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體廢棄物治理面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循環型社會系統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的挑戰。新形勢下,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案的決策勢必不同于以消納垃圾為首要目的、非埋即燒時代垃圾處理方案的定性決策,需要在傳統的定性決策基礎上引入定量分析方法;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案也不再是非埋即燒或“焚燒為主,填埋為輔”,而可能是多法并舉的綜合方案。
一、決策的層次結構
(一)影響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案決策的因素
影響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案決策的因素可分為兩類:準則和治理方法。
固體廢棄物治理準則是確定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案的依據,也是開發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法時必須遵循的一般性原則,是社會經濟發展對固體廢棄物治理的具體要求。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無害化,循環型社會系統建設要求資源化和減量化,資源節約與保護及經濟與城市可持續發展要求節約土地、節約資金以及資源化和減量化,和諧社會建設要求居民滿意,由此可見,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下,固體廢棄物治理的主要準則有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節約土地、節約資金和居民滿意6項。
治理方法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處理方法及維持治理意義上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的政策、措施和程序。因此,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法包括兩類,一類是軟方法,主要指經濟手段、科技手段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治理除包含垃圾處理外,還包括垃圾管理及政府與社會互動等層面對垃圾處理的作用,軟方法雖然不能引起量變,但對后續回收、熱轉換、生物轉換和填埋都會產生較大影響,應列入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法之一;另一類是硬方法,目前可以商業化應用的硬方法有固體廢棄物分流分類、物質回收利用、熱轉換、生物轉換和填埋處置。傳統上,垃圾處理方法主要指熱轉換、生物轉換和填埋處置三類,不包括分流分類與物質回收利用,前者在以消納垃圾為首要目的時代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后者因物質回收利用權屬經貿部門而未被垃圾處理管理部門納入垃圾處理范疇。由此可見,目前應綜合評估的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法有經濟手段、科技手段、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垃圾分流分類、物質回收利用、熱轉換、生物轉換、填埋處置八種。
(二)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案決策的層次結構模型
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案的決策至少涉及上述十四個因素,決策的關鍵是通過找出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及隸屬關系,形成一個層次結構模型,將決策過程層次化,從而將決策問題歸結為求解最低層(方案、措施、指標等)相對于最高層(總目標)權重的數學問題。
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案的決策可歸結為一個三層結構的層次結構模型,最高層是目標層,目標就是選擇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案,中間層是準則層,由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節約土地、節約資金和居民滿意六個準則組成,最低層是治理方法層,包括經濟手段、科技手段、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簡稱“生產者負責”)、分流分類、物質回收利用、熱轉換、生物裝換和填埋處置八種方法。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案決策就是先分析各種治理方法相對于每個準則的重要性,再結合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分析各個準則的重要性,最后找到適合本地實際情況的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案,治理方案一般應是同時選用多種治理方法的綜合治理方案,但也可能是只由一種優先選用的治理方法組成的簡單方案。
二、因素的權重分析
由上文所述可知,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案的決策是一個多準則下多方法按優先程度排序的多層次結構分析問題,可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層次分析法是二十世紀80年代美國運籌學家Saaty教授提出的一種多方案或多目標的決策方法,按照思維、心理規律把決策過程層次化和數量化,成功地將定性與定量決策結合起來,具有簡單、靈活、適用等優點,廣泛應用于城市規劃、經濟管理、能源系統分析和績效評價等社會經濟各個領域。
(一)因素重要性的標度方法
為構造層次分析法的判斷矩陣,首先要對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進行標度。引入1至9標度法:與因素i比較,若因素j同等重要,則用1標度;若稍重要,則用3標度;若明顯重要,則用5標度;若極其重要,則用7標度;若強烈重要,則用9標度;2、4、6、8表示相鄰判斷的中間值。
(二)治理方法相對于每個準則的權重
表1給出了八種治理方法相對于每個準則的重要性的標度。其中,經濟手段和科技手段對其他6種方法都將產生巨大的積極作用,且具有同等重要性,而且,其對固體廢棄物治理的作用大于其他六種治理方法的任何一種,這兩種治理方法對每個準則的標度都取為9。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對減量化和資源化都極其重要,因垃圾產量與排放量減少,故其對節約土地與節約資金也極其重要,此外,因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責任主體主要是產品生產者(包括制造、運輸、銷售、進口者),居民對其也非常滿意,但因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執行分散且跨部門,監督較難,不利于提高無害化水平。鑒此,相對于無害化準則,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只標度為5,對其他五個準則都標度為7。
分流分類對資源化和節約資金極其重要,標度為7;對節約土地也比較重要,標度為5,但對減量化沒多大作用,標度為1(基準值)。這里的減量化系指嚴格意義上的源頭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量,分流分類、回收利用、熱轉換、生物轉換及填埋都起不到減量化效果,故這些治理方法對減量化的標度都為1。
物質回收利用是居民極其滿意的治理方法,對居民滿意準則的標度為7,但不利于無害化控制,對無害化的標度為1。
熱轉換是無害化和節約土地的好方法,對這兩準則的標度為7,但建設投資和運營費用較高,極不受居民歡迎,對節約資金與居民滿意的標度都為1。
生物轉換是無害化和居民滿意的好方法,對無害化和居民滿意的標度為7,但占地較大,對節約土地的標度為1。
衛生填埋是一種無害化方法,對無害化標度為7,但占地較大,對節約土地的標度為1。
通過代數運算后,得到8種治理方法對6個準則的特征向量構成的權重矩陣W(3):
0.218 0.237 0.314 0.217 0.226 0.218
0.218 0.237 0.314 0.217 0.226 0.218
0.091 0.140 0.209 0.143 0.141 0.130
W(3)= 0.063 0.140 0.033 0.098 0.141 0.091
0.020 0.074 0.033 0.098 0.107 0.130
0.130 0.074 0.033 0.143 0.022 0.020
0.130 0.074 0.033 0.021 0.068 0.130
0.130 0.074 0.033 0.063 0.068 0.063
(三)各準則的權重
因各地實際情況的差異,判斷準則的重要性排序會有所不同。居民環境意識強的地區會強調居民滿意度,土地緊缺地區要優先考慮節約土地,資源貧乏地區優先考慮減量化和資源化,經濟發展落后地區則會優先考慮節約資金。各地應結合實際情況,確定各判斷準則重要性的標度。表2給出了幾種判斷準則重要性的標度情形及特征向量。
三、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案
通過計算W(3)W(2),即可得到不同情形下各種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法的排序。表3給出了表2列舉情形下各種方法的排序和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案,具有兩方面意義:一是給出了不同情形下固體廢棄物的綜合治理方案,二是給出了不同情形下應該優先選擇的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法。從表中可以看出:
1.無論哪種情形下,經濟手段、科技手段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這3種軟方法都具有明顯優勢,尤其減量化強烈重要條件下(情形6),優勢更明顯,這是因為軟方法對任何準則都極其重要。
2.無論哪種情形下,熱轉換、生物轉換和填埋這3種傳統意義上的垃圾處理方法中的任何一種都不具有明顯的優勢;只有在情形4即土地極度緊張條件下,熱轉換才稍具優勢。這是因為這3種方法的優點與缺點同樣明顯,在多準則下其總體表現持平。
3.分流分類和物質回收利用相較于熱轉換、生物轉換或填埋具有一定的優勢,這是因為做好分流分類和物質回收利用有利于更好地發揮熱轉換、生物轉換或填埋的優勢。
4.從技術角度看,分流分類優先于物質回收利用;但情形2、3說明,當居民滿意最具強烈重要性時,物質回收利用應優先于分流分類,這是因為相較于分流分類,居民更樂意接受物質回收利用。
綜上所述可見,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案決策可以層次化,因而可應用層次分析法進行系統、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決策,從而得出適合本地情形的固體廢棄物治理的綜合方案,找出治理方法的優先程度。軟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固體廢棄物治理方法,應大力運用經濟手段和科技手段,動用行政手段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熱轉換、生物轉換和填埋可多法并舉,并不存在誰先誰后的選擇問題。但填埋作為一種應急措施,應具備一定的填埋庫容;對于廣州這樣的居民滿意具有強烈重要性的城市,除大力運用經濟手段、科技手段和行政手段外,應優先推進物質回收利用,同時推進垃圾分流分類,適當加大熱轉換比重,以適應土地日益緊張的要求。
(責任編輯:趙靜)
簡訊
北京市探索建立地下管線運行綜合協調管理體系
本刊訊 “十二五”時期是北京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實施“三個北京”戰略、建設宜居城市的關鍵時期。作為城市基礎設施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下管線是北京市實現經濟社會健康協調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對地下管線的綜合協調有效管理地位日益凸顯。北京市市政市容委日前召開專家座談會,嘗試探索地下管線綜合協調管理體系的構建。
針對北京市地下管線種類多、數量大,涉及管理部門和權屬單位眾多的特點,市市政市容委首先下大力氣初步摸清了地下管線的數量、運行現狀、管理機制等情況,接下來重點從運行環節,以落實責任制為核心,樹立預防為主的管理理念,通過建立和完善地下管線管理組織體系、基礎數據信息管理體系、隱患排查治理管理體系、安全服務管理體系、應急處置與管理體系、法規標準保障體系等,形成“綜合協調管理、部門分段負責、行業和區域監管、權屬主體負責”的地下管線運行綜合協調管理體系,不斷提高北京市地下管線安全運行的保障能力,確保城市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