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對大學生能力的社會需求調查基礎上,指出現階段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大學生個人特質方面,其次是通用能力方面,而對專業能力要求并不嚴格。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能力的多元化要求說明,大學教育不僅僅要注重專業技能的學習,更應該注重能力培養。大學課程體系應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教學方式方法改革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學生自主、自覺地學習和參與各種活動,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社會適應性,達到能力培養的目標。
關鍵詞:能力體系;課程體系;教學改革
“十二·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三個轉變”:“以教師為本轉變為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的教為本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為本;以知識傳授為本轉變為以能力培養為本”。在這“三個轉變”中,能力培養是核心,那么現階段社會需要大學生具備哪些能力?如何培養這樣能力等問題值得研究。
一、 大學生就業的崗位分布狀況
不同的崗位需要不同的能力,研究大學生能力的社會需求,首先需要研究大學生就業的崗位分布情況。為了調查現階段大學生就業的崗位分布情況,我們選擇了上海市某高校經濟管理學院2005年~2012年四屆畢業生為樣本。其中2009屆本科畢業生人數為89人,2010屆本科畢業生人數為186人,2011屆本科畢業生人數為188人,2012屆本科畢業生人數為233人。四屆本科畢業生共計696人(具體見表1)。
從畢業生就業單位流向分布來看,畢業生就業單位分布較廣。在四屆畢業生中,在民營企業就職占42%,在國企就職占19%,在外企就職占14%;在合資企業就職占5%,考研出國占4%;事業公務員占16%。
從畢業生就業崗位來看,崗位輻射的范圍較廣,不拘泥于所學專業,呈現就業多元化的局面。在四屆畢業生中,從事金融崗位工作的占畢業生人數的32.6%;從事文秘崗位的占畢業生人數的25.8%;從事和銷售有關的崗位占畢業生人數的33.7%,其他崗位占畢業生人數的7.9%。
通過我們對四屆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就業流向、崗位分布、地域分布、薪酬水平等)的分析梳理,我們發現經濟類專業的畢業生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征:第一,就業面比較廣,涉及到十大類行業或崗位;第二,就業流向比較集中。主要分布在企業,四屆畢業生在企業的就業比例占畢業總數的80%;依次是事業單位、考研與出國、公務員等;第三,初次就業崗位初端。集中在柜臺、銷售、助理等一線較為初端工作崗位;第四,就業崗位對于專業細分和要求不是很嚴格。除非特殊的崗位,一般學科關聯或相近專業畢業生均能滿足相關崗位要求,就業口徑相差不大;第五,初次就業的薪酬水平較低;第六,就業率比較高。已有的四屆畢業生的簽約率均達到90%以上,就業率近100%,說明經濟類專業的就業面廣,社會需求量大等特點。
上述特征彰顯了這樣有一個基本事實,即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經濟結構、產業機構的變化,社會對人才規模、結構和層級等有了新的多樣化的要求。一個突出的特征是,社會對技能型崗位需求量,與“精英教育”時期有了顯著的提升。而且,初端“技能型”崗位要求,則對通識教育課程平臺構建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基于學生終身發展要求的社會適應力培養和職業發展能力培養,應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
二、 大學生能力的社會需求
為了研究社會對大學生能力的需求,我們對上海市20家用人單位進行了問卷調查。20家用人單位具體分布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這20家用人單位的行業、性質、規模分布與我國用人單位總體狀況有很高的擬合度,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代表性。
為了全面調查大學生能力的社會需求,我們將大學生的能力劃分為三個方面共24個要素。這三個方面是:
①個人特質方面,包括自信、情商、適應力、自制力、責任心、誠信、吃苦耐勞精神、愛崗敬業精神等8個要素;
②通用能力方面,包括口頭和書面表達技能、傾聽能力、溝通能力、人際關系、團隊合作、反思能力、客戶服務技巧、自我管理能力等8個要素;
③專業能力方面,包括專業知識水平、計算機操作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任務的執行力等8個要素。
調查結果出乎人們意料,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個人特質方面,其次是通用能力方面,而專業能力排在最后。在24個能力要素中,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愛崗敬業精神、情商、誠信、吃苦耐勞精神、責任心、人際關系、口頭和書面表達技能、任務的執行力、團隊合作、學習能力。
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能力的多元化要求說明,大學教育不僅僅要注重專業技能的學習,更應該注重能力培養。盡管專業知識學習是大學教育教學的基本內容,但是相比較多樣化的社會適應力和職業發展能力要求,我們的大學教育應該在解惑的同時,更要注重\"授道\"通道的構筑。從而在逐步改變在教育教學方面普遍存在的重理論教學、輕實踐鍛煉,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格局。這就要在人才培養模式、專業教學改革思路和改革內容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有重點的持續性改革。
三、 大學生能力培養路徑
1. 課程體系改革。通過本次調查可以看出,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能力需求主要體現在個人特質和通用能力方面,對專業能力要求不是很嚴格。而我國目前的課程體系仍以專業教育為主,雖然本世紀初,我國課程體系提出了“厚基礎、寬口徑、多模塊”的改革目標,但專業教育仍占課程體系的絕大部分,以通識教育為基礎的深厚專業理論和可供廣泛遷移的知識平臺構筑不夠,以終身學習能力和職業轉換的適應能力等為重心的應用能力培養,仍面臨著十分艱巨的任務。相當比重的院校,在教育教學價值取向、教育教學目標、課程設置、培養過程、教學監控與評價等方面存在種種問題,教育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狀況差別頗大,學生像在“象牙塔”里生活、學習,人才培養規格與社會需求有脫節現象。
課程體系改革的核心是要將傳統的專業人才教育轉變成大學生能力的全面培養,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在通識課程體系中引入學科交叉,體現文理滲透和工管交叉,設置人文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類課程;在專業教育方面,對專業課程進行精簡、整合,專業課程按一級學科設置,并設置跨學科課程,沖破學科專業的壁壘,增加學生的知識面,構筑可供廣泛遷移的知識平臺。為突出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可增加專業選修課程,給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和滿足未來多元選擇的就業需要,以滿足人才的個性化發展,增強就業競爭力。設置獨立的實踐課程、實踐環節,增加實踐內容和學時比例,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吸收,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2. 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具體分為三個方面:
(1)在理論教學上,積極探索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及時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通過參與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完成任務的能力。
(2)開展自主性學習活動。當代大學生個性明顯,需求不同,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培養模式。應遵循因材施教、分層培養的理念,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讓學生唱主角,開展形式多樣的個性化、自主性的學習活動。如大學生創新項目、論文大賽、案例分析大賽、營銷大賽、假期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將學生“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3)改革考核方式。傳統以分數衡量水平的考核模式很難達到能力培養的目標,能力培養需要探討新的考核方式。教師可采用不同形式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探索實施以課堂小組模擬對抗、課堂貢獻、模擬操作階段成績考核、業務分析報告等多種形式反映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及實際操作的能力。即使是閉卷考試,試題形式也多采用原理應用、案例分析等試題,評分時,只設評分原則,不設標準答案,只要學生分析過程正確,分析結論與原理或案例背景相符,即可得分,有創新點和獨特性見解的,還可加分。
3. 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相對于理論教學密集的課堂而言,實踐教學更有利于大學生能力的形成。因此,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有助于理論教學的進一步擴展和知識的深入轉化,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的科學精神,是培養大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
我國自本世紀初的提出發展應用型人才以來,實踐教學不斷增強、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試點日漸增多,多樣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也日趨活躍。一般來講,學校實踐教學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課堂教學的組成部分,主要是按照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由淺入深地對學生所學的理論、原理、知識、技能等進行的實際訓練,如實驗操作、課堂模擬表演、課上或課后作業、課堂與課后的技術操作等等;二是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內容而設置的實踐課程,即以社會生活為依托,對學生的技能、技巧、操作能力等進行的實地訓練,如工業見習、野外考察、教育實習、工程技術設計、臨摹寫生或者創作作品等等。
在現有實踐教學環節存在兩個共性問題:一是校內實踐教學有待于進一步充實強。許多院校對有效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實踐教學重視不夠,普遍存在著重課堂講授,輕社會實踐;理論教學組織嚴格有序,實踐教學管理則相對松散混亂,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學生在學習態度方面,也更多重視課堂學習,輕視實踐鍛煉。二是學校與社會的聯系互動仍舊不夠,存在著教學與企業實踐存在脫節,教師的社會實踐經驗不夠等,學生的實踐方式及其效果有待進一步強化等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認為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核心是通過建立“學校與企業”、“教與學”二個層次的長效“聯合互動”機制,增強企業和學生在能力培養中的主體地位,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社會適應性,達到能力培養的目標。
強化實踐教學環節關鍵是制定嚴密有序的制度和有組織的實習安排,著力在人才培養的實踐能力培養環節做出機制性建構,力圖實現實踐教學的課內外、校內外、乃至一定程度國內外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和完善,實現校外資源校內化(引入CEO進課堂,企業參與培養方案制訂等),校內資源社會化(知識服務,教師踐習及服務等),校內實踐實訓多元化,校內外實習“雙師”管理制度化,學生自主實踐常態化,最終實現學生培養社會化。為全面培養大學生能力提供體制性、制度性和機制性保障。
同時,還要根據不同學生特點和需求,開展多種能力培養模式,如“工學交替”、“訂單培養”、“項目加基地”、“兩基三段式”等多種實踐教學模式。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多樣化、綜合化的實踐教學活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馬陸亭.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錄用與評價.高等教育研究,2002,(1).
2. 吳起華.高校創業教育中的社會實踐模式.中國教育報,2005-06-19.
3. 李飛鳳.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幾點思考.長沙大學學報,2002,(1).
4. 陳春意.創業教育是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7(1).
5. 徐華平.試論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中國高教研究,2004,(2).
作者簡介:鮑長生,上海政法學院財務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同濟大學博士。
收稿日期:201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