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內蒙古的調查數據分析了原料奶生產組織模式對奶農安全養殖行為的影響。研究表明,散養模式、奶牛養殖小區模式對奶農消毒安全行為的影響系數為負,散養模式對擠奶安全行為的影響系數也為負。奶牛養殖場模式和奶聯社模式在規范奶農行為、保障奶源質量安全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
關鍵詞:奶農;質量安全;生產組織模式;二元離散選擇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3-0738-0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奶牛飼養規模不斷擴大、原料奶產量增長較快。伴隨奶業高速發展的是我國奶制品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繁發生,折射出我國奶業發展中不僅存在技術上的、也有組織管理上的問題。原料奶生產是奶業生產鏈中的第一環節,是發展奶業的基礎,加強原料奶生產環節的控制和管理,關鍵在于加強對奶農質量安全生產行為的控制和管理。基于我國原料奶生產組織“小、散、低”的現狀,全國各地都在探索適合原料奶生產組織的新模式,很多生產組織模式已經體現出了優勢。比較各種原料奶生產組織模式對奶農質量安全行為的影響,探索適合我國奶業發展的創新型生產組織模式,對于提高原料奶的質量安全具有普遍的推廣意義。
從現有研究原料奶生產組織模式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文獻看,學者們關于原料奶生產組織模式對原料奶質量安全的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王超[1]研究了奶牛養殖小區單個模式,認為此模式是農區散養奶牛向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養殖方向發展的中間形式。王宗元[2]分析了“戶有戶養”、“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托牛所”、“合作社”5種養殖模式的利弊,與“戶有戶養”組織模式比較,其余4種組織模式雖然各有利弊,但均有養殖科技含量增加、組織化程度加強、環境改善的顯著特點。道日娜等[3]以乳品安全為主線,分析了內蒙古奶業牧場園區集中飼養和業主規模化飼養兩種新型組織模式對牛奶生產的質量控制,提出從產業發展長期看,牛奶生產向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是生產組織模式演進的方向。倪學志[4]利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認為“奶聯社”模式在技術規模效應、避免內生交易費用、規模區位效應等方面具備其他原料奶生產模式無法替代的優勢。肖興志等[5]研究發現企業自建牧場模式并不能有效降低乳制品的安全風險。
這些研究成果對加強我國奶制品質量安全管理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目前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理論研究和定性描述,定量分析的研究較少。與此相對應,發達國家的學者在生產者質量安全行為控制的研究上已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理論和實證研究體系,如Henson等[6]、Goodwin等[7]研究了安全食品的供給動機和農戶對技術采用的影響因素。但是,由于產業組織形式、生產者素質等方面的差別,其成果在我國的適用性也有待進一步檢驗。為此,本文在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以內蒙古為例分析原料奶生產組織模式對奶農質量安全行為的影響,旨在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依據。
1 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
1.1 奶農的規范養殖行為
奶農的安全養殖行為是指奶農在奶牛養殖過程中對奶牛養殖中的各種質量安全情況所進行的規范性生產行為。作為生產者的供給行為,奶農對飼養過程的環境衛生管理和對擠奶過程的擠奶方式管理是安全養殖行為的兩個重要方面。飼養過程的環境衛生管理包括保持牛舍良好的衛生,配備干凈的飼喂設施,對牛舍及牛的飼養設施進行合理的定期消毒,給奶牛飼養、產奶帶來良好的環境,避免細菌、雜物進入到牛奶中;擠奶方式管理表現在擠奶過程中使用機械化擠奶,堅持嚴格的消毒和衛生制度,使牛奶本身的質量進一步提高。本研究通過消毒行為(方式)和擠奶行為(方式)分別反映飼養過程的衛生質量安全管理和擠奶過程的衛生質量安全管理狀況。
1.2 原料奶生產組織模式
原料奶生產組織模式是指為了生產原料奶而進行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在研究領域有兩種組織模式的定義,一種是以產業化為主的縱向生產模式,一種是以養殖模式為主的橫向生產模式[8]。本研究以橫向生產模式為主,分析在養殖環節不同的組織模式對奶農質量安全行為的影響。在調查中主要存在如下原料奶生產組織模式。
1.2.1 散養模式 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以家庭散養為主,采取零散放養和房前屋后拴養,規模小、管理粗放,庭院養殖、人畜混居。
1.2.2 奶牛養殖小區模式 奶牛養殖小區是我國20世紀90年代末產生的一種奶農合作組織。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農戶在系統規劃、合理布局的一定區域內從事奶牛業生產經營活動。小區經營者向農戶提供牛圈、牛舍、青貯窖等基本生產、生活條件,負責奶牛的統一放、喂養。農戶按奶牛頭數向經營者交納管理費。
1.2.3 奶牛養殖場模式 這種模式是有實力的農戶(養殖大戶)自己投資興辦養殖場,在資源允許的情況下將部分牛舍以招租方式出售給周邊村落的奶農使用,并收取一定的租金。
1.2.4 奶聯社模式 這種模式是由合作社搭建技術、管理、現代化設施設備和資金平臺,吸納農戶以奶牛入股分紅、保本分紅、固定回報、合作生產等多種形式入社并獲取回報的奶牛養殖合作化產業模式。
1.2.5 企業自建牧場模式 這種模式是企業投資建立作為企業下屬的牧場,在牧場內養殖、擠奶,牛奶直接提供給企業。所飼養奶牛一部分為企業的,一部分為周邊農戶入股奶牛,給奶農分紅[9]。
1.3 影響奶農質量安全行為的其他因素
主要包括奶農的受教育程度、養殖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政府的質量安全培訓。通常情況下,奶牛養殖戶的受教育程度對奶牛飼養質量安全行為有影響;養殖收入占家庭收入越高,專業化程度越高,奶牛養殖戶質量安全意識越高;接受過食品質量安全培訓對奶牛養殖戶質量安全行為有正向影響[10]。
1.4 分析方法
根據以上分析將奶牛養殖戶的質量安全行為分為兩類:奶牛養殖戶消毒安全行為和擠奶安全行為。分別建立影響奶農消毒安全行為、擠奶安全行為的二元離散選擇計量模型。
2 數據來源、樣本描述與變量說明
2.1 數據來源與樣本描述
本研究數據主要來自問卷調查。選取內蒙古的包頭市、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錫盟市的9個區作為調查區域,在2012年1~2月,采取入戶調查填寫調查問卷形式進行。共收回180余份問卷,有效問卷162份。
2.1.1 奶農消毒安全行為的情況 將奶農消毒安全行為分為對牛奶場進行定期消毒、偶爾消毒和不消毒三種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在162個樣本奶農中,36.42%的奶農采取定期消毒,采取偶爾消毒和不消毒的奶農為63.58%。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奶農的質量安全意識相當薄弱。
2.1.2 奶農擠奶安全行為的狀況 為了研究方便,將擠奶安全行為分為機械擠奶方式和人工擠奶方式。從表2可以看出,162個樣本奶農中,采用機械擠奶方式的農戶為118戶,占72.84%,這說明大部分奶農能采取安全的擠奶方式。但是也有44戶奶農采取人工擠奶方式,比例為27.16%,情況仍然不容樂觀。
2.1.3 原料奶生產組織模式 由表3可知,在162個樣本奶農中,采取散養模式的有52戶,占32.10%;奶牛養殖小區模式有41戶,占25.31%;奶牛養殖場模式有32戶,占19.75%;奶聯社模式11戶,占6.79%;企業自建牧場模式26戶,占16.05%。這說明奶牛分散養殖戶仍然是內蒙古原料奶生產的主體。
2.2 變量說明
模型中的被解釋變量為奶農的擠奶安全行為和消毒安全行為。模型中的解釋變量為原料奶的生產組織模式,包括散養模式、奶牛養殖小區模式、奶牛養殖場模式、奶聯社模式、企業自建牧場模式。控制變量包括反映奶農的文化程度、養殖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是否參加質量安全培訓等變量。其中,解釋變量散養模式的結果由常數項C說明。其他變量說明和取值見表4。
3 結果與分析
3.1 原料奶生產組織模式對奶農消毒安全行為的影響
在原料奶生產組織模式對奶農消毒安全行為的模型估計中,LR統計量為137.189 6,其相伴概率為0,似然比系數為0.645 7,說明模型能很好地擬合總體樣本數據。根據表5的回歸結果,散養模式、奶牛養殖小區模式的系數為負,奶牛場養殖模式、奶聯社模式、企業牧場模式的系數為正,說明采取散養模式、奶牛養殖小區模式的農戶傾向于選擇不消毒或偶爾消毒行為,采取奶牛場養殖模式、奶聯社模式、企業牧場模式的奶農傾向于選擇定期消毒行為。從顯著性檢驗看,散養模式的顯著水平為0.01,說明在該種模式下奶農會顯著地選擇不安全的消毒行為。奶聯社模式在0.01水平下顯著,說明在此模式下,奶農會顯著地選擇定期的消毒行為。奶牛養殖小區模式、奶牛場養殖模式、企業牧場模式的影響均不顯著。
控制變量方面,受教育程度、養殖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是否參加食品質量安全培訓對奶農消毒安全行為的影響系數均為正,其中,養殖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在0.05的置信水平上顯著,主要是因為專業化養殖、適度規模經營對奶農的消毒行為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3.2 原料奶生產組織模式對奶農擠奶安全行為的影響
在原料奶生產組織模式對奶農擠奶安全行為的模型估計中,LR統計量為82.999 0,LR 統計量的相伴概率近似為0,似然比系數為0.438 0,z統計量大多數比較顯著。顯示模型能較好地擬合總體樣本數據,模型擬合精度較高。
根據表6的回歸結果,散養模式的系數為負,奶牛養殖小區模式、奶牛場養殖模式、奶聯社模式、企業牧場模式的系數均為正,說明采取散養模式的奶農更傾向于選擇人工擠奶的方式,其他4種組織模式的奶農傾向于選擇機械擠奶方式。
從顯著性檢驗看,散養模式在0.01水平上顯著,說明在該種模式下,奶農會顯著地選擇不安全的擠奶行為。奶牛養殖小區模式、奶牛場養殖模式在0.05水平下顯著,說明在這兩種模式下,奶農會顯著地選擇安全的擠奶行為。奶聯社養殖模式、企業牧場模式的影響均不顯著。
其他控制變量方面,受教育程度、養殖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是否參加食品質量安全培訓對奶農擠奶行為的影響系數均為正,說明受教育程度越高,養殖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越高,參加了食品質量安全培訓的奶農更傾向于選擇安全的擠奶行為。其中,養殖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以及是否參加食品安全培訓分別在0.05和0.10的置信水平上顯著。
4 結論
1)統計結果表明,當前我國原料奶生產組織模式比較落后,奶牛分散養殖戶仍然是我國原料奶生產的主體,規模小,房前屋后拴養,零散放養。在該種模式下,奶農的質量安全意識普遍較低,這使得我國實施奶源監管的難度增大。
2)研究結果表明,奶牛養殖小區模式對奶農的質量安全行為產生負面影響。調查發現,幾乎所有的奶牛養殖小區都沒有真正實現飼料、醫療、配種等技術的統一,只是一個簡單的“托牛所”,仍未擺脫散養的主要弊端:人畜混住,飼養衛生環境難以保證,原奶質量和牛體健康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要真正發揮養殖小區模式種養技術的規模效應,必須對奶牛養殖小區的奶牛真正實現統一管理、統一防疫、統一飼料、統一銷售、統一擠奶等多項技術和服務統一的基礎上進行分戶獨立喂養經營。
3)奶牛場養殖模式和奶聯社模式在規范奶農行為、保障奶源質量安全等方面具備較強的優勢,這說明發展產業化組織、提高原料奶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是提高我國奶制品質量安全的有效途徑,也決定了這兩種模式是提高我國原料奶品質和生產效率的較佳原料奶生產組織模式。
參考文獻:
[1] 王 超.奶牛小區模式研究及管理規范的制定[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09.
[2] 王宗元.奶牛養殖組織模式及利弊分析[J].甘肅科技縱橫,2009(5):61-62.
[3] 道日娜,喬光華.內蒙古奶業生產組織模式創新與乳品質量安全控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30(3):298-301.
[4] 倪學志.新型原料奶生產組織形式“奶聯社”的經營模式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78-83.
[5] 肖興志,王雅潔.企業自建牧場模式能否真正降低乳制品安全風險[J].中國工業經濟,2011(12):133-142.
[6] HENSON S,HOOKER N H.Private sector management of food safety: public regulation and the role of private controls[J].The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1,4(1):7-17.
[7] GOODWIN Jr H L, SHIPTSOVA R.Changes in market equilibria resulting from food safety regulation in the meat and poultry industries[J]. The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2,5(1):61-74.
[8] 張亞東.原料奶生產組織模式效率分析[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11.
[9] 原 英.乳品企業與農戶的合作模式及其利益機制分析[J].黑龍江畜牧獸醫(綜合指導版),2011(2):28-30.
[10] 喬光華,郝娟娟.我國乳業的食品安全:背景、問題和對策[J].農業技術經濟,2004(4):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