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林產業發展的背景下,水土流失成為嚴重生態問題。研究提出在臍橙經濟林內套作大豆、套作百喜草、間作梨樹3種種植方式,并在不同坡位進行3種種植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雨季水土流失量的測定。結果表明,套作大豆具有較好的保水效果,套作百喜草次之,上坡位間作梨樹也有一定效果。套作大豆或百喜草有利于表層土壤容重的降低,然而該種植方式對中、下層土壤改良效果不明顯;間作對土壤容重上、中、下各層次均有改良。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中、上兩個坡位,研究發現套作大豆和百喜草均可顯著降低中坡和上坡的水土流失量。
關鍵詞:套作;間作;臍橙經濟林;水土保持
中圖分類號:S71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3-0558-03
由于立地條件適宜,臍橙、柑橘等經濟林果種植得以在贛南快速發展,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改善區域經濟的作用。在經濟林栽培產業化的背景下,由于缺乏相應的水土保持措施,贛南地區果業的開發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尤其在位于東江源區的尋烏境內,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影響。本研究對不同種植方式下的臍橙經濟林水土保持效果進行分析,旨在探索林農復合經營模式,以改善贛南丘陵山地臍橙經濟林地水土流失的現狀。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自然概況
試驗地點選在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18.9 ℃,極端最高氣溫日38.2 ℃,極端最低氣溫日-5.5 ℃。年平均降水量為1 643 mm,有些年份達到2 000 mm以上。4~6月是全縣的多雨季節,6月降水量最大,平均達266.6 mm;11月和12月為全年月降水量最少月,僅約40 mm。
采樣地位于縣域范圍內的南橋鄉,東經115°44′55\",北緯24°46′01.43\",土壤為酸性土壤,pH 4.7左右,試驗地為低山丘陵地,坡度為34°。
1.2 方法
1.2.1 樣地選取 供試樣地為8年生臍橙林,臍橙品種為紐荷爾。根據坡位不同分為上坡、中坡、下坡與平坡4段[1]。在4段中,分別設置套作百喜草、套作大豆兩種處理,以不套作間作林地為對照樣地[2-4]。在上坡段,除設置兩個套作處理及對比樣地,同時選取原有的臍橙、梨樹間作地作為林果間作方式樣地。采樣時,套作時間為2年,間作時間為7年。
1.2.2 不同坡位套作及間作土壤物理性質的測定 于11月初,在每塊樣地選取3個重復采樣點,每個樣點取土壤剖面,剖面深度為60 cm,分4層從上往下取樣,取樣深度分別為0~10、10~20、20~40、40~60 cm。用環刀法測定原狀土中土壤容量,用烘干法測定原狀土中水分含量,用以比較旱季土壤水分保持情況[5,6]。
1.2.3 不同坡位套作及間作水土流失量的測定 在每塊樣地中分別設置1 m2觀測區,每個處理2個重復。于6月主汛期某次降水后(降水量為26 mm),用細溝侵蝕觀測法測定土壤流失量[7,8]。取兩平行處理的平均值作為單次降雨的土壤流失量。
1.2.4 試驗數據處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和SAS軟件進行試驗數據的統計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坡位套作及間作對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
2.1.1 土壤含水量 由表1可以看出,在上坡位,套作大豆方式的土壤含水量均值為17.60%,間作方式的含水量為17.50%,較優于套作百喜草方式,而較未套作間作方式的含水量提高較大。這可能是由于套作百喜草的蒸騰量較大,表層土壤的保水性不強。說明上坡位最好的保水方式為間作,套作大豆次之。在中坡、下坡、平坡3個坡位,以套作大豆方式的土壤含水量最大,套作百喜草次之,未套作間作方式最低。且保水效果按照土壤深度為平坡>下坡>中坡。同一坡位、同一方式下的含水量從大到小依次為 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套作大豆方式有利于均衡不同坡位表層土壤的含水量,而套作百喜草則有利于均衡不同坡位20~40 cm層的含水量,這可能是由于百喜草根系集中在表土層,且百喜草具有較大蒸發量;而大豆根系較長,對表層土壤水分消耗較小。按照保水總體水平看,在中、下、平3個坡位均以套作大豆最佳,套作百喜草次之,未套作間作效果最差。
2.1.2 土壤容重 在上坡位,未套作間作方式土壤容重為1.51 g/cm3,套作大豆方式為1.44 g/cm3,套作百喜草方式為1.46 g/cm3,間作方式為1.45 g/cm3。說明在上坡位3種種植方式對土壤緊實度的改良效果相當,較未采取套作間作方式的樣地容重平均低4.0%,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土壤。中坡、下坡、平坡3個坡位也與上坡位相似。同一種植方式同一坡位不同土層的容重比較可以得出,在平坡上套作大豆,各層容重標準差較小。套作百喜草中坡位與平坡位各層土壤容重標準差最小,下坡位最大。在上坡位間作方式下的各土層間容重標準差為0.11,較兩種套作方式在不同坡位的標準差小,未套作間作方式的上坡位與平坡位的各土層容重的標準差最小,為0.10%。說明套作大豆和百喜草,尤其是套作百喜草有利于表層土壤容重的降低,對中、下層土壤改良效果不明顯。而間作對土壤容重上、中、下各層次均有改良,比較均衡。
2.2 不同坡位套作及間作對水土流失量的影響
對比不同種植方式可知,上坡位中水土流失量最大的為未套作間作方式,達到1.66 kg/m2,間作方式可使水土流失量降低21%,套作大豆方式降低44%,最佳的為套作百喜草方式,降低率為51%。在中坡位,效果最好的仍為套作百喜草方式,其次為套作大豆方式,水土流失量降低率分別為53%和45%。下坡位套作百喜草與大豆兩種方式也有一定效果,水土流失量降低率達36%和27%。在平坡位兩種套作方式水土保持效果相當,流失量降低率分別為24%與22%。由同一坡位的不同種植方式下的水土流失量方差分析可知,平坡位各方式的水土流失量分異最小,變異系數僅為16%;其次為下坡位,較大的為上坡位,最大的為中坡位。由此可見,在中坡位及上坡位選擇合適的套作方式尤為重要。由同一種植方式不同坡位的水土流失量方差分析可知,未套作間作方式的變異系數最大,套作大豆次之,套作百喜草最小。說明不采取任何套作間作措施會增大不同坡位間的水土流失量差異,流失量主要集中在中坡和上坡,遠大于下坡、平坡;套作方式可降低中坡、上坡兩個坡位的流失量,使各坡位的流失量趨于平衡,從水力學角度講,有利于整個坡段的水土流失量的減少。
對不同種植方式的樣地水土流失量進行比較,其流失量由大到小依次為:未套作間作、間作、套作大豆、套作百喜草 。在5%水平上,未套作間作樣地流失量顯著大于套作大豆樣地與套作百喜草樣地。套作大豆樣地又顯著大于套作百喜草樣地流失量。在1%水平上,套作百喜草樣地顯著小于未套作間作樣地,其余樣地間水土流失量差異未達顯著水平。
3 結論
1)在上坡位,間作方式與套作大豆方式保水效果最好,較優于套作百喜草方式。在中、下、平3個坡位均以套作大豆最佳,套作百喜草次之,未套作間作效果最差。
2)在上坡位,三種種植方式對土壤緊實度的改良效果相當,較未套作間作方式的樣地容重低4.0%,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土壤。在中、下、平三個坡位,兩種套作方式也能降低土壤緊實度。套作方式尤其是套作百喜草有利于表層土壤容重的降低,對中、下層土壤改良效果不明顯。而間作對土壤容重上、中、下各層次均有改良,比較均衡。
3)在下坡位及平坡位,兩種套作方式的水土保持效果分異較小。而在中坡位及上坡位分異較大,選擇合適的套作方式很重要。未套作間作方式的樣地水土流失量主要集中在中坡及上坡兩個坡位,通過套作方式,可顯著降低中坡及上坡兩個坡位的水土流失量。
4)在5%水平上,未套作間作、套作大豆與套作百喜草三種處理水土流失量差異顯著。在1%水平上,僅套作百喜草樣地顯著小于未套作間作樣地。在5%水平上,上坡位、中坡位水土流失量顯著大于下坡位與平坡位,而下坡位也顯著大于平坡位。在1%水平上,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顯著大于平坡位水土流失量。
參考文獻:
[1] 袁正科,田育新,李錫泉,等.緩坡梯土幼林林下植被覆蓋與水土流失[J]. 中南林學院學報,2002,22(2):21-24.
[2] 朱培林,李志強,胡國強.果園套種百喜草應用技術研究[J].林業科技開發,1998(3):30-32.
[3] 袁東海,王兆騫,陳 欣,等.不同農作措施紅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1,15(4):66-69.
[4] 李錫泉,袁正科,田育新,等.降水、徑流收集裝置設計與研制[J]. 湖南林業科技,2000,27(3):139-142.
[5] 何鐵光,石雪暉,肖潤林,等.桂西北環境移民示范區柑橘園水土流失及土壤水分動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7-19.
[6] 南京農業大學.土壤農化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7] 戴玉斌.不同坡位對油茶生產力的影響[J].華東森林經理,2006,20(2):55-57.
[8] 李玉林.天新小流域生態經濟型果樹臺田穩定性研究與分析[J].水土保持科技情報,2003(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