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鎮是由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特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當前國內許多歷史文化名鎮都面臨著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在總體規劃、名鎮保護規劃中均提出了相關的保護要求。而如何落實這些具體要求須在交通規劃層面進一步予以明確。
一、交通政策研究
文化名鎮以小尺度街道空間居多,交通方式以慢行為主,很多古鎮只允許步行,車行截流在外圍交通集散中心。鑒于古鎮的這種交通特點,有三種交通戰略模式可供選擇:一是以小汽車為主導的綜合交通體系;二是以公共交通為主導;三是以步行、非機動車等慢行交通為主導。
構筑以小汽車交通為主導的交通模式與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要求不相符。引入大量的小汽車,不僅不利于古鎮的保護,而且會使古鎮交通系統不堪重負,交通秩序和安全難以得到保證。其次,歷史文化名鎮規模一般不大,因此交通出行總量也不大,采用大容量公交系統作為主導出行方式是不經濟的。同時公交的可達性、靈活性、方便性也往往不能滿足古鎮居民日常交通出行要求。因此在古鎮內部建立以公交為主導的綜合交通體系不經濟、不合理。另外,慢行交通主要包括步行、自行車、電瓶車等。規模較小的區域采用慢行交通是最適宜的,不僅能滿足日常出行需求,還有利于歷史風貌的保護。因此,應以構筑慢行交通為主,其他交通方式為輔,打造寧靜的古鎮內部交通系統。
(一)車輛政策
一是限制小汽車使用。從古鎮保護的角度出發,結合古鎮路網容量測算,不鼓勵古鎮居民擁有小汽車,在其使用上給予一定的限制。二是控制摩托車發展。因其速度原因,加上古鎮道路先天條件,會給古鎮居民帶來諸多安全隱患,而且大規模使用摩托車也會造成環境污染,給古鎮保護帶來諸多問題。建議對摩托車采取“控制發展,禁止上牌”的策略。三是自然淘汰營運三輪車。作為古鎮旅游的一個組成部分,營運三輪車在古鎮客運交通系統中發揮著輔助性作用。但過多的三輪車會占用大量道路資源,建議對其數量進行控制,并對從業人員的年齡進行限制,主要采取自然淘汰的方法,使其逐漸淡出古鎮客運交通市場。四是鼓勵使用自行車。因無污染,對古鎮環境與保護不存在破壞,應該對其進行積極引導,采取“鼓勵擁有,鼓勵使用”的策略。
(二)收費政策
收費政策主要指停車收費,目的是調節機動車交通流,保證古鎮內部動態、靜態交通的有序、暢通。制定收費政策時應著重考慮兩個原則:一是古鎮路側停車費要絕對高于路外停車費,必要時將路外停車場免費供本地居民使用;二是古鎮外圍換乘停車場包括旅游集散中心、P+R停車場(parkingRiding停車換乘,一般指小汽車換成公共交通)、自行車換乘公交停車場等一律實行免費停放。
二、靜態交通系統規劃
靜態交通系統是古鎮交通網絡設施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好古鎮內部的停車供需矛盾及外來旅游車輛的停放問題,對古鎮的保護與開發有著重要影響,對于提升古鎮知名度也有著促進作用。古鎮的停車系統可分六個層次。
一是旅游集散中心。主要服務于外來旅游大巴,兼顧外來旅游私家車的停放功能。它在整個古鎮交通系統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應結合古鎮主要對外出入口布置。
二是旅游私家車P+R停車場。主要服務于外來旅游小汽車。近幾年旅游出行中,選擇小汽車的比例越來越高,因此將小汽車與旅游大巴在停放空間上進行分離,設置小汽車專用停放場地,無論是對提高停車作業效率,還是提升古鎮地區交通系統的秩序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是對外交通出行P+R停車場。古鎮居民對外交通出行主要采用小汽車、公交等方式,由于古鎮內部道路交通承載力有限,大規模、大面積建設停車場是不現實的,同時與古鎮的保護規劃也不協調。因此應在古鎮主要出入口處布置免費的P+R停車場,將古鎮居民擁有的車輛截流在古鎮外圍,再通過其他交通方式進行接駁換乘。
四是古鎮內部公共停車場。主要服務于當地居民,以緩解由于功能性建筑配建車位不足造成的停車壓力。它對古鎮內部靜態交通系統的完善、動態交通與靜態交通的協調等均有促進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古鎮內部停車的供給不能采用“喂給式”的規劃模式[1],而應通過停車政策的引導,將部分車輛停放于古鎮外圍,以減輕古鎮內部動態、靜態交通系統的壓力。
五是古鎮內部路邊停車系統。路邊停車因方便、快捷、周轉率高、管理簡單等諸多優勢,在整個古鎮停車系統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常古鎮內部各類建筑的配建車位不足,因此在不影響動態交通的前提下,應鼓勵在古鎮內部道路上尤其是支路上設置路邊停車位。
六是對外交通出行P+B停車場(parkingBicycle存車換乘,一般指自行車換乘公交)。主要停放自行車、電瓶車及摩托車等,為常規公共交通及未來軌道交通等大容量對外公共交通提供接運方式的換乘空間,為公交系統提供充足的客流,在古鎮對外交通客運出行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交通組織模式研究
交通組織模式對古鎮網絡交通流狀態起著決定性作用,主要有四種交通組織模式[2]。
(一)旅游交通與對外交通均截流于古鎮外圍
該交通模式有利于古鎮內部慢行交通系統的形成,對于古鎮寧靜交通的構建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旅游交通通過樞紐結合部到達古鎮各景點,古鎮對外交通也通過P+R停車場到達出行D點(destination,目的地)。車輛不進入古鎮內部,形成環境友好、步行連續的交通系統,但這是以降低古鎮居民交通可達性為前提的,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出行時間,其方便性受到了影響。
(二)旅游交通截流于古鎮外圍,對外交通可伸入古鎮內部
該模式將外來旅游車輛停放于旅游集散中心或是P+R停車場,然后換乘旅游公交系統到達古鎮各景點,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古鎮內部交通網絡的壓力。而對于古鎮居民的對外交通出行O點(origin,出發地)或D點,可以在古鎮內部,這大大便利了居民出行。當然,當古鎮對外交通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導致內部路網無法承擔時,管理部門必須采取相應措施加以限制。
(三)旅游交通伸入古鎮內部,對外交通截流于古鎮外圍
該模式將旅游交通引入古鎮內部,而將古鎮居民對外交通截流于外圍,顯然是不合常理的。旅游高峰期,旅游交通量遠遠超過古鎮對外交通量,將古鎮對外交通截流于外圍對于緩解古鎮內部交通壓力起不到明顯作用。因此該方案無論對古鎮居民,還是對交通量,都不合適。
(四)旅游交通與對外交通均伸入古鎮內部
對旅游交通、古鎮居民對外交通不采取任何截流管制,會造成內部交通與旅游交通的混雜,尤其是旅游大巴車的駛入,將給古鎮內部道路造成前所未有的壓力。因此采取該方案顯然不能滿足未來古鎮對其交通組織的要求。
綜上所述,交通組織模式三、模式四均不能作為歷史文化名鎮的交通組織方案。模式一比較符合古鎮內部沒有生活功能區、要求整體保護歷史風貌的古鎮。對于存在大量生活居住區的古鎮,則不適用。因為不讓當地居民車輛進入古鎮內部,在現階段實施的壓力與難度都會很大。只有當古鎮機動車保有量隨著人口遷移而下降時,該方案實施的難度才會減小。而這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只有當古鎮機動車遠期保有量較小時,才可以采用該方案;保有量較大時,采用伸入與截流兩種措施。對于模式二,將古鎮對外交通引入古鎮內部,而將旅游交通截流于外圍,比較符合一些特殊古鎮。一般古鎮或者旅游區都會將旅游車輛截流于外圍,而允許當地居民車輛進入。因此,交通模式應根據古鎮類型、功能定位、文物保護級別與要求、當地居民發展愿望等進行選擇,因地制宜。
參考文獻:
[1]關宏志.停車場規劃設計與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寧波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寧波慈城古鎮交通規劃報告[R].寧波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項目,2009.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