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對寧夏沙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涉禽鳥類資源進行了調查,共記錄涉禽鳥類32種,隸屬于3目、6科、15屬。對涉禽鳥類的居留型組成、區系組成、保護級別及遷徙情況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涉禽;群落;遷徙;寧夏沙湖濕地自然保護區
中圖分類號:Q95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3-0621-03
最近幾年隨著寧夏沙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開發建設,寧夏沙湖濕地環境有了很大變化,鳥類的分布棲息也發生了明顯改變。對沙湖濕地自然保護區鳥類尤其是涉禽鳥類的研究能夠很好反映沙湖鳥類的最新動態。本文對沙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涉禽鳥類群落組成及動態變化規律進行了研究,現將其報道如下。
1 自然概況
沙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平原以北的平羅縣,東經106°19′06″-106°24′10″,北緯38°45′17″-38°49′42″,距銀川市56 km。沙湖是寧夏最大的天然半咸水湖泊,地處內陸,是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屬于溫帶半干旱荒漠地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9.7 ℃左右,海拔1 093~1 102 m。分布有湖泊、沼澤、荒漠、種植區等,沙湖周邊及附近水道兩側生長有大面積蘆葦,湖中繁殖放養多種魚類,如四大淡水經濟魚類,同時也擁有種類多、數量大的各種蠕蟲、昆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等,為鳥類的生存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尤其是在沙湖東部與西南一帶有一定面積的魚塘、河道、水澤淺灘,是涉禽鳥類覓食繁殖的理想場所[1]。
2 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為期1年,始于2011 年3月,至2012年2月結束。由于生態型相似,所以將鶴形目、鸛形目、鸻形目3個目中的鶴科、鷺科、鹮科、鸻科、鷸科、反嘴鷸科歸為涉禽鳥類進行研究[2]。
2.1 調查方法
在調查期間,采用樣帶法對沙湖濕地保護區的鳥類進行調查。結合涉禽的棲息環境與沙湖濕地保護區的生態類型,在調查地以湖泊區、養殖區、種植區三種生境共分6個樣帶,具體劃分如下:湖泊區劃分為鳥島東南、觀鳥臺2個樣帶;養殖區包括緩沖區(高速公路出口兩側魚池)、十隊養殖區2個樣帶;沼澤區包括東環湖路(荷花池、老草湖東側)、西環湖路2個樣帶。每樣帶長度一般為1 km,寬度200 m(單側寬100 m)。調查時用雙筒望遠鏡、單筒變焦望遠鏡對路線兩側鳥類進行掃描觀察,統計數量分布。
2.2 數據分析
鳥類多樣性指數(H) 通常以香農—威納(Shannon-weiner)多樣性指數來計算,公式如下:H=-ΣPilnPi,式中Pi為第i種鳥的個體數量占全部鳥種個體數量的比例。
在此次調查中,通過對各種鳥類的遷徙棲息進行統計,確定了沙湖濕地保護區涉禽鳥類的居留型,并查閱資料推測出其遷徙路線。
3 結果與分析
3.1 沙湖濕地保護區涉禽鳥類群落組成
沙湖濕地保護區涉禽鳥類名錄及其居留型、分布型、保護類別[3-6]見表1。由表1可見,沙湖濕地保護區鳥類共記錄到涉禽32種,隸屬于3目6科15屬。其中鶴形目1種,占3.1%;鸛形目12種,占37.5%;鸻形目19種,占59.4%。
3.2 沙湖濕地保護區涉禽鳥類區系居留型組成
沙湖濕地保護區涉禽鳥類中主要為夏候鳥和旅鳥。夏候鳥占全部涉禽物種總數的87.5%,主要分布時間在春秋兩季,其中優勢種為蒼鷺(Ardea cinerea)、白鷺(Egretta garaetta)、大白鷺(Egretta alba)、黑尾塍鷸(Limosa limosa)等;常見種為池鷺(Ardeola bacchus)、夜鷺(Nycticorax nycticorax)、黃斑葦鳽(Ixobrychus sinensis)、大麻鳽(Botaurus stellaris)、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黑翅長腳鷸(Himantopus himantopus)等。旅鳥占12.5%,主要以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等數量最多。涉禽鳥類中古北型區系物種數最多,占總數的50%;其次為東洋型和全北型,部分涉禽鳥類尚不能確定分布型;占總數的28%(表1)。
3.3 沙湖濕地保護區珍稀和受保護涉禽鳥類
沙湖濕地保護區涉禽鳥類中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2種,即白琵鷺、灰鶴(Tringa erythropus);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保護鳥類5種,即牛背鷺(Bubulcus ibis)、大白鷺、白鷺、白琵鷺和灰鶴等;有列入中澳候鳥保護協議名錄鳥類10種,即牛背鷺、大白鷺、黃斑葦鳽、金眶鸻、蒙古沙鸻(Glareola maldivarum)、流蘇鷸(Philomachus pugnax)、紅腳鷸(Tringa totanus)、白腰杓鷸(Numenius arquata)、磯鷸(Tringa hypoleucos)、林鷸(Tringa glareola);列入中日候鳥保護協議名錄鳥類17種,如綠鷺(Butorides striatus)、草鷺(Ardea purpurea)、牛背鷺、大白鷺等;國家“三有”鳥類29種,如夜鷺、黑尾塍鷸、青腳鷸(Tringa nebularia)等;自治區級重點保護鳥類10種,如蒼鷺、澤鷸(Tringa stagnatilis)、反嘴鷸(Recurvirostra avosetta)等(表1)。
3.4 沙湖濕地保護區涉禽鳥類季節性種群數量變化
對此次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發現沙湖濕地保護區鳥類種群數量隨季節變化明顯[7,8]。在3月份陸續出現大群水鳥遷入,3~7月份進行繁殖,如在鳥島東南記錄到上萬只夜鷺、蒼鷺筑巢(圖1),在東環湖路也觀察到數千只黑尾塍鷸覓食(圖2)。
在春季從3月份開始,涉禽鳥類種群數增多,數量也明顯上升;進入夏季后大多數鳥類個體數量變化較小,但部分鳥類個體數量明顯下降,而在秋季后個體數量回升并在氣溫變冷之后個體數量又減少,如白琵鷺等。
沙湖濕地保護區涉禽鳥類主要以夏候鳥為主,春天由南向北飛行,經沙湖保護區時部分停留繁殖,其他種群停留時間不長,繼續向北遷徙。秋天由北向南飛行,由于它們已經完成產卵育雛,且沙湖保護區的棲息環境較好,涉禽鳥類停留時間較長。所以,沙湖保護區涉禽鳥類群落動態主要受遷徙鳥類影響。
4 小結與討論
4.1 涉禽鳥類棲息環境
沙湖濕地保護區具有濕地、草地、荒漠、農田等多種生態類型,主要生長多種水草、濕生或半旱生植物,同時擁有種類多、數量大的各種蠕蟲、昆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嚙齒類動物等。水域面積開闊,蘆葦叢生,是水鳥筑巢的好場所,緩沖區與養殖區具有大面積沼澤濕地,鳥類食物充足,適合涉禽棲息、覓食和繁殖。
4.2 涉禽鳥類遷徙路線
從鳥類遷徙路線研究發現,就季節性進行南、北向遷徙的中國候鳥來說,可大致分為三個區域,即西部候鳥遷徙區、中部候鳥遷徙區和東部候鳥遷徙區[6]。寧夏沙湖及銀川平原屬西部候鳥遷徙區,是西部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站。由于沙湖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很適合遷徙鳥類的停留和棲息,所以沙湖濕地保護區成了眾多候鳥的遷徙驛站,特別適宜游禽和涉禽的棲息和繁殖[1]。
4.3 涉禽鳥類棲息受人為影響
通過觀察發現,在涉禽鳥類大量筑巢的鳥島東南一帶由于未列入旅游觀光路線,鳥類繁殖受人為影響較少;而在養殖區,從3月份湖面破冰后不久即開始放養魚苗,涉禽鳥類食物資源豐富,3月下旬即有鷺類鳥類如蒼鷺、白鷺、池鷺等在此覓食,至4月天氣轉暖,昆蟲、甲殼動物、魚蝦等開始繁殖,此時已經可以觀測到一定數量的鸻形目鳥類覓食,如4月23日在荷花池記錄到反嘴鷸6只。至5月份沙湖濕地保護區一帶人流量增加,漁農活動頻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養殖區及其附近涉禽的覓食。以5月11日采樣為例,早上6∶00時養殖區基本無車輛和漁農作業,觀測到黑尾塍鷸150只左右,2 h后人為活動增多,在養殖區只可見到數只蒼鷺和少量黑尾塍鷸等覓食,傍晚時分又出現超過100只的群體覓食。在相同時間,因老草湖等沼澤地未開放,人為活動較少,一直有較大群體涉禽鳥類棲息覓食。所以,在沙湖濕地保護區人為的活動對鳥類棲息環境也有較大影響。
參考文獻:
[1] 杜天奎.寧夏沙湖濕地鳥類[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2] 任青峰,白慶生,李 洋,等.寧夏沙湖繁殖水鳥遷徙的初步研究[J].寧夏農學院學報,2001,22(4):24-26.
[3] 王香亭.寧夏脊椎動物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0.
[4] 鄭光美.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張榮祖.中國動物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6] 傅景文.寧夏鳥類圖鑒[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
[7] 馬志軍.鳥類遷徙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進展[J].生物學通報,2009,44(3):5-8.
[8] 覃建庸,陳名紅,向左甫,等.鳥類的季節性遷徙方式與研究方法[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7):7278-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