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對企業關系互動中網絡資源的內涵及其構成的全新詮釋,提出了基于企業間關系互動的網絡資源整合模型,并進一步闡述了網絡資源整合的過程及其模式。
關鍵詞:關系互動;網絡資源;資源整合;戰略協同;競爭優勢
一、 企業間的關系互動及其網絡資源的提出
在社會學中,互動過程是指行為主體間有目的地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和相互推動,從而達到主體的自身發展,以及主體間的相互協調和相互適應。因此,企業間的關系互動過程是指嵌入企業社會網絡中任何一方的行為變化通過觸動企業間的關系及網絡結構,進而影響到其他企業的行為變化的過程。在社會網絡嵌入視角下,這一過程是以適應(合作及協調)、互惠、互賴與信任等為基礎的。在企業的合作過程中,結點企業之間的行為是互為函數關系,任何一個結點企業的行為發生不僅是其自身能力的函數,同時也是其他結點企業行為的函數。此外,結點企業間的互動行為也不是被動的適應,各結點企業彼此間基于“共贏互惠”的價值觀以及對信任、承諾和關系的維護,有利于發展戰略協同能力。戰略協同能力是指建立關系互動的企業為了實現創造更大價值的目標而進行的相互協調、合作和配合,以達到資源共享、業務合作的能力。戰略協同能力不僅為各合作企業帶來自身價值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實現了網絡整體價值的創造,從而有利于促進企業間競爭優勢的提升。因此,企業間關系及其網絡的建立,使得跨企業資源整合對企業關系性租金及企業間競爭優勢的生成產生日臻明顯的影響。資源整合也早已超出企業的邊界,越來越多的企業嵌入社會網絡,以合作、互惠、互賴與信任為基礎,獲取和共享合作伙伴的資源,創造更大的企業價值和協同優勢。
廣義的企業資源是指企業在向顧客提供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所擁有或控制的各種經營要素以及整合企業有價值要素的能力。根據資源的形態和相對重要性可將企業資源分為金融資本、物質資本、智力資本。其中,物質資本和金融資本即企業所擁有的土地、廠房、其他建筑物、機器設備、資金及其融資能力等,它們通常構成了企業的物質基礎,是企業其他資源的載體,但一般不具有很強的異質性,無法形成企業難以模仿的獨特優勢,并易于被其他企業所購買或復制。而智力資本即企業所擁有的人力資本、組織資本、關系資本等,具體包括員工的專業創新及技術能力、營銷訣竅、管理能力、人際網絡、品牌、商譽、專利或專有技術、企業文化、客戶關系、信息庫等。在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本已取代物質資本、金融資本成為企業未來發展和績效提升的最重要變量,因為以知識為主的智力資本更具有異質性,企業的核心能力、動態能力的建立都主要源于企業智力資本的積累、開發及整合,包括發現和識別市場機會的知識、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知識、運用新工藝和新流程的知識、開拓市場和推廣產品的知識、建立管理模式和制度的知識等的應用及整合。
本文認為,網絡資源不同于企業邊界內的傳統資源,但實際上也并非完全是一種新型的資源。網絡資源實質上是突破企業邊界,將基于資源觀的企業資源構成拓展到企業間的關系及其網絡結構層面,使得企業可以利用和共享存在于合作伙伴中的物質資本、金融資本及智力資本等資源要素,或通過合作伙伴之間的關系及資源整合創造出具有異質性的全新資源,從而建立企業間的競爭優勢。然而,企業間競爭優勢的產生,并不是網絡資源要素的簡單相加,而是通過網絡資源要素的相互關聯、有序構成而產生更大的協同,從而創造關系性租金。如蘭加.古拉提(Gulati,1990)提出,網絡中的資源能夠給企業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使網絡中的企業行動比競爭對手更加迅速,從而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因此,網絡資源的形成是企業與企業之間長期互動的結果, 是企業內外社會關系網絡相互嵌入的最終體現。企業一旦與所嵌入的關系網絡不可分割,由于企業間經常、重復的知識共享和創新合作,使得企業“自有資源”和“公共資源”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促使企業的資源成為網絡內的“準公共物品”,即網絡資源。但網絡資源又無法內化為企業獨占的專有資源,而是依附于合作雙方或多方的戰略互動行為過程,并且由于跨組織資源之間的結合具有更強的社會復雜性、因果模糊性以及更高的難以模仿性(Barney,1991), 從而為整個企業合作網絡帶來了競爭優勢。而企業嵌入關系網絡整合資源能力的強弱以及戰略協同能力的影響,則直接關系到企業對具有稀缺性、異質性的網絡資源的獲取和利用。
二、 基于企業間關系互動的網絡資源整合模型
基于企業間關系互動的網絡資源整合是以系統的思維,通過企業間的關系互動和協調,對企業間不同來源、不同構成的資源進行識別、獲取、配置、利用并進行整合,進而實現企業對原有資源的系統重構和協同優化,建立企業的戰略協同能力,從而創造持續的企業間競爭優勢。然而,網絡資源的構成究竟包括哪些部分?目前并沒有統一的劃分標準。因此,提煉和融合眾多學者對網絡資源的理解,本文借鑒鄭素麗、吳曉波等的研究,依據資源的控制權和生成機制的不同,將網絡資源劃分為汲取性資源和嵌入性資源兩大類(鄭素麗、吳曉波,2011),并具體劃分為互補資源、專用資源、隱性知識和位置資源等構成部分,以此為基礎提出了相應的資源整合模式。
為此,本文構建了基于企業間關系互動的網絡資源整合模型(圖1):
1. 網絡資源整合過程。網路資源整合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包括網絡資源的識別、獲取、配置以及利用等環節。
資源識別是網絡資源整合的首要環節。資源識別就是企業首先需要識別和把握自身所擁有的資源情況,包括企業現有資源組合的優劣和多寡,以及企業有哪些重要和稀缺的資源,企業有哪些資源不足和缺口等,以利于識別企業資源的價值,確認企業所需要的資源,為依托企業間關系互動進一步整合資源明確方向。
資源獲取是網絡資源整合的關鍵環節。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由于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或缺少一些關鍵資源,使得企業依靠自有資源和能力難以實現企業戰略目標。因此,企業在確認并識別資源的基礎上,應根據企業發展目標及戰略需求,針對企業資源的“戰略缺口”,積極尋求合作伙伴并構建關系網絡,以獲取企業所需的知識、技術等關鍵資源,以補充企業資源的缺口。通過與合作伙伴建立穩定的協同合作關系,可以促使外部資源向企業內部的轉移,幫助企業通過調動互補性資源以彌補內部資源的某些缺陷,達到提升企業運營效率,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的目的。
資源配置是網絡資源整合承上啟下的核心環節。企業獲取的網絡資源是否有價值,關鍵在于企業在獲取資源以后,如何通過對資源的協同整合達到資源的相互匹配和相互補充,以實現資源的價值增值并獲得獨特的能力,為顧客創造更多的價值。由于不同企業擁有的資源具有異質性和獨特性,與其他企業建立關系互動及其合作,不僅可以補充企業自身資源的不足,更重要的是通過企業間的資源共享,可以實現資源的協同優化,為企業帶來了新的戰略性資源,從而建立更強大的創新能力。
資源利用是網絡資源整合的最終環節。企業通過利用配置的網絡資源,不僅實現了資源的價值增殖,更重要的是在資源利用的過程中強化與拓展了企業的動態能力。而這種內化的動態能力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和復制的,同時有利于企業適應市場環境的動態變化,增強企業的學習力和創新力,成為企業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真正源泉。
2. 網絡資源整合模式。網絡資源整合模式就是尋求對不同構成的網絡資源進行相互匹配、協調和控制以達到資源總體效能和創造價值潛力最大化的方式。
(1)汲取性資源整合。汲取性資源整合是指對通過建立企業間的關系互動獲取合作伙伴自身原來已積累的異質性資源,或在建立合作關系后新投資的特殊資源等這類資源的使用權,通常包括互補資源整合和專用資源整合。
互補資源整合是指企業合作伙伴在建立密切合作和關系互動后可以利用合作各方已積累的且與企業自身內部現有資源存在互補關系的資源。合作各方資源的互補性主要來自以下方面:合作各方擁有不同的顧客及其利基市場;合作各方在價值鏈上擁有的“戰略價值環節”不同;合作各方在從事某一價值活動時所占有的資源類型、數量、質量不同。而且合作各方所擁有資源的相似性越低,互補性就越大。由于任何一個企業都很難擁有構建企業競爭優勢所需的所有資源,不同企業擁有的資源也具有很強的異質性,這種異質性更多是體現在人力資本、技術、知識、市場等方面。而企業的某些異質性資源在經營要素市場上是很難通過市場交易來獲得。因此,通過企業間關系互動及其合作,可以將來自不同企業的互補資源進行整合,既彌補企業自身資源尤其是智力資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通過將企業自身內部資源與其他企業擁有的資源進行互補性組合,可以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創造出更有價值、稀缺、難以模仿和難以替代的新資源,以幫助企業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和市場機會。
專用資源整合是指企業合作伙伴建立相互依賴的互動關系后投資于某些只能服務于具有特殊性要求的產品和勞務等的生產經營的特定資產,且該項資產會被鎖定在企業間的合作關系中才具有較高的價值。合作企業可以利用這些資源,但在合作關系之外這些資源的價值將顯著降低。專用資源可以包括交易性專用資源和關系性專用資源。威廉姆森認為資產的專用性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William son,1985) :一是廠址的專用性(Site Specificity), 指性質上不可移動的連續生產階段被互相置于鄰近的地方,通過特定地點投資,減少參與企業的存貨,降低運輸和協調的成本;二是物質資產的專用性(Physical Asset Apecificity) ,指特定交易資本的投資,通過這種投資為合作伙伴量身定做了特定的交易過程,因而可以增強網絡成員提供差異化產品的能力并通過增加產品完整性和適應性提高質量;三是人力資產的專用性(Human Asset Specificity),指通過長期的聯系所積累的特定交易訣竅,這種共同發展的合作經驗和特定信息、語言以及訣竅的積累,可以增強網絡成員間交流的效率和有效性,從而提高質量并加快產品進入市場的速度。可見,威廉姆森闡述的實際上是“交易性的專用資源”。而關系性專用資源是指企業合作伙伴基于互動關系中所建立的感情認同和相互信任,投資專門用于長期合作需要的特定資產。當企業之間進行合作時,由于合作各方預期合作關系的建立可以帶來更多的超額價值,從而獲得企業間的競爭優勢,合作各方因此愿意進行專用資產的投資,以獲得資源整合效應。當然,企業對關系性專用資源的投資本質上也是一種沉淀成本,這意味著一旦企業間的合作關系無法維系, 這些專用性資源往往因不能用于其他用途而嚴重貶值甚至可能失去價值,這也給企業帶來一定的風險,可見建立企業間有效的治理機制十分重要。
(2)嵌入性資源整合。嵌入性資源整合是指對通過建立企業間關系互動以共享合作伙伴的資源,或建立合作關系后合作各方為了實現共同的戰略目標而創造的新資源等這類資源的使用權,通常包括隱性知識整合和位置資源整合。
隱性資源整合更多是通過關系性嵌入來獲取。關系性嵌入是指嵌入關系網絡中的企業與其他單個行為主體之間基于互惠預期而建立的直接粘著的雙邊關系(即一對一的關系),并通過企業間長期互動關系建立控制與支配稀缺資源的能力。由于隱性知識是指從實踐、經驗、觀察得來的下意識的、直覺的、難以表達清楚的“嵌入性”知識,是一種“干中學”的知識,解決的是“知道如何”(Know How)的問題,主要是從實踐中得出的訣竅、技能等(野中郁次郎,1995)。而企業隱性知識是企業中個人及其組織存在的經驗及洞察力、專有技術、管理技能、營銷訣竅、企業文化、管理模式等,這些隱性知識是信息知識的基礎, 是一種高度個體化的特殊性知識,比信息知識更能創造獨特的價值,但具有高度的粘性,不易傳遞和交流,從外部也難以觀察和難以復制模仿。因此,隱性知識的獲取具有一定的難度。一方面,在市場交換中各企業對專有技術等的精心保護,使得有價值的隱性知識在市場上難覓,加上企業合作各方對機會主義行為的防備, 更難以掌握到隱性知識的真正價值;另一方面,隱性知識并不是靠信息技術或信息手段就能夠得以迅速傳播和處理,更主要的是靠企業間以及企業中個人間的互動、接觸、交流、溝通、學習才能實現有效的知識轉移。由此可見,企業間隱性知識的轉移更需要嵌入關系網絡,依靠企業間及個人間的長期信任關系以及合作,科學地認識企業間隱性知識轉移的規律,從而克服經濟理性行為模式的限制,愿意通過不計得失的彼此互助互惠、密切合作來實現知識的共享。此外,隱性知識因為隱藏在企業內部而難于被編碼化和顯化,因而要求知識轉移主體間需要經過多次的關系互動、相互交流和共同體驗才能實現知識的識別、轉移和吸收,并基于共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信任結成學習互動關系,通過“干中學”、“用中學”實現隱性知識的轉移。
位置資源整合更多是通過結構性嵌入獲取。結構性嵌入是指嵌入關系網絡中的企業與其他各行為主體間的關系由雙邊關系相互連接、相互交織并擴展為系統性的網絡結構,并通過不同的網絡結構以及企業在網絡中的位置尋求企業社會資本,從而建立控制和支配關鍵資源及優質信息的能力。位置資源是指擁有稀缺資源的企業由于占據關系網絡的中心位置或“結構洞”而獲取重要信息、控制能力等關鍵資源。這種資源的形成是因為嵌入關系網絡的合作伙伴其關系分布是不均勻的,網絡成員按照聯系點有差別地占有稀缺資源和結構性地分配這些資源。而占據中心位置的企業通過充當連接合作伙伴間的“橋梁”,有利于調動關鍵資源、獲取重要信息、整合各方核心能力以及影響其他成員伙伴的經營行為。因此,位置資源的獲取,一方面是由于位于網絡中心位置的企業,依托其位于各企業之間聯系的“結構洞”位置,獲取來自各方非重復性的重要信息,包括掌握大量全面、有價值的最新信息,如最前沿的技術信息、市場信息等,從而能更好把握新產品開發或新市場開發的經營機會,比其競爭對手更快地做出相應的“先動決策”,并利用自身在網絡中的關鍵位置,決定各種資源的流動方向,整合有關企業的優勢資源以及稀缺資源。另一方面是位于網絡中心位置的企業可以利用自身較大的權力或較高的聲望,影響及支配網絡中的其它成員企業而建立相對的控制優勢,包括采用優惠或懲罰性政策對網絡成員企業在經營中的誠信或欺詐行為加以控制;通過操縱信息對網絡成員企業之間的沖突加以左右或掌控。當然,處于網絡中心位置的企業更應注重圍繞關系網絡企業的共同利益及其目標,幫助成員企業在產業規則及其營銷策略方面達成共識,以減少企業間的矛盾,著眼于長遠發展。
總之,網絡資源是一種重要的戰略性資源,研究企業間的關系互動及其網絡資源整合,有利于促使企業通過合作企業間的關系獲取具有異質性的網絡資源,以彌補自身資源的缺口;或通過企業所嵌入的網絡結構形態及其在其中的網絡位置,以提高獲取網絡資源的質量,從而獲取企業關系性租金,創造企業間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 李久鑫,鄭紹濂.管理的社會網絡嵌入性視角.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6):2-6.
2. Ranjay Gulati. Network location and lea- rning: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firm capabilities on alliance formation.Strat- 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5):397-20.
3. 郭勁光,高靜美.網絡、資源與競爭優勢:一個企業社會學視角下的觀點.中國工業經濟,2003,(3):79- 86.
4. Barney,J.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1):65-75.
5. 王華,陸艷.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的中小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研究.工業技術經濟,2007,(5):24-27.
基金項目: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項目號:12YJA630013)。
作者簡介:陳莉平,福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
收稿日期:201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