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不論從地理位置還是駐街單位的性質來看,金融街都是一條獨具特色的街道,承載了許多社會性功能。目前,金融街在街道管理中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立足現實,將精細化管理落到實處。您能介紹下經驗嗎?
王旭主任(以下簡稱王主任):金融街街道之所以在精細化管理中取得了一些比較突出的成就,主要經驗是:
一是整合區域資源,提高統籌能力,為區域城市管理和諧發展創造可持續的發展環境。首先,借助北京奧運、60年大慶等國家大型活動開展區域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從2006年“治亂”、2007年“見新”到2008年“添彩”,街道整合多方力量,配合有關部門,復建都城隍廟、醇親王南府,修建金融街街心花園,尤其是對奧運馬拉松比賽路線沿線、訓練場館周邊、簽約飯店以及主要大街開展了底商牌匾、夜景照明等整治工作,大大提升了金融街中心區的城市環境。其次,借助各級領導來金融街調研的指示精神,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知名度,爭取更大范圍的支持。最后,加強與地區職能部門的溝通,積極贏得駐街單位和從業人員的支持,不斷提高共同參與地區城市管理的凝聚力。
二是立足駐街優勢,完善配套設施,為金融街中心區創造更加舒適匹配的工作生活環境。首先,以國際安全社區創建為平臺,積極推進平安金融街建設。為有效防止區域內發生突發事件,街道建立了全響應指揮中心和應急防控體系。另外,針對復興門、阜成門地鐵口存在的無照經營攤販、黑車、小廣告、流浪乞討等城市環境頑癥,街道維穩中心協調派出所、城管、交通等多部門進行聯合執法專項整治活動,取得較好成效。其次,以保留古跡、體現時尚為原則,加強對金融街中心區的市政基礎設施改造。隨著金融街不斷擴大和拓展,部分寫字樓到地鐵站之間的距離長,公交車少的問題凸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金融街相繼開通了兩條免費環線巴士——“1號專線”和“2號專線”,不僅大大地提升了群眾的出行效率,還有效地緩解了西二環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擁堵問題。最后,以創建花園式街道為契機,打造金融街綠化美化生態環境。街道綠委會和團工委發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金融街愛綠、護綠行動,得到地區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響應。
三是轉變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為金融街中心區創造更加整潔有序的服務環境。以建設世界城市為目標,打造金融街精品環境工程。為加強金融街保潔工作,區環衛中心專門精心挑選30余位業務水平高、個人素質好的職工成立金融街保潔班。為加大科技保潔力度,街道先后將獲得國家6項專利的4個技術創新項目直接應用于金融街環境保障中,使金融街地區污物滯留時間由原來的30分鐘縮短到5分鐘,實現了地區保潔工作無縫連接。另外,還利用3G無線網絡傳輸,實時監控道路作業,一旦發現路面有遺撒,車內監控人員通過步話機與中控室聯系,中控室通過顯示屏了解現場情況,以最快的速度調配就近車輛和人員及時清掃。
四是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按照“科技北京”理念,結合轄區金融從業人員比例高,并善于利用信息化方式等特點,街道創新開發了金融街無線交互服務平臺(簡稱APP)。APP采用云計算技術,結合最新的基于位置服務(LBS)的移動互聯網技術,在地區民眾和政府間搭建了一個無線交互平臺。一方面,可將政府政務信息、咨詢及生活百科等信息以手機終端的形式推送到地區民眾手中,另一方面民眾也可通過APP平臺,將在街區中發現的如井蓋丟失、地磚破損等城市基礎設施情況,以文字或圖片等形式通過系統上傳至街道全響應指揮中心進行分類處理,從而形成政府與民眾的有益互動。通過此方式,可提高地區民眾對社會公共服務管理的關注度和參與度,拓寬區域城市管理信息采集渠道,進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人人參與城市管理、人人都是網格監督員、人人關注地區發展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記者:金融街街道一直非常重視環境建設工作,打造宜居的城市環境。在進行環境建設的過程中,街道是如何解決關系居民切身利益的環境建設問題?在2012年為居民解決環境建設問題的眾多事例中令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件?
王主任:街道一向鼓勵居民通過書信、網絡、電話、APP平臺等多種渠道及時反映各種環境建設的問題,在接到居民反映的問題后,街道書記和主任會迅速做出相關的批示,要求相關的部門進行實地摸底和調研,及時制定解決方案,并盡快實施,真正落實好“訪民情、聽民意、解民難”的工作。
金融街街道一貫非常重視環境建設,2012年在環境建設方面街道花費了許多精力和資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中,完成了筆管胡同22號、大院胡同17號等8個非拆遷區央產、市屬產權平房低洼院的改造工程。這是由筆管胡同22號居民佟春蘭的“一封信引發的思考”,轄區筆管胡同22號居民佟春蘭在2012年2月份時向街道反映家中上下水不通、房屋年久失修漏雨等情況,我們經了解得知,該居民區屬于央產房,目前基本屬于無物業管理狀態。針對此情況,我們進行深入摸底調研,將轄區所有非拆遷區央產、市屬產權平房院進行了系統排查,并分階段對下水不通、房屋漏雨、院內低洼不平的14個平房院進行改造。截至2012年底,已完成8個低洼平方院的改造施工,共鋪滲水磚620.94平方米,改造下水管線470.4延長米,總金額290027.81元。低洼院改造工程得到了廣大居民群眾的交口稱贊,居民都說這是真正為居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造福民生的民心工程。
記者:金融街作為首都,乃至全國金融業的核心區域,對街道的環境衛生要求較高,街道做了哪些具體的工作,來調動駐街單位的職工和居民參與到維護環境衛生中的積極性?效果如何?
王主任:街道本著“建設文明城市人人動手,建成文明城市人人享有”的基本思路,結合全國文明城區創建工作,挖掘街區濃厚歷史積淀與現代金融文化,多種形式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并通過在金融街商戶中開展以“誠心服務”、“百城萬店無假貨”為主題的活動,積極推進“金融街文明示范街”工程。為提高文明養犬自覺性,積極組織動員各社區黨員居民相繼上街維護環境衛生,勸阻、糾正不文明行為,各社區還利用公益金統一購買“一包六裝”,即一個挎包,包內裝有礦泉水一瓶、小鏟子一個,用于清除小廣告;衛生紙一包、紙袋一個、塑料袋一個,用于撿拾垃圾和狗糞;環保購物袋一個,減少白色污染。此外,為維護地區環境,使駐街單位干部職工和居民群眾自覺養成文明意識,利用宣傳櫥窗、文化活動廣場等陣地大力宣傳,通過多方努力,規范駐街單位干部職工和居民文明行為,使不文明行為得到基本杜絕,文明程度得到極大提高,地區人文環境建設不斷提升。
記者:您能談一談街道下一步的工作規劃和設想嗎?
王主任:對于下一步的工作,我們一是想做好街道建設的文化傳承和創新工作。首先是想借助新文化運動的符號對新文化街進行規劃;其次,由于中央音樂學院的藝術文化氛圍濃厚,還計劃對中央音樂學院旁邊的鮑家街進行規劃,突出樂器特色,打造市民學校,想借勢把鮑家街的文化整合傳承好;二是想打造好金融旅游項目,目前金融街的旅游項目比較分散,沒有一條主線將其串聯起來,以至于規模和影響力不大。在未來的工作中將規劃金庫博物館、金融貨幣博物館、假幣識別宣講等項目;三是計劃將街道信息化項目進一步推進,對金融街中心區的地下管網進行信息化改造。
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經歷二十年的發展建設,已成為中國金融業最具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區,成為北京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推進器。金融街中心區是一個特點鮮明的功能性街區,既有諸如花旗銀行、摩根等知名國際金融機構,也有“一行三會”、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國內金融、電信等金融監管機構和總部基地,控制著全國90%以上的信貸資金、65%的保費資金,每天的資金流量超過100億元人民幣;既有醇親王南府和城隍廟等國家級重點歷史文物保護單位,也有金融街購物中心、街心花園、威斯汀大酒店等時尚的休閑、消費和娛樂場所,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文化古跡和富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現代化建筑交相輝映。2009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社會學協會休閑研究委員會授予金融街街道“休閑與社會進步示范社區”的稱號,2009年12月召開的“2009年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上,金融街中心片區綠化建設項目獲得大會頒布的2008年中國人居環境示范獎。
專家視點
■ 塑型·著色·鑄魂·追夢
辛向陽(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金融街街道無論是在整體發展還是在環境建設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讓人眼前一亮。金融街街道今后的發展,可以用四個詞來概括:一是塑型,突出金融街的特色,打造智慧型、服務型和國際型街道,向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不斷探索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二是著色,突出象征希望的綠色、象征財富的金色和象征愛國的紅色。此外,還可以著重打造金融街的節日色彩,例如中秋節、圣誕節和春節的色彩,形成具有金融街風格的色彩。三是鑄魂。街道各方面的建設要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廣泛深入地展現北京精神、核心價值觀。四是追夢。中國夢既要實現民族夢,也要實現個人夢。中國夢要實現人人都是主人翁的理想。具體到街道管理,就是實現人人都是街道發展的主體、人人都是監督員的局面。
■ 續上文化的根
劉欣葵(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在已有成就的基礎上,街道在管理過程中要注意做好文化傳承的工作,續上文化的根,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文化足印是衡量街道建設好壞的一個很重要的評價指標。街道建設要想清楚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宗旨。街道的角色就是“土地爺、城隍爺”的角色,庇佑和造福一方百姓。應該通過機制去協調,建立政府主導下的協調與仲裁平臺,加快城市更新工作。例如西城區阜內大街的傳統產業衰落了,居民的數量也減少了,應重建社會網絡,包括社會、經濟、文化的網絡。做好文化傳承工作,建立新文化街需要有三種人的參與:一是專注于文化策劃和文化功能定位的專家,制定街道未來發展的走向;二是環境建設方面的專家,注重空間的趣味性,將傳統古跡融入現代生活;三是廣告公司的介入,將現有的廣告牌匾與街道的精神和文化進行融合,從近代文化中汲取其精致、繁復的營養。
■ 體現自身特色的社會管理創新
吳余龍(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政府績效研究會副秘書長):
打造“美麗金融街”,要體現自身特色,加強社會管理創新,倡導“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精神,整合共享社會資源。街道應積極打造全響應、全覆蓋的智慧化城市概念,例如,打造地下管網線的數字化,全面感知城市運行的狀態。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是引導,而不是主導。運用市場經濟效益引導產業發展,可以更加合理地布局產業,規劃十年、二十年的產業規劃,形成更加便利的服務產業,例如,可以建立“數字銀行”,實現通存通取的微產業。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