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結合內創業團隊的角色任務特征,界定了內創業團隊創業力的概念及構成要素,據此從團隊基本能力、團隊創業技能、團隊構成和運行機制、團隊環境支持力四個方面構建了內創業團隊創業力評價指標體系。將泰爾指數引入灰色評價方法,通過計算評價指標的泰爾指數進而獲得各級指標權重,以此權重為基礎進行灰色聚類評價。實例應用表明該方法可行,使評價過程更為客觀合理。
關鍵詞:內創業;團隊;創業力;灰色評價;泰爾指數
一、 引言
本文在剖析內創業團隊創業力內涵的基礎上,構建了內創業團隊創業力評價指標體系,針對指標體系既有定性指標也有定量指標、各指標之間本質上是一種灰色關系的特征,提出基于泰爾指數的灰色評價方法作為內創業團隊創業力評價方法,為企業決策者提供了有效的內創業團隊遴選工具,有利于篩選出真正具有創業潛力的優秀團隊。
二、 內創業團隊創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 內創業團隊創業力的內涵。
(1)內創業團隊的特征。內創業團隊,是一種小型的以一種半自主方式運作的產生和開發新創意的團體。由國內外成功的內創業實踐可知:內創業團隊在原企業內部進行創業,可以獲得原企業多方面的支援,擁有比獨立創業團隊優越的初始資源條件,但同時要受到原企業管理體制的一定約束;同時內創業團隊不同于企業內部的新產品開發項目團隊,后者當項目完成即告解散,而內創業團隊的目標是在新產品、新業務開發的基礎上建立新企業,并作為企業的高層管理團隊對企業獨立進行管理,成功運營企業。因而內創業團隊角色任務較為復雜獨特,既擁有與獨立創業團隊、一般項目團隊角色任務各自的交集部分,還包含更為豐富的內容。
(2)內創業團隊創業力的概念及要素。Schumpeetr最早系統地總結了創業者和創業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其后許多學者展開了創業力研究,從創業者、創業企業和創業區域三個層面給出了創業力的定義。Sharma和Chrisman 1999)將公司創業力定義為“某一現有組織內更新或創新的過程”。李偉(2006)指出中小企業創業力的構成包括創業者的價值觀、創業行為能力、創業資源條件三部分。張文輝,胡蓓(2010)認為創業力是指創業者所擁有的勝任創業活動的特殊要求并與其相匹配的能力和素質。陳翠霞等(2008)認為區域創業力是一個區域影響創業供給的綜合力量,是區域內組織、環境、個體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盡管國內外的學者對其進行的理論描述有所差別,但基本認定創業力是指在企業競爭性的市場中成功創業的能力或力量。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認為,內創業團隊的創業力是指,在企業中從事特定內部創業活動的團隊具備的、順利開創企業新業務并獲得創業成功的能力。它是創業者組成團隊共同進行內部創業時,團隊整體所擁有的勝任各階段創業活動的特殊要求的能力和素質。
已有的創業力研究對創業力的構成要素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其中有代表性的是:Zahra(2000)將公司創業力分為公司創新和風險活動、戰略更新兩個層次;李偉(2006)指出中小企業創業力的構成包括創業者的價值觀、創業行為能力、創業資源條件三部分;張文輝,胡蓓(2010)通過實證研究得到,創業者的創業力由核心創業力行為力和心理力以及輔助創業力資本力、思維力、公德力共同構成;徐海鑫等(2012)構建的大學生創業力模型以創業動機為底層,以知識、經驗和技能為框架模型的中間層,創業機會、創業支持和創業環境為該框架模型的頂層。通過文獻分析可以發現,以往研究中所界定的創業力構成要素可以歸納為:以智力、心理能力和價值觀為核心,代表創業主體創業潛質的基本能力;完成各階段創業活動應具備的創業行為能力即創業技能;以及外部環境中可汲取的支持力量等三類。而從內創業團隊的建立及運行特征可以看出,內創業團隊創業力的主要內容是指,團隊作為整體以團隊成員的創業力為核心,成員相互影響下的相互彌補的一系列知識、技能等特征的組合。團隊的構成狀況決定了團隊成員們的知識、技能是否可以科學、合理地組合,團隊的運行機制決定了團隊成員個人的知識技能水平可否充分發揮并融合為有機整體,故內創業團隊的構成及運行機制是影響團隊內部個體創業力整合效果即團隊創業力優劣的關鍵因素。因此本文認為內創業團隊創業力的構成要素應包含團隊基本能力、團隊創業技能、團隊環境支持力以及團隊結構與運行機制四個方面,應基于這四方面要素進一步建立內創業團隊創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
2. 內創業團隊創業力評價指標體系。本文以內創業團隊創業力的四大構成要素為基礎,根據內創業過程的特點,在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專家訪談和企業調研,進一步自主開發,提煉出具有獨立性并可能對內創業團隊創業成功產生直接影響的指標,依據系統性、可比性、科學性與可行性相結合的原則,將評價指標按目標層(目標U)、準則層(一級評價指標ui)(i=1,2,3,4)、指標層(二級評價指標uij)(當i=1,2,3,4時,j=1,2,3,4)建立起內創業團隊創業力多級遞階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具體說明如下。
(1)團隊基本能力。內創業團隊的基本能力,是指以團隊成員個人智力、心理能力為基礎,并由個人能力聚合而成的團隊整體所表現出的基本素質,由團隊整體的知識經驗水平、心理素質、文化,以及團隊領導的素質共同構成,它們是團隊創業力形成的關鍵基礎和發展動力。作為內創業團隊的核心,團隊的領導者是否具備優秀的領導素質將決定他能否領導全體成員順利完成從團隊創建到企業運營的各階段創業任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是內創業團隊成功開展產品研發活動的重要基礎,而豐富的經營管理知識和經驗則是團隊管理及運作企業的基本保證;內創業團隊的文化,是一種創業價值觀,也是一種生產力,它是內創業企業的文化內核和源泉,將成為引導和規范企業員工行為的無形力量,對企業產生深遠影響;另外,內創業團隊比企業一般項目團隊面臨大得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時刻處于失敗風險的高壓之下,只有身心健康的創業者才能坦然應對創業過程中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打擊,因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勝任創業活動的關鍵素質。
(2)團隊創業技能。創業技能即創業行為能力。創業行為能力是創業力的核心要素,探討創業力必須與創業活動過程緊密結合起來。要成功創業,內創業團隊必須順利完成創業過程中創意實現、產品研發、企業創建、企業運作等各個階段的不同任務,因而技術實現能力、市場營銷能力、戰略管理能力、組織運營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團隊應具備的核心創業技能。將產品創意轉換為具體商品是內創業過程的一個關鍵的里程碑,內創業團隊必須具備良好的技術實現能力,才能成功進行產品研發,將抽象的產品構想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順利轉化為現實產品,并完成產品的商品化;而優秀的市場營銷能力是內創業團隊洞悉市場規律、及時發現市場機會、制定完備的營銷規劃,不斷開拓市場提高企業產品市場占有率的保證;作為內創業企業的管理團隊,內創業團隊必須能夠敏銳地發現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洞悉企業機遇,制定企業戰略規劃,并及時識別和駕馭各種風險,保證企業戰略的順利實施;圍繞戰略目標的實現,內創業團隊必須具備良好的組織運營能力,能夠合理設計組織結構、規劃各個職能領域,順利開展日常管理正確做出各類決策,同時善于從原公司或外部環境中識別和獲取所需資源,并合理配置和有效協調人力、物質、資金、技術等資源,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此外,創新是內創業活動的不竭動力,內創業企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因而領先于競爭對手推陳出新的創新能力是內創業團隊的創業成功之源。
(3)團隊構成和運行機制。團隊創業優于個體創業,是因為創業團隊能夠有效突破單個創業者的局限,實現創業者之間的優勢互補,而能否做到優勢互補,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業團隊成員的選擇和組合,即創業團隊在個性、能力、經驗、資源等方面的構成特征。內創業團隊的運行機制決定著團隊投入的各種資源運用和轉化的程序和規則,影響著其實現創業目標和維持團隊功能的效率及效果,其中激勵機制、溝通協調機制和決策機制是關鍵內容。團隊激勵是提升團隊績效的最具決定性的重要因素,而能否解決好激勵問題直接關系到創業企業的存亡。科學的激勵機制能夠激發團隊成員的創業激情,使團隊形成積極的協同效應,反之則可能損傷團隊士氣,使團隊成員喪失創業信心導致團隊散伙,致使創業活動失敗,大量浪費原公司的資源投入。科學合理的決策機制能夠激發適當的認知沖突,提高團隊的決策質量,又能保證團隊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時,實現團隊民主基礎上的有效集中,第一時間做出恰當的決策。繁重而瑣碎的內創業工作,特別需要團隊成員的良好互動與合作,創業任務的高風險性和團隊成員的多元性卻使創業團隊易發沖突,良好的協調溝通機制則能夠有效地避免情感沖突的發生,促進團隊成員的緊密協作,實現團隊信息、知識的充分共享。
(4)團隊環境支持力。外部環境是影響內創業的一個重要變量。內創業企業從外部環境中可獲得的創業支持,是內創業團隊創業力的外源性部分,是成功開展內創業活動的重要條件。內創業是在原公司的體制下開展的創業活動,其環境支持力主要來自原企業的資源、戰略環境和宏觀的政府政策等方面。內創業團隊研發的新產品,若其技術與原公司的核心技術具有協同性,或其市場與原公司的產品市場具有兼容性,抑或與原公司的輔助資源具有共用性,則內創業項目有可能在技術平臺、產品市場、輔助資源幾方面獲得原公司的支持,那么在這三方面獲得的支持越多,產品開發的效率和效果及市場拓展將越易提升。如果內創業團隊的創新項目與原企業的愿景目標非常一致,則創業團隊的創業過程會得到企業管理層的大力支持,這種來自管理層的支持是創業活動的加速器。而內創業企業若能夠獲得國家產業政策、創新基金的扶持或政策優惠,則內創業企業可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三、 基于泰爾指數的內創業團隊創業力灰色評價方法
本文將泰爾不均衡指數應用于灰色聚類評價中,提出基于泰爾不均衡指數權重的內創業團隊創業力灰色聚類評估方法:首先根據泰爾不均衡指數權重的計算方法,以內創業團隊創業力指標值為起點,逐級計算評價指標體系中各級指標的泰爾指數權重,再將權重帶入灰色聚類評價中,計算內創業團隊創業力的綜合聚類系數,進而判斷創業力的灰類等級,由此確定團隊創業力間的排序,當不同內創業團隊的創業力所屬灰類相同,則依團隊創業力的綜合聚類系數的大小進行排序(方法詳細步驟見文獻)。該方法以創業力評價指標值的不均衡度為基礎計算權重,能夠有效避免主觀偏差,可以為決策者提供更為客觀公平的評價結果。
西安高新區某著名通信企業,針對四個候選的內創業團隊,運用基于泰爾指數的灰色聚類評價方法評價其創業力,評價結果將作為內創業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具體評價過程如下:
1. 指標預處理。當有n個備選的內創業團隊,每個團隊的創業力對應m個評價指標,則每個評價指標記為Gs(s=1,2,…,m),采用文獻3給出的極值處理法,對這四個候選內創業團隊創業力二級評價指標的原始值進行規范化處理,規范化后的指標值記為ast(s=1,2,…,m;t=1,2,…,n),由于篇幅所限,文中只給出規范化處理后的指標值,見表2。
2. 權重值計算。由泰爾指數Ts=■■(■ln■)(1),可得指標Gs的權重我ws= ■(s=1,2,…,m)(2),據此計算內創業團隊1創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二級指標的權重wij,運用此權重對二級指標值加權求和可得一級指標的指標值,再運用公式(1)、(2)算得一級指標權重wi,見表3。
3. 灰色聚類評估。
(1)制定評分等級標準并組織評價者評分。制定如表4所示的指標評分標準,由五位專家組成專家組,按標準對參評內創業團隊1的創業力二級指標值打分。根據打分結果,得到內創業團隊1創業力的評價樣本矩陣D1。
D1=3 4 4 5 4 5 5 4 4 2 5 4 5 5 3 44 4 5 4 2 4 5 4 3 4 4 4 4 4 2 43 3 5 5 4 5 4 3 4 3 5 5 4 4 4 53 4 5 5 3 4 4 4 4 4 5 4 5 5 4 4 4 3 4 4 3 4 4 3 4 3 5 4 4 4 3 4
(2)確定評價灰類。采用文獻5中基于端點三角白化權函數的灰色評估模型,將灰區間的端點分別向左、右各延拓0.5,延拓后的小區間鏈為:[0.5,1.0],[1.0,2.0],[2.0,3.0],[3.0,4.0],[4.0,5.0],[5.0,5.5],則可得到內創業團隊創業力的 指標關于k灰類的三角白化權函數fks(·)(k=1,2,3,4;s=1,2,…,m)。當k=1,2,3,4時,評價灰類分別為“優”、“良”、“中”、“差”,其對應的三角白化權函數如圖1所示。
(3)計算各指標白化權聚類系數。將專家打分的平均數分別代入上述白化權函數,可得內創業團隊1創業力各二級指標的三角白化權聚類系數,見表5。
(4)評價結果。由內創業團隊t的創業力關于灰類k的綜合聚類系數?滓kt=■fks(ust)·ws,(其中ws為“三”之“2”中所得的指標權重),可計算準則層及內創業團隊1創業力的綜合聚類系數,見表6。根據內創業團隊的創業力所屬灰類?滓k*t有■{?滓kt}=?滓k*t,可得內創業團隊1的創業力綜合評價結果為“優”灰類,如表6所示。同理,可以分別算得內創業團隊2、內創業團隊3、內創業團隊4創業力的灰類,從中優選出“優”灰類(評價值最高)的團隊,并進一步可得四個內創業團隊創業力的排序為 (計算過程略)。
四、 結論
本文依據內創業理論、團隊理論,從內創業團隊的運作特點出發,界定了內創業團隊創業力的概念和內容,提出了內創業團隊創業力的四個構成要素,其中團隊基本能力是團隊創業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條件,創業技能是內創業團隊在創業活動中表現出的直接行為能力,團隊構成和運行機制是團隊創業力形成的必要條件,而環境支持力則是團隊創業力的保障因素,以這四要素為基礎,構建了內創業團隊創業力評價指標體系。將基于泰爾指數的灰色聚類評價方法用于內創業團隊創業力的評估,評價過程中以泰爾不均衡指數即指標信息為起點確定指標權重,將此權重帶入灰色聚類評價中,能夠有效抑制主觀偏差,使內創業團隊創業力的評價更為客觀精確,有助于篩選到真正具有創業潛質的內創業團隊,提升公司內創業的效率和效果。
參考文獻:
1. 吳東曉.內創業理論研究進展及其啟示.人類工效學,2004,10(2):56-58.
2. 張識宇,徐濟超,李大建.基于Theil指數的公司風險投資項目灰色評價方法.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1,31(11):2052-2059.
3. 郭亞軍.綜合評價理論與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4. 萬樹平.運用Theil不均衡指數進行模糊傳感器數據融合.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9,45(3):133-144.
5. 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項目號:12YJA63000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號:11YJCZH082);陜西省社會科學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項目號:2012C103)。
作者簡介:張識宇,博士,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講師;常玉,博士,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李慧,博士,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3-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