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鹽酸介質中,依據六價鉻離子(Cr(Ⅵ))氧化蘇丹紅Ⅰ使其褪色的原理提出了測定Cr(Ⅵ)離子的新方法,確定了最優的測定條件。在485 nm處,Cr(Ⅵ)離子在0.2~2.6 μg/mL范圍內符合比爾定律,線性回歸方程為A=0.207 0C+0.002 35, 相關系數為0.996 0,表觀摩爾吸光系數為6.09×104 L/(cm·mol)。該方法可用于水樣中的微量Cr(Ⅵ)離子的測定,回收率為97.1%~100.3%,RSD小于3.0%。
關鍵詞:蘇丹紅Ⅰ;六價鉻;分光光度法
中圖分類號:O65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3-0671-03
鉻是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種元素,環境水體中的鉻以無機鉻與有機鉻兩種形態存在,其中無機鉻的含量遠大于有機鉻含量。研究發現六價鉻(Cr(Ⅵ))對人體健康有害,而在工業中鉻及其化合物應用廣泛,進入環境水體中的鉻含量逐年增加,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因此鉻是環境水體中必檢項目[1,2]。目前鉻的測定常用的有石墨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電化學法等[3-11]。而光度法由于儀器常見、操作簡單受到廣大研究者的歡迎。光度法測定鉻常用的有GB/T 7467-1987[10]、對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和催化光度法等[4-6]。蘇丹紅Ⅰ作為一種具有還原性的偶氮類染料,常被用作食品增色劑,但關于其用于鉻的分析尚未見報道,本研究依據蘇丹紅Ⅰ與Cr(Ⅵ)的褪色反應擬定了分光光度法測定Cr(Ⅵ)的新方法,并應用于連云港城市周邊附近水樣中Cr(Ⅵ)的測定,方法操作簡便,靈敏度、重復性都較好。
1 材料與方法
1.1 主要儀器與試劑
Cr(Ⅵ)離子標準溶液:準確稱取0.707 2 g K2Cr2O7于250 mL容量瓶中用蒸餾水配制成1.0 mg/mL溶液,臨用時稀釋成10 μg/mL標準工作液。蘇丹紅Ⅰ溶液:準確稱取0.062 1 g的蘇丹紅Ⅰ于250 mL的容量瓶中,用丙酮溶解并定容至刻度,得到1×10-3 mol/L的蘇丹紅Ⅰ溶液;1.0 mol/L鹽酸溶液;10 g/L OP乳化劑溶液,其余試劑均為分析純;水為二次蒸餾水。
752型分光光度計,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
1.2 試驗方法
取兩支10 mL比色管,其中一支準確加入適量Cr(Ⅵ)標準工作液,另一支不添加標準工作液,再分別加入2.00 mL 1.0 mol/L的鹽酸溶液,1.50 mL 10 g/L的OP乳化劑,0.50 mL 1.0×10-3 mol/L蘇丹紅溶液,用二次蒸餾水定容,搖勻,室溫下靜置40 min,以水為參比,用1 cm玻璃比色皿于485 nm波長處分別測定空白溶液和試液溶液的吸光度A0和A,并計算△A(△A=A0-A)。
2 結果與分析
2.1 吸收光譜
在不同波長下測定蘇丹紅Ⅰ-鹽酸溶液和Cr(Ⅵ)-蘇丹紅Ⅰ-鹽酸溶液的吸光度,繪制吸收光譜曲線,從圖1可知,兩體系的最大吸收波長均在485 nm處,為單純的褪色反應。選用485 nm為測定波長。
2.2 反應介質及用量選擇
在酸性條件下,蘇丹紅Ⅰ與Cr(Ⅵ)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考察了磷酸、硫酸、鹽酸、乙酸等對體系吸光度的影響,結果表明,以鹽酸為介質時體系靈敏度較高,當1.0 mol/L鹽酸用量在2.00~3.00 mL時體系吸光度最大且基本穩定,故選用1.0 mol/L鹽酸溶液且用量為2.00 mL。
2.3 蘇丹紅Ⅰ用量的影響
采用單因素輪換法,分別考察了蘇丹紅Ⅰ溶液用量對溶液褪色的影響。由圖2測定結果可知,1.0×10-3 mol/L蘇丹紅溶液用量在0.4~0.7 mL內吸光度較高且基本穩定。故選用蘇丹紅溶液用量為0.50 mL。
2.4 OP溶液用量選擇
由于蘇丹紅Ⅰ在水溶液中溶解度較小,體系反應后溶液變渾濁,因此需加入表面活性劑進行增溶。比較了阿拉伯膠、OP乳化劑、吐溫及聚乙烯醇對體系吸光度的影響,結果表明體系中加入OP后,溶液變澄清,吸光度穩定,因此選擇OP作為增溶劑,且考察了OP用量影響,其用量在1.00~3.50 mL時體系吸光度較大且基本穩定,故選用10 g/L OP溶液且用量為1.50 mL。
2.5 反應時間的影響
考察反應時間對體系的影響,結果(表1)表明,系統在室溫下反應35 min時吸光度幾乎達到最大值,且在40 min后吸光度變化不大,相對誤差小于5%,故選擇反應時間為35 min。
2.6 工作曲線
準確移取0.20、0.40、0.60、0.80、1.00、1.20、1.40、1.60、1.80、2.00、2.20、2.40、2.60 mL含10 μg/mL Cr(Ⅵ)標準溶液于一系列10 mL的比色管中,依次加入2.00 mL 1.00 mol/L的鹽酸溶液,1.50 mL 10 g/L OP乳化劑和 0.50 mL 1×10-3 mol/L的蘇丹紅Ⅰ溶液,用水定容,搖勻,靜置35 min后于485 nm波長處,以試劑空白為參比,測定體系的吸光度,繪制標準曲線(圖3),Cr(Ⅵ)在0.2~2.6 μg/mL范圍內與吸光度有良好的線性關系,線性回歸方程為A=0.207 0C+0.002 35,線性相關系數為0.996 0,表觀摩爾吸光系數為6.09×104 L/(cm·mol)。
2.7 干擾離子的影響
加入干擾離子的試驗結果表明,對于測定2 μg/mL Cr(VI)的吸光度,相對誤差不超過5%,可共存離子允許量(以質量濃度倍數計):K+、Mn2+、Ba2+、Co2+、Cl-、Br-、Mg2+、Na+、Ca2+、NO3-(1000);Cd2+、Zn2+、Ni+(250);Cu2+、Fe3+(100)、Hg2+(2),對于實際樣品中Cr(Ⅵ)的測定,可用陽離子交換樹脂預先處理消除其他離子的干擾,對于Mo(Ⅵ)的干擾,可加入1.0 mol/L尿素溶液來掩蔽。
2.8 水樣中Cr(Ⅵ)的分析
將水樣過濾再經陽離子交換樹脂,使Cr(Ⅵ)與Cr(Ⅲ)及其他離子分離,棄去初始50 mL的流出液,然后分別吸取5.0 mL的待測水樣(濃縮10倍),加入1.0 mL尿素溶液,并按試驗方法進行水樣中Cr(Ⅵ)測定和回收率試驗,測定結果見表2。
3 小結與討論
采用蘇丹紅Ⅰ褪色分光光度法測定連云港城市周邊附近水樣中Cr(Ⅵ),結果表明,該方法的回收率為97.1%~100.3%,符合分析要求。該方法操作簡便,結果可靠。
參考文獻:
[1] 王勇梅.鉻的污染和危害[J].漢中科技,2011(6):58-59.
[2] 王 青,王 娜.鉻對人體與環境的影響及防治[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11,28(5):64-66.
[3] 翟慶洲,李進全.對乙酰基偶氮氯膦褪色光度法測定微量Cr(Ⅵ)[J].理化檢驗:化學分冊,1995,31(1):39.
[4] 馬衛興,許興友,營愛玲.對氨基苯基熒光酮分光光度法測定鉻(Ⅵ)[J].冶金分析,2002,22(5):41-42.
[5] 曹永林,陳恕華.催化光度法分析電渡廢液中鉻[J].理化檢驗:化學分冊,1994,30(3):177-178.
[6] 朱澤民,杜治國,陳立清,等.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測定磁性材料中的鉻(Ⅵ)[J].現代儀器,2010,16(1):36-38.
[7] 李 琳,王淦泉.Cr(Ⅵ)及Cr(Ⅲ)混合物中Cr(Ⅵ)的原子吸收測定[J].理化檢驗:化學分冊,1997,33(6):253-254.
[8] 劉 穎,吳偉慎.萃取分離-石墨爐原子吸收法測定鉻(Ⅲ)與鉻(Ⅵ)[J].化學與黏合,2007,29(1):72-74.
[9] 肖亞兵,吳延輝.石墨爐原子吸收法直接測定雞蛋中的六價鉻[J].分析測試學報,2007,26(2):235-238.
[10] GB/T 7467-1987,水質-六價鉻的測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S].
[11] 魏復盛.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指南[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