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敦煌新近發現的景教遺物

2013-01-01 00:00:00彭金章
敦煌研究 2013年3期

內容摘要:莫高窟北區新近發現兩件景教遺物,表明宋、西夏、元代的敦煌有景教徒存在。而早年藏經洞發現的公元9—11世紀的7件景教文獻、畫幡,無疑是當時敦煌有景教信仰的證據。

關鍵詞:莫高窟北區;銅十字架;圣經;藏經洞景教文獻

中圖分類號:K87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3)03-0051-08

Nestorian Relics Newly Discovered at Dunhuang—Also

on the Nestorian Documents and Banners Unearthed

from the Library Cave

Peng Jinzhang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Gansu 736200)

Abstract: Two Nestorian relics newly discovered from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Mogao Grottoes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the Nestorians at Dunhuang in the Song, Western Xia and Yuan dynasties. And the seven Nestorian documents and banners previously unearthed from the Library Cave are undoubtedly evidence of the Nestorian belief at Dunhuang.

Keywords: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Mogao Grottoes; Bronze crucifix; Bible; Nestorian documents from the Library Cave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景教作為唐代三夷教之一,早在唐貞觀年間就傳入中國。由于唐朝寬松的宗教政策,故使該教在初唐、盛唐有了很大發展。但好景不長,后受唐武宗“會昌法案”殃及而一蹶不振。此后,唐末、五代至北宋,基督教的異端——景教在中國內地已經絕跡,而在一些邊遠地區,如新疆伊犁、吐魯番、內蒙古百靈廟等地仍有景教信仰者[1],敦煌“地接西域”,同屬邊陲,故有景教信徒也就成為不難理解之事。到了元代,由于統治者對景教的支持,使該教的傳播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敦煌也不例外。近年莫高窟北區發現的銅十字架和敘利亞文《圣經》,是宋、西夏、元代的敦煌存在景教的最新證據。

現僅就近期在敦煌莫高窟北區新發現的景教遺物以及1900年藏經洞發現的景教文獻、畫幡,探討景教在敦煌的存在。

一 基督教遺物的新發現

敦煌莫高窟北區的考古發掘始于1988年,終于1995年。在長達數年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批重要遺跡和大批珍貴文物,其中新發現了兩件屬于基督教的遺物,一件是銅十字架,另一件是敘利亞文《圣經》。擬分別論述如下。

(一)銅十字架的發現及其特征

1988年11月16日,在莫高窟北區B105窟發現一件銅十字架,系用青銅鑄造而成,背面中部有兩個鑄造時留下的乳狀突。該十字架的特征是:橫豎交叉的十字,高、寬各6.6厘米,上下左右四等臂的十字位于圓環中央,并交叉于方形之內。十字的四端稍寬,略呈弧狀,沿十字四端向十字的交叉處漸細。十字的各端均伸出圓環之外1.3—1.5厘米。十字各端彼此之間各有一鳥頭,共計4個,其中3個保存完整,一個稍殘。從交叉的十字、環繞十字的圓環、十字中心的方形以及圓環外的鳥頭上現存的凹槽分析,十字架原有鑲嵌物,可惜現已無存[2](圖版1)。從十字架的大小以及形制分析,我們認為該十字架可能是屬于佩戴的徽章。而這一推測,學者認為可以成立[3]。有關史料表明,元代有以十字佩于胸前者[4]。B105窟為一瘞埋死者的瘞窟,其葬式為二次葬。該窟除了出土銅十字架外,還出土了紀年遺物唐開元通寶和宋嘉祐通寶、宋治平元寶、宋祥符通寶、宋紹圣元寶等銅幣[2]。這些出土遺物無疑是作為死者的隨葬品而埋葬的。依據考古斷代方法,以該窟所出土遺物中時代最晚者確定為該窟窟內被瘞埋死者瘞埋的時代。據此推測死者瘞埋于該窟的時間是在宋代。也就是說,B105窟的使用下限為宋代。從該窟出土的四種宋代銅幣看,以宋哲宗紹圣年間(1094—1098)鑄造的紹圣元寶時代最晚,而此時的敦煌已經處于西夏統治之下,因而確切地說,B105窟使用下限為西夏初期。故作為死者隨葬品的銅十字架的時代亦應屬于西夏或西夏以前。

眾所周知,“十字架乃基督教文化極為重要的標志”[5],“是基督教世界最重要的象征符號”[6]。視其具有“基督”、“拯救”、“贖罪”、“信仰”等象征意義。“十字架是基督教徒的一種標志,凡入教者均奉十字為其記號。”[1]202據此可知,莫高窟北區發現的銅十字架屬于基督教遺物當無疑。

據學者研究,作為象征符號或裝飾用的十形紋飾,有若干種不同的類型,在與其他紋飾結合之后,品種多達385種[7]。其中300余種與當今世界基督教十字架造型有關,形狀有正方形、縱長方形、叉形等等[8]。其中正方形十字架“乃是長度相等的四臂作直角交叉者”,多用于希臘教會,故西方學者通常稱之為“希臘十形”,或稱之為“等臂十形”。縱長方形十字架“也是四臂作直角交叉,它與‘希臘十形’的不同之處,則在于其下臂的長度大于其他三臂”,因多用于拉丁教會,故“又稱為拉丁十形”[9]。與基督教有關的十字形紋飾除“希臘十形”、“拉丁十形”、“叉形”之外,還有“馬耳他十形”、“圣安德烈十形”、“環柄十形”、“T式十形”、“基督花押”等,其中“馬耳他十形”(MaIese Cross)紋飾“自中世紀以來,也被人們廣泛地認為源于基督教。這類十形之狀貌,大致相當于四個各自向內的三角形箭頭”[9]102。既然基督教十字架種類如此之多,敦煌莫高窟北區B105窟所出銅十字架又屬于哪種類型?我們也來試分析如下。

從B105窟所出土之銅十字架橫豎作直角交叉的十字上下左右四等臂來看,肯定不屬于下臂長于其他三臂的“拉丁十形”,似應屬于“希臘十形”。而從B105窟所出土銅十字架之十字四端略粗,十字交叉處漸細分析,又似具有“馬耳他十形”特征。其形制與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洛陽《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幢》上被稱為“典型的馬耳他十字架(MaItese Cross),即東方敘利亞教會十字架”[10]近似。故推測敦煌莫高窟北區B105窟所出銅十字架似應屬于“馬耳他十字架”類型(按:筆者曾經認為B105窟所出土之十字架屬于“希臘十形”,現在看來欠妥)。

有關資料還顯示,在中亞塔什干出土的基督教硬幣以及阿拉伯卡烏爾景教教堂出土的殘構件亦有馬耳他十字架[11]。在我國,除了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1]圖1以及洛陽《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幢》{1}有馬耳他十字架外,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的景教畫幡所示節杖{2},以及在新疆高昌城外景教遺址出土的景教壁畫騎士手中節杖上{3},也發現了馬耳他十字架。這些發現馬耳他十字架的遺址、遺跡和遺物都無例外地均屬于景教遺存。據此我們推斷,莫高窟北區B105窟出土的銅十字架也屬于基督教異端——景教遺物。

經仔細觀察不難發現,B105窟所出土銅十字架又與前述《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幢》、敦煌藏經洞發現的景教畫幡所示節杖以及在新疆高昌城外景教遺址出土的景教壁畫騎士手中節杖上的十字架存在明顯差別。比如,B105窟銅十字架的十字位于圓環中央,交叉于方形之內,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及《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幢》、敦煌藏經洞發現的景教畫幡所示節杖以及在新疆高昌城外景教遺址出土的景教壁畫騎士手中節杖上的十字架則沒有圓環和方形。經學者研究得知,阿拉伯卡烏爾景教教堂出土的殘構件的時代為公元6—7世紀,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為唐建中二年(781)所建,其時代屬于8世紀末,洛陽《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幢》的初建時代為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其時代為9世紀初,敦煌藏經洞發現的景教畫幡的時代為9—10世紀,新疆高昌城外景教遺址出土的景教壁畫的時代為9—10世紀,而B105窟銅十字架的時代為11世紀或以前。由此看來,它們之間形制上所存在的差別應與它們各自的時代早晚有關。

值得提出的是,B105窟出土的銅十字架除了有圓環、方形之外還有四個鳥頭。這也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幢》、敦煌藏經洞發現的景教畫幡所示節杖以及在新疆高昌城外景教遺址出土的景教壁畫騎士手中節杖上所無的。十字架上出現圓環,據說象征永生,象征天空、大地。至于鳥頭,“在大多數情況下,鳥類象征著神圣、吉祥、光明、正義等,有時作為為高級神祇的象征”[9]127。“鳥在基督教《圣經》中,是上帝的創造物”,是“上帝創造生命和賜福的象征”[3]340。

莫高窟北區B105窟銅十字架上出現的圓環、方形及鳥頭,雖在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洛陽《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幢》以及敦煌景教畫幡、高昌景教壁畫上所無,卻出現在元代的部分景教遺物上。20世紀20年代,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沙漠出土了大批青銅十字架。這些十字架有的有鳥頭,還有的有近似圓形或方形的紋飾。其中有的鳥頭、圓形紋飾與莫高窟北區B105窟銅十字架上出現的圓環、鳥頭形制上近似。對此,姜伯勤先生指出:“莫高窟北區新發現的十字架徽章上的4個鳥頭形象,使我們聯想到1929年濟南郵務長聶克遜(I.A.Nixon)在包頭一帶搜集的一大批青銅十字架,這些古物出自鄂爾多斯沙漠。當年出版的《匯印聶克遜先生所藏青銅十字圖》中第585圖有4個鳥頭,中間為一十字。”[3]339 “發現的地點和時間(12—15世紀)顯示,它們是基督教的。”[12]姜先生獨具慧眼,精辟指出:“在鄂爾多斯所出元代等時期青銅十字章的研究中,一直流行的看法是,認為這是與唐宋景教遺物不一定有聯系的另一些景教遺物,在敦煌,我們似乎找到了其中缺失的一環,是鄂爾多斯十字架的銅章的前行形態。”[3]348此外,在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胡爾索卜爾嘎古城東北約一百米處蒙元時期墓地發現的“墓頂石的頭部上、左、右、前面均刻有十字架,十字架外圍以圓圈,十字架四個象限中又飾以圓餅形”[13]。20世紀80年代,在赤峰發現一敘利亞文—回鶻文景教墓磚,該磚中上部有一大型十字架,“十字架中心交叉位置繪有圓環”,經學者考證,該墓磚的時代為元代(1229—1241—1253年){4}。這些發現,進一步證明姜伯勤先生論斷正確。

由于莫高窟北區B105窟所出銅十架為宋、西夏時期,證明西夏統治瓜沙二州及其以前,景教在敦煌仍有信仰者。“馬可·波羅在他的行紀中也透露出西夏地區有景聶斯脫里派的信徒。”[14]敦煌莫高窟北區發現宋、西夏時期的景教銅十架,證明西夏時期其境內確有景教存在,尤其是敦煌,而對于這一點過去是不清楚的。有關資料顯示,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黑水城遺址,曾發現過9—10世紀景教敘利亞-突厥語寫本{1},“證明黑城在五代、宋時期處于西夏統治下也存在景教徒”[11]196。

總之,莫高窟北區銅十架的發現,證明西夏時期基督教異端——景教在敦煌的存在。據此推測,在西夏故地今后還可能有景教遺物出土。

(二)敘利亞文《圣經》的發現及其研究

1989年9月6日,在莫高窟北區B53窟發現一件外國文字的文獻,編號B53:14。為白麻紙,略泛黃,纖維交織較勻,紙較厚,質較硬,折頁裝[2]194。經北京大學教授段晴博士研究,認為“是一件敘利亞文文書——使用的是埃斯特朗哥羅(Estrangelo)字體演化而來的景教體——可以斷定,這件文書是曾經在中亞地區和中國流行的景教教會所使用的文獻”[15]。該文獻高19.8厘米,寬30.8厘米。正背兩面均書寫有文字。正面為第一頁和第四頁,文獻背面為第二頁和第三頁。第一頁頁面高19.8厘米,頁面寬15.4厘米;文面高16厘米,文面寬10.9厘米。第二頁頁面高19.8厘米,頁面寬15.4厘米;文面高16厘米,文面寬11厘米。第三頁頁面高19.8厘米,頁面寬15.4厘米;文面高16厘米,文面寬11厘米。第四頁頁面高19.8厘米,頁面寬15.4厘米;文面高16厘米,文面寬11厘米[2]194-197(圖版2、圖版3)。據段晴教授研究,該文獻內容為基督教《圣經·詩篇》的一部分。第一頁文字15行,其中有兩字為朱書,手書楷體。每行文字的左側有紅、黑各二點。此頁第1—6行相當于《舊約》中《詩篇》15篇2—3頌以及第4頌的部分內容,但不完全相同。第二頁有文字15行,其中有一字為朱書,手書楷體。每行文字的左側有紅、黑各二點。據段教授研究,此頁第1—8行相當于《圣經》中《詩篇》21篇1—4頌。第9—15行與英譯版《詩篇》23篇1—4節內容相符,但有區別。第三頁有文字15行,其中有一字為朱書,手寫楷體。每行文字的左側有紅、黑各二點。此頁第一句接上頁,與英文版《詩篇》之23篇第4頌的末句相吻合。第2—11行相當于《詩篇》24篇1—5頌內容。第四頁有文字15行,其中有一字為朱書,手寫楷體。每行文字的左側有紅、黑各二點。此頁第1—6行為《詩篇》25篇1—5頌結束。從第7行起接《詩篇》28篇1—3、5頌以及4頌的部分內容[16]。并指出:“敦煌的敘利亞文書屬于Shurayi類的《詩篇》節選,它是敘利亞語《前后書》的一部分。”[16]

另外,在敘利亞文文獻第一頁第1行上、第15行下及各行間有手書回鶻文字16行,經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張鐵山博士研究,其內容為押頭韻的佛教文獻[17]。

與敘利亞文文獻同出土于B53窟的遺物,還有漢文文書、西夏文文書、回鶻文文書以及織物、織銀紗幡等[2]187 。從其中漢文文書上有確切紀年“至元三十年”(1293)以及紅色八思巴文印記判斷,該窟的使用下限為元代。據此分析,該窟所出土的敘利亞文文獻的時代亦應屬于元代。

敘利亞文《圣經》在敦煌的發現很有意義。作為實物證據,它的出土證明元代敦煌確有景教徒存在。從而印證了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所記“甘肅沙州(即今敦煌),戶口中大半為佛教信徒,亦有聶斯托爾基督教徒”的記載屬實[18]。

從文物、文獻研究的角度來說,敘利亞文文獻的出土,“增加了中國迄今所知的景教所用《詩篇》的內容——更令人興奮的是它為研究歷史上中亞和敦煌地區的景教發展、它的宗教儀式和神學理論提供了原始資料”[15,16]。

對于莫高窟出土的敘利亞文文獻,遠在巴黎的著名旅法學者吳其昱先生亦進行了研究,指出,此次莫高窟出土的敘利亞語《前后書》或稱課經Lectionary,“當為中國現存最古之本,亦可能為中國現在殘存最古之舊約經文(至遲為元代抄本)”[19]。

在莫高窟北區B53窟發現敘利亞文文獻之前,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文物庫房曾收藏一件原名為“摩尼文經典殘片”的文獻,編號D.0071。近期,經陳列中心工作人員盛海先生、梁旭澍先生、王海云女士多方走訪、調查,得知該文獻原為敦煌民主人士任子宜先生于20世紀30—40年代任敦煌縣民眾教育館館長、教育局局長期間獲得并收藏,后于20世紀50年代初捐獻給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敦煌文物研究所。在這里應該感謝陳列中心的三位工作人員,由于他們的不懈努力,才弄清楚了該文獻的來歷及收藏經過,揭開了長期蒙在該文獻上的神秘面紗。所謂“摩尼文經典殘片”, 原來卻是一件十分珍貴的敘利亞文《圣經》。據1942年和1944年兩次到敦煌考察的向達先生在其撰寫的“西征小記”中記載:“敦煌人藏石室寫經者,大都不愿告人,唯任子宜先生于此不甚隱諱。曾觀其所藏,凡見寫經六卷,殘片三冊——其殘片大都拾自莫高窟,為之熨帖整齊,裝成三冊,寫本刊本不一而足。漢字殘片外,回鶻、西夏以及西域古文紛然并陳。”[20]據此可知,上述所謂的“摩尼文經典”即 “西域古文”之一,也是發現于莫高窟。由于該文獻的捐獻者不識敘利亞文,誤認為是“摩尼文經典”。而收藏單位的工作人員亦不識敘利亞文,故在記載該文獻的文物檔案中仍將其稱之為“摩尼文經典”。該文獻為白麻紙,略泛黃,纖維交織較勻,紙較厚,質較硬,與前述B53窟所發現之敘利亞文《圣經—詩篇》紙質、紙色相同。似折頁裝。頁面寬18.8厘米,頁面殘高11.5厘米。正、背面均書寫文字。正面文面寬15厘米,文面殘高8.5厘米。殘存文字6行(圖版4)。背面文面殘寬15.3厘米,文面殘高8.8厘米。殘存文字6行(圖版5)。至于任子宜先生具體是何年何月何日在莫高窟“拾”到該文獻,又是如何“拾”得,“拾”自南區還是北區,已無從得知。根據我們對莫高窟北區的考古發掘及其發現推測,該文獻很可能“拾”自莫高窟北區洞窟。

1991年春,德國波恩大學宗教研究所克里木凱特(Hans-Joachin Klimkeit)教授將此前訪問敦煌研究院時得到的上述文獻——即上述所謂的“摩尼文經典”復制件轉交給德國學者克羅恩(Klein)與土巴奇(Tubach)進行探討。經兩位學者研究,認為該文獻屬于敘利亞文的基督教《圣經》,是“使徒保羅給加拉太教會所寫書信的一頁殘片——所寫的內容開頭就是圣經中的語句——它對禮拜堂圣經規則的發展與傳播來說,是為數并不很多的早期證據之一”,其“撰寫的時間最可能是在1250到1368年之間”[21]。

我國學者亦對該敘利亞文文獻進行了研究,并指出,該文獻“每面存6行帶點的福音體敘利亞文,殘片正面為圣經中的語句,內容為使徒(Apostle)保羅(Paulus)寫給加拉太(Galatians)教會的信件第3段第7行至第10行之間的部分。該殘片背面為贊美詩片斷,第1行第1句話‘用于偉大的星期六’、第2行第2句話‘在第六段里,我的兄弟們’和第3行第1句話‘十字架’這幾個詞均為朱書” [22]。

從以上所揭示在敦煌發現的兩件敘利亞文基督教《圣經》判斷,我們認為,在元代的敦煌確實有聶斯托爾派基督教教徒存在。

二 簡述藏經洞發現的景教遺物

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的數萬件文物中,有屬于景教的遺物。經學者近期深入研究,得知確切景教遺物有7件。對于這幾件極為珍貴的景教遺物,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極為豐碩的研究成果。現僅就近年對藏經洞發現的景教遺物最新研究成果簡述如下:

1.《景教三威蒙度贊》:該文獻系1900年在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于1908年為法國人伯希和所得。編號為Pelliot Chinois3847,簡稱P.3847。現藏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據中山大學林悟殊先生研究,P.3847全卷長105.3厘米,由6張紙粘接而成,存文字46行,689字。包含三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即《景教三威蒙度贊》,分別由長9.3厘米(第一紙,空白無字)、 36.5厘米(第二紙,書寫《景教三威蒙度贊》)、 20厘米(第三紙,書寫《景教三威蒙度贊》)的三張紙粘接而成,總共書寫有文字24行,327字[23] 。“這部經是贊揚三身傳道者、預言者、使徒諸圣的經文”[24],“從這篇贊可以略知本教當時所行底儀式和所用底經典”[25]。《景教三威蒙度贊》“應譯自敘利亞文,并認為其采用中國詩歌的韻律”[23]133。旅居法國的吳其昱先生將《景教三威蒙度贊》的詞句與敘利亞文的《榮歸上帝頌》一一對比,證實《景教三威蒙度贊》的確譯自敘利亞文[26]。經學者考證,P.3847全卷制作于公元10至11世紀之間[23]142。

2.《尊經》:該景教文獻與《景教三威蒙度贊》為同一長卷,同一編號,即Pelliot Chinois3847,簡稱P.3847。現藏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據林悟殊先生研究,《尊經》為P.3847全卷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別由長6厘米(第四紙,書寫《尊經》經文3行)、26.8厘米(第五紙書寫《尊經》15行及“按語”4行)、6.7厘米(第六紙,空白無字)的三張紙粘接而成,總共書寫有文字18行,277字[23]126。著名學者吳其昱先生在該長卷第六紙的末端發現了朱文篆書“大秦寺”殘印[26]411,后被學者認為“屬確”[23]138。研究者認為,《尊經》為“贊美之書,是中國景教的記事板,‘用來為生存者和已故者禱告’”[27]。“《尊經》第一項敬禮三位一體,第二項敬禮諸法王,第三項敬禮諸經。”[28]《尊經》是直接用漢語撰寫,在表達形式上模仿佛教文本[23]136。值得注意的是,《尊經》之后有一“按語”,這就是所謂P.3847全卷的第三部分。該“按語”與《尊經》的一部分書寫于長26.8厘米的第五張紙上,書寫有文字4行,計85個字。該“按語”之所以書寫于《尊經》內容之后,顯然是針對《尊經》所敬禮的諸經目而寫。《尊經》與其后“按語”的寫作時代與《景教三威蒙度贊》相同,寫作于公元10至11世紀之間。

3.景教《志玄安樂經》:寫本原為著名藏書家李盛鐸(1858—1937)收藏。從寫本卷末題記可知,該卷為李氏于民國五年(1916)從肅州(今酒泉)于君處獲得。經學者分析,認為該寫卷“確出自敦煌古本,似不必置疑”[23]147。

最早對《志玄安樂經》寫本進行全文著錄和詳細考釋的是日本學者羽田亨博士,“此經有如敦煌出土的諸多經卷一樣,寫于黃麻紙上,上下和行間施以細欄。首行與第一百五十九行,即末行,如前所述,題有志玄安樂經,首尾完結,唯始端十行下部殘缺。字體異于一神論和序聽迷詩所經,與之相比……近于三威蒙度贊者……書寫之字體殆屬晚唐時期無誤”[29]。

1935年李盛鐸將家藏的敦煌寫本精品360件之多“以八萬日金,售諸異國”,其中有《志玄安樂經》寫本[23]148。該卷現由日本收藏,計159行,2604個字。據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講,原件之收藏者,至今仍將寫本秘不示人。經學者研究,認為該寫卷的時代為公元9至10世紀。

4.《大秦景教宣元本經》:寫本原為著名藏書家李盛鐸收藏。據日本學者介紹,1938年至1940年間,日本企業家西尾新平從李盛鐸處購得其舊藏敦煌經卷432件[30]。而《大秦景教宣元本經》當是其中之一[23]176。原件現存日本,尚未公諸于世。從刊出的《大秦景教宣元本經》寫本照片看,寫本現存26行,465個字。學者認為該經“是在華的景教傳教師面向中國信徒,直接用漢文撰寫的經籍”[23]182。作者與《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作者為同一人,即景凈。撰譯時代至遲不會晚于公元781年[23]185。再從刊出的《大秦景教宣元本經》寫本照片來看,其字體與《志玄安樂經》寫本的字體完全相同分析,兩個寫本應出于同一人之手,兩者的抄寫時代相同。故同為公元9至10世紀。

此外,據傳說出自敦煌藏經洞、后又為李盛鐸收藏的所謂“景教文獻”還有:《大秦景教大圣通真歸法贊》、《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經林悟殊和榮新江兩位教授考證,認為上述兩件所謂“景教文獻”“題記中的開元年間沙州大秦寺實為子虛烏有”,認定《大秦景教大圣通真歸法贊》、《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為今人“偽造出來的”{1}。但這一已為學術界所接受的最新研究成果,卻因2006年洛陽《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幢》的發現,有學者重新提出《大秦景教大圣通真歸法贊》、《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是藏經洞發現的“真品”的看法。從前述可知,《大秦景教宣元本經》確實為藏經洞發現的真品。而題記分別為“沙州大秦寺法徒索元定傳寫教讀開元八年五月二日”和“開元五年十月二十六日法徒張駒傳寫于沙州大秦寺”的所謂“小鳥文書”中的《大秦景教大圣通真歸法贊》、《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卻是贗品。林悟殊和榮新江兩位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沒有因洛陽新發現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幢》而有所改變。

5.粟特-突厥文書札:該文獻系1900年在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于1907年為英國人斯坦因所得。編號為Or.8212:86。現藏英國圖書館印度事務部。據哈斯頓(J.Hamilton)、西姆斯·威廉姆斯研究,該文獻的時代屬于9—10世紀,即屬于歸義軍時期{2}。

6.粟特文基督教占卜書:該文獻系1900年在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于1907年為英國人斯坦因所得。編號為Or.8212:182。現藏英國圖書館印度事務部。時代待考{3}。

7.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景教畫幡:該畫幡系1900年在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于1907年為英國人斯坦因所得。現藏英國。時代為公元10世紀[1]194。

從上述簡介可知,確切的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景教遺物僅有7件,其中有6件文獻,一件畫幡。在6件景教文獻中,有漢文文獻4件,粟特-突厥文和粟特文文獻各一件。從學界對敦煌藏經洞發現的景教遺物研究得知,它們的時代大約是在公元9—11世紀之間。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敦煌有景教存在,而且很可能還建有景教大秦寺。

三 結 語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支,其遠祖為敘利亞人聶斯托爾,故又稱聶斯托爾派(Nestorians)。因聶斯托爾及其派別主張基督有神、人“二性二位”說而遭到猛烈抨擊。公元431年在小亞細亞以弗所(Ephesus)召開的“以弗所公會議”(Council of Ephesus),聶斯托爾被革除主教職務,受到開除教籍的“絕罰”,其教派亦被判為異端(heresy),遭到排斥。聶斯托爾派的信徒們為逃避迫害,逃到波斯,得到波斯國王保護,成立獨立教會——景教,進而流行于中亞一帶。此后,該教沿著絲綢之路向東傳播,于唐貞觀九年,即公元635年傳入中國。由于得到多位唐朝皇帝的支持,曾極盛一時。建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景教在唐代150年間流行經過和傳播情況,碑文中“法流十道,寺滿百城”描述,反映了景教發展的盛況。

遠離大唐國都長安的沙州(即今敦煌)情況是否也是這樣?從上述已知,敦煌藏經洞發現的景教遺物時代最早者為9世紀,最晚者為11世紀。也就是說,當長安、洛陽一帶景教呈大發展之勢時,地處邊陲的沙州既沒有景教遺物發現,也不見有關景教的文獻記載。據此分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中的“法流十道”可能沒有沙州所在的“隴西道”,而“寺滿百城”可能也不包括“沙州”。

據史料記載,公元9—11世紀的敦煌,分別由吐蕃(中唐)、張氏歸義軍(晚唐)、曹氏歸義軍(五代、宋)及西夏統治。敦煌藏經洞發現9—11世紀的景教遺物,證明當時的敦煌有景教信仰。而近年在敦煌莫高窟北區新發現的景教銅十字架和敘利亞文圣經,無疑是宋、西夏、元代的敦煌存在景教的最新證據。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認為,中唐至元代長達數百年,敦煌一直有景教存在。

參考文獻:

[1]朱謙之.中國景教[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171.

[2]彭金章,王建軍.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第二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41-45.

[3]姜伯勤.敦煌莫高窟北區新發現中的景教藝術[J].藝術史研究:第六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338.

[4]陳垣.元也里可溫考[G].//陳垣學術論文集:第一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54.

[5]王志遠.基督教百問[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162.

[6]貢布里希.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M]//范景中,譯.設計學叢書.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272.

[7]William Berry.Encyclopaedia Heraldica,or Complete Dictionay of Heraldry[M].London:Sheruood,Gilbert and piper,1828-1840.

[8]康志杰.基督教禮儀節日[M].北京:宗教出版社,2000:58.

[9]芮傳明,余太山.中西紋飾比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97.

[10]葛承雍.西安、洛陽唐兩京出土景教石刻比較研究[J].文史哲,2009(2).

[11]陳懷遠.高昌回鶻景教研究[J].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65.

[12]穆爾著.一五五0年前的中國基督教[J]. 郝鎮華,譯.北京:中華書局,1984:106.

[13]王靜.中國境內聶斯脫利教遺物分布狀況綜述[J].人文雜志,2003(3).

[14]史金波.西夏文化[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108.

[15]段晴.敦煌新出土敘利亞文文書釋讀報告[G]//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第1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382.

[16]段晴.敦煌新出土敘利亞文文書釋讀報告(續篇)[J].敦煌研究,2000(4).

[17]張鐵山.敘利亞文文中回鶻文部分的轉寫和翻譯[G]//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第1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391.

[18]馬可·波羅游記:卷1[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

[19]吳其昱.敦煌北窟敘利亞文課經(Lectionary)詩篇殘頁考釋[G]//新世紀敦煌學論集.成都:巴蜀出版社,2003:191.

[20]向達.西征小記[G]//榆林窟研究論文集:上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38.

[21]克羅恩,土巴奇.敦煌出土敘利亞文基督教文獻殘卷[G]//趙崇民,楊富學,譯.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研究院藏敦煌文獻研究篇.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0:493.

[22]牛汝極.莫高窟北區發現的敘利亞文景教——回鶻文佛教雙語寫本再研究[J].敦煌研究,2002(2).

[23]林悟殊.唐代景教再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2.

[24]伯希和.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一編)[M]. 馮承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51.

[25]許地山.景教三威蒙度贊釋略[J].生命. 1921,2(1).

[26]吳其昱.三威蒙度贊研究[H]//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7本第3分.1986:411-438.

[27]鄭連明.中國景教的研究[M].臺北:臺灣基督教長老會,1965:22.

[28]松本榮一.有關景教《尊經》的形式[J].東方學報, 1963.

[29]羽田亨.羽田博士史學論文集(下卷)[G].京都洞朋舍,1958:272-27.

[30]落合俊典.羽田亨稿《敦煌秘笈目錄》簡介[C]//郝春文,編.敦煌文獻論集: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1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丝袜亚洲综合|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天天躁狠狠躁| 成人中文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国产第八页|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欧美精品高清|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性视频久久|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国产欧美性爱网|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色哟哟国产精品|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亚洲天堂| 国产jizz|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成人国产免费| 91视频首页|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色AV色 综合网站| 婷婷六月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欧美在线导航|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99免费视频观看| 成人在线亚洲|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国产一线在线|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亚洲bt欧美bt精品| 亚洲综合专区| jizz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国产日本视频91|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日韩视频免费| 久草网视频在线|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青草精品视频|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国产黑丝一区|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 天天综合网在线| 国产自在线播放|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国产精品19p| 亚洲欧美极品|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