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6.11;S51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3-0512-02
超級稻是采用理想株型塑造與強優勢利用相結合的技術路線等途徑育成的株型好、抗性強、產量高、米質優的水稻新品種。超級稻品種選育與配套栽培技術是中國水稻專家借鑒國外的經驗研究出來的重大科技成果,由農業部組織在全國17個省(市、區)實施,取得了顯著的增產增收效果。為進一步促進糧食穩定增產,保障市場有效供給,亟需加大超級稻推廣應用力度。
湖北省超級稻生產的指導思想是因地制宜擴面積,良種良法攻高產,綠色防控提品質,節能栽培增效益。發展目標是種植面積再發展6.7萬hm2,平均單產提高到9 750 kg/hm2,其中超級早稻和晚稻達到8 250 kg/hm2,超級中稻達到10 500 kg/hm2左右,產值達到27 000元/hm2,比非超級稻單產增980 kg/hm2,收入增2 700元/hm2。2013年湖北省發展超級稻生產具體應采取以下幾項技術措施。
1 因地制宜擴大面積
湖北省應將超級稻面積擴大到78萬hm2,占水稻種植面積的38%左右,列入農業部超級稻示范縣(市、區)推廣比例要達到60%以上。
1.1 主攻發展超級雜交中稻
超級中稻生產區域廣、適宜推廣品種多、產量潛力大。鄂中丘陵、鄂北地區以及江漢平原的中稻產區水源條件好、土壤比較肥沃的田塊,應大力推廣普及超級中稻品種,丘陵和低山地區要因地制宜選用生育期較短的超級中稻品種,力爭使超級中稻面積發展到67萬hm2,普及率達到50%以上。鄂南和鄂東地區應擴大超級中稻“一種兩收”再生栽培面積。
1.2 積極發展雙季超級稻
早稻和晚稻生產區域,超級稻的推廣比較薄弱,一部分地區甚至是盲區。種田水平高的地方要積極發展超級早稻或超級晚稻生產,力爭將超級早、晚稻種植面積發展到13萬hm2。
2 選用適宜推廣品種
根據農業部2005年以來發布確認的超級稻品種,適宜湖北省推廣種植的有26個品種,其中超級早稻品種4個,超級中稻品種21個,超級晚稻品種1個。
2.1 雙季稻區選好搭配品種
超級早稻選用兩優287、中嘉早17、中早35等,生育期110 d左右,產量潛力在7 500 kg/hm2以上,晚稻搭配種植生育期較短的常規稻品種。
超級晚稻品種宜推廣株型緊湊、生育期適中、分蘗成穗率高、耐寒性比較強、產量在7 500 kg/hm2以上的雜交品種,如五優308等。
2.2 中稻區域選用優質高產品種
江漢平原、鄂中丘陵和鄂東地區重點推廣廣兩優香66、深兩優5814、豐兩優香1號、揚兩優6號、Y兩優1號、珞優8號、豐兩優4號、新兩優6號、D優202、Q優6號、新兩優6380等品種。西部低山地區可選用生育期較短、稻瘟病抗性較強的天優華占等生育期適宜的品種。
發展超級稻“一種兩收”再生稻生產,可選用生育期為中熟、再生能力強的豐兩優香1號、深兩優5814等品種。
3 精細培育適齡壯秧
“秧好一半谷”。壯秧是超級稻高產的基礎。著力推廣現代先進的育秧方式和操作管理技術,培育適齡壯秧。
3.1 工廠化育秧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墾農場等單位,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的地方,積極推廣工廠化育秧,科學配制營養土,合理調控溫度和濕度,培育出適合機械化插秧的標準化矮壯秧苗。
3.2 塑料大棚育秧
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田大戶適宜推廣鋼架大棚育秧,使用塑料軟盤(機插秧用平盤,人工拋秧用穴盤),搞好土、肥、水、溫的管理,培育出適齡壯秧。
3.3 大田旱育秧
分戶生產經營管理的地方適宜推廣以村、組為單位集中連片的大田旱育秧。選用冬閑地深耕炕土,施足有機肥,精細耕整秧床,使用“旱育保姆”包衣種子,均勻撒播,覆蓋小弓棚農膜,搞好溫、水、肥、藥的操作管理,培育出健壯秧苗。
4 規范插秧提高質量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大量轉移,插秧方式逐步向快速、輕簡、高效的機插和拋插轉變,這樣尤其要提高插秧質量,并確保合理密植。
4.1 機械插秧
根據田塊大小選用插秧機型,田塊面積大的適宜選用四輪乘座式高速插秧機,每小時插0.4~0.5 hm2;田塊面積小的選擇兩輪手扶式插秧機,每小時插0.2~0.3 hm2。插秧前調試好插秧機,超級早、晚稻插秧密度應保證在27.0萬穴/hm2,穴距調整為12.1 cm,取苗量調為4~5苗;超級中稻插秧密度保證在22.5萬穴/hm2以上,穴距調整為13.7 cm,取苗量為3~4苗,確保插秧質量。同時做好查漏補缺保全苗。
4.2 人工拋秧
把握好拋栽密度,超級早稻拋栽36萬穴/hm2左右,超級晚稻拋栽30萬穴/hm2,超級中稻拋栽24萬穴/hm2左右,無分蘗的小苗秧拋栽宜密,帶分蘗的大苗秧宜稀。拋栽時用手抓住秧苗葉尖向斜上方拋3 m左右高度,利用重力自然入泥立苗,先將70%秧苗拋入大田,再將30%的秧苗進行補稀,然后按每300 cm寬揀出一條30 cm寬的作業道,把秧苗丟栽到較稀的位置,達到合理密植。
5 科學管理奪取高產
科學進行肥、水和病蟲害防控管理,實現壯苗、足穗、大穗的高產目標。
5.1 科學施肥
超級稻稈粗、穗大、粒多、產量高,需肥量比非超級稻要多一些。一般每生產100 kg稻谷需要吸收氮2.0~2.4 kg、五氧化二磷0.9~1.4 kg、氧化鉀2.5~2.9 kg。依據土壤普查結果,綜合考慮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等,做到以田定產、以產定肥、科學施用、提高效率。施肥方法上掌握全層施足底肥,看苗巧施追肥。把全部的磷肥和鋅肥、60%的氮肥、80%的鉀肥作底肥,在耕整時均勻撒施;10%的速效氮肥(碳酸氫銨)在平田時作耖口肥撒施;返青期追10%的氮肥促分蘗,孕穗期看苗追施攻穗肥,在葉齡余數3.5左右時追施促花肥,施10%~15%氮肥和20%的鉀肥,缺硅土壤施60 kg/hm2大粒硅肥;葉齡余數1.5~1.0時追施保花肥,施5%~10%的氮肥,灌漿結實期結合防治病蟲害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
5.2 因苗管水
插秧時灌溉2~3 cm薄水層,分蘗至孕穗期灌溉3~4 cm淺水層,遇到高溫或寒潮低溫時灌溉8~10 cm深水層,夠苗排水曬田,灌漿結實期灌“跑馬水”,保持田間濕潤通氣養根到成熟。超級稻穗大粒多,有二次灌漿結實的習性,不宜斷水過早。
5.3 綠色防控
采取以農業、物理防治為主,輔以農藥防治,實行統防統治,防除病、蟲、草害。重點防治稻象甲、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等病蟲害,搞好病蟲預報,推廣應用植物源農藥、生物農藥、高效低毒化學農藥防治,安全施藥,提高防治效果,達到有病蟲無損失的防治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