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吐蕃占領前的敦煌歷法行用問題

2013-01-01 00:00:00鄧文寬
敦煌研究 2013年3期

內容簡介:公維章博士著文認為,吐蕃占領敦煌前,敦煌地區就已自編歷日產行用之。本文依據大量敦煌文獻題記和石刻資料加以討論,認為吐蕃占領前敦煌行用的仍是唐王朝的官頒歷日。就研究方法來說,應該依據出土資料不斷修訂和完善后人所編的歷表,而不可將后人的歷表當作檢驗出土文獻紀年資料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文末附有臺灣清華大學教授、中研院院士黃一農先生所編的唐《麟德歷》表,可供參考。

關鍵詞:吐蕃;敦煌;歷日

中圖分類號:G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3)03-0144-09

Application of Dunhuang Calendar Prior to Tibetan Occupation

DENG Wenkuan

(School of History,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Abstract: According to Dr. Gong Weizhang, a locally developed calendar had been put into use in the Dunhuang region prior to the Tibetan Occupation. On the basis of a lot of signatures on Dunhuang documents as well as inscription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alendar used at Dunhuang prior to the Tibetan Occupation was still the one issued by the Tang court. As far a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is concerned, we should gradually revise and improve the calendars made in later times according to unearthed materials rather than using these calendars as the only standard to justify the unearthed dated materials. A table of the Linde Calendar of the Tang dynasty edited by Huang Yinong, professor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Tanwan and academician of Academia Sinica, is at the end of the book for reference.

Keywords: Tibet; Dunhuang; Calendar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我自1983年起,即將主要精力用在了敦煌歷日的整理和研究上,迄今已過去30年之久。坦率地講,由于敦煌本地自編歷日多在吐蕃占領和歸義軍時期,我的研究重點也就放在了這一時段。至于吐蕃占領(786)之前,敦煌使用的是何種歷法,我一直未加深究。但依常理來說,敦煌自唐初以來的百余年間,一直是在唐王朝的有效管控之下,奉唐正朔,實行唐王朝的歷法應該沒有問題。不久前,公維章博士對這一看法提出了質疑,認為:“敦煌至遲自公元8世紀初盛唐時期開始,就已使用自編歷書,一直持續到宋初,前后達三個世紀之久。”{1}實在說,這是一個很大的結論,應予重視。以下我將對吐蕃占領前的敦煌歷法行用問題進行梳理,一方面回應公博士的質疑;另一方面,也借機補上我自己對吐蕃占領前敦煌歷法行用狀況知之甚少這一欠缺,并就教于天下有識之士暨同好者。

一 唐前期吐魯番地區行用的是

唐王朝歷法

一個地區究竟使用的是何種歷法,最直接的證據應該是當時當地使用的實用歷本。可惜的是,現在從敦煌所見的實用歷本,除《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十二年(451)歷日》外,其余都是唐朝中后期至宋初的,而吐蕃占領前的實用歷本一件也未見著。不過,在地處敦煌西面的吐魯番地區卻出土了好幾種唐代的實用歷本。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吐魯番在敦煌以西,那時唐代軍隊和行政官員要到達吐魯番,基本都要經過河西走廊包括敦煌。所以,考察吐魯番的歷法行用情況,對于了解敦煌歷法行用情況具有參考意義。如果吐魯番地處敦煌之東,我們這樣的考察便毫無意義。

迄今為止,在吐魯番地區共出土了4件唐代實用歷本,它們是:

1.1973年,從阿斯塔那210號墓出土了《唐顯慶三年戊午歲(658)具注歷日》{2};

2.1973年,從阿斯塔那507號墓出土了《唐儀鳳四年己卯歲(679)具注歷日》{3};

3.1996年,從臺藏塔出土了《唐永淳二年(683)、永淳三年(684)具注歷日》[1];

4.1965年,從阿斯塔那341號墓出土了《唐開元八年庚申歲(720)具注歷日》{4}。

以上4件具注歷日均是殘片。經過學者們的研究,證明它們都是唐代官頒具注歷日。從歷法史的角度去看,這些歷日共涉及兩部歷法:一是唐初傅仁鈞的《戊寅歷》,主要指顯慶三年那份;而從高宗麟德三年(666),唐朝改用李淳風的《麟德歷》,直至開元十六年(728)。可見,上列后三份具注歷日均是《麟德歷》的實用歷本。

概而言之,出土歷日實物證明,唐前期,吐魯番地區奉唐正朔,使用的是唐朝官頒歷日。

那么,敦煌地區又如何呢?

二 吐蕃占領前敦煌歷法行用實況

公博士立論的依據,主要是《唐隴西李府君修功德碑》(簡稱《大歷碑》)尾題和另外兩條敦煌文獻題記(具體詳后)。我認為,要想對吐蕃占領前敦煌歷法行用實況做出判斷,僅僅依靠這三條資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在更大的范圍內加以收集,然后進行比較鑒別,做深入分析,方可下斷語。

我所使用的資料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敦煌文獻,二是敦煌碑刻。敦煌文獻中題記資料雖然為數甚多,但對本課題的研究來說,真正有用的卻不多。因為多數題記有年號、年數以及紀年干支,但紀月、紀日卻用的是序數,如“五月十七日”,既不知月朔干支,又不知當日的紀日干支,與中原歷的歷表無法進行比較。所以,就我們研究的問題來說,只有同時具有年干支、月朔干支和紀日干支的資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根據這一認識,我在敦煌文獻和碑刻中共揀得16條有用資料,以下將依年次逐一抄錄,并以按語的方式進行必要說明。由于這些資料多來自敦煌文獻題記,而一些寫經題記全文很長,與本課題關系不大,所以我只摘抄那些真正有用的部分,其余從略{5}。

1. 公元693年。S.2278《佛說寶雨經》卷第九尾題:“大周長壽二年歲次癸巳九月丁亥朔三日己丑,佛授記寺譯(后略)。”

按:將陳垣先生《二十史朔閏表》 [2](以下簡稱陳表),張培瑜先生《三千五百年歷日天象》[3](簡稱張表),方詩銘、方小芬二位《中國史歷日和中西歷日對照表》 [4](簡稱方表),與該年紀年干支、九月朔日及三日干支進行對照,結果是與三表全合。又,這是武周時代的寫經題記,內用武周新字。

2. 公元695年。S.2278《佛說寶雨經》卷第九尾題:“(前略)證圣元年歲次癸未四月戊寅朔八日乙酉,知功德僧道利檢校寫,同知法琳勘校。”

按:本年年干支、月朔干支,在陳表、張表、方表上完全相同。但證圣元年干支為“乙未”,寫本誤作了“癸未”。內亦用武周新字。

3. 公元695年。北圖新0029號《妙法蓮華經》卷第五題記:“大周證圣元年歲次乙未四月戊寅朔二十一日戊戌,弟子薛崇徽奉為尊長敬造。”

按:同為證圣元年,此件年干支為乙未,亦證上條“癸未”之誤。此外,年干支、四月朔日干支及二十一日干支與陳、張、方三表全合。此件亦用武周新字。

4. 公元698年。原立于敦煌莫高窟第332窟的《圣歷碑》記有:“維大周圣歷元年歲次戊戌伍月庚申朔拾肆日癸酉敬造。”

按:此件出自敦煌本地。該年紀年干支、五月朔日干支、十四日干支,與陳表、張表、方表全合。三表全年各月朔日干支也相同。

5. 公元703年。S.3712《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八尾題:“大周長安三年歲次癸卯十月己未朔四日壬戌,三藏法師義凈奉制長安西明寺新譯并綴正文字(后略)。”

按:與此條年月日干支完全相同的題記共揀出16條,為節省篇幅,僅錄此一條,余從略{1}。又,其年干支、十月朔日及四日干支,與陳表、張表、方表全同。此件亦用武周新字。

6. 公元707年。滬812404/26號《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尾題:“大唐景龍元年歲次丁未十二月乙丑朔十五日乙卯,同谷縣令薛崇徽為亡男英秀敬寫。”

按:此年年干支、月朔干支,在陳表、張表、方表全同。十五日當為己卯,寫本誤作乙卯。不過,敦煌文獻中天干乙、己互誤者實例很多,茲不詳舉。

7. 公元708年。S.2136《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尾題:“維大唐景龍二年歲次戊申五月壬辰朔廿六日丁巳,弟子朝議郎成州同谷縣令上柱國薛崇徽敬寫(后略)。”

按:與此條尾題內容全同的又見于北圖新1149號,今不錄。此年陳表、張表、方表月朔全同。題記干支與三表均合。

8. 公元709年。甘博017號《道教盟約》卷首:“大唐景龍三年歲次己酉正月己未朔四日壬戌沙州敦煌縣平康鄉修武里神泉觀道士清信弟子索澄空(后略)。”

按:此年陳表、張表、方表朔日干支全同,題記干支與三表亦相合。

9. 公元709年。P.2437a《老子德經下》尾題:“大唐景龍三年歲次己酉五月丁巳朔十八日甲戌,沙州敦煌縣洪潤鄉長沙里女官清信弟子唐真戒(下略)。”

按:與此件題記年月日全同者,又見于P.2347b《十戒經》首題,今不錄。此年陳表、張表、方表五月朔日均為丙辰,而寫卷作丁巳,朔晚一日。如依五月丙辰朔,則十八日當作癸酉;寫本十八日作甲戌,比歷表亦晚一日。但寫卷五月朔與十八日干支卻是一致的。另外,此件是公文立論的主要依據之一,我們將在下節詳加討論。

10.公元711年。P.3417《王景仙受十戒牒》卷首云:“大唐景云二年太歲辛亥八月生三月景(丙)午朔廿四日己巳,雍州櫟陽縣龍泉鄉涼臺里男生清信弟子王景仙(后略)。”

按:此年月朔干支在陳表、張表、方表全同。該年僅三月朔日為丙午,知“八月生”三字為衍文。三月丙午朔,二十四日恰為己巳。

11.公元714年。P.2350b《十戒經》尾題:“太歲甲寅正月庚申朔廿二日辛巳,沙州敦煌縣龍勒鄉常安里男官清信弟子李無上(后略)。”

按:與此件年月日干支完全相同者,還有敦煌縣洪池鄉神農里女官陰志清寫的《十戒經》尾題(見羅振玉《貞松堂西陲秘籍叢殘》第四冊),今不錄。唐前期的甲寅年,除開元二年外,另有永徽五年(654)和大歷九年(774)。但永徽五年正月朔日為戊申,大歷九年正月朔日為庚子,均不相合;而開元二年正月朔日為庚申,是唯一相合者。該年各月朔日干支在陳表、張表、方表完全一致。

12.公元732年。BD15003號張思寂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尾題:“開元廿年歲次壬申正月乙巳朔廿六日庚午功畢。”

按:該年各月月朔在陳表、張表、方表全同。題記正月朔日和廿六日干支無誤。

13.公元735年。P.2457《閱紫錄儀三年一說》尾題:“開元廿三年太歲乙亥九月丙辰朔十七日丁巳于河南府大弘道觀敕隨 駕修祈禳保護功德院,奉為開元神武皇帝寫一切經(后略)。”

按:該年陳表、張表、方表朔日干支全同。年干支乙亥無誤。但三表九月朔日為癸丑而非丙辰;十七日丁巳亦誤,癸丑朔,則十七日當為己巳。

14.公元751年。S.6453《老子道德經》上下卷題記:“大唐天寶十載歲次辛卯正月乙酉朔廿六日庚戌,敦煌郡敦煌縣王(玉)關鄉(以下原缺)。”

按:與此件題記年月日干支完全相同者,又見于P.2255《老子道經上德經下》首題(抄寫人為神沙鄉陽沙里神泉觀索棲岳)、S.6454《十戒經》尾題(抄寫人為玉關鄉豐義里開元觀張玄)。該年干支、月朔干支在陳表、張表、方表亦相同。正月朔日乙酉,則二十六日為庚戌,亦無誤。

15.公元756年。P.2832《祭文》首題:“維至德元載歲次景(丙)申十一月辛亥朔廿一日辛未,聟友交謹以清酌珍羞之奠,敬祭于□□隴西索氏之靈(后略)。”

按:陳表、張表、方表該年月朔干支全同。朔日辛亥,則二十一日為辛未,亦無誤。

16.公元757年。P.2735《老子道德經河上公注》尾題:“至德二載歲次丁酉五月戊申朔十四日辛酉,敦煌郡敦煌縣敦煌鄉憂洽里清信弟子吳紫陽(后略)。”

按:陳表、張表、方表該年月朔干支全同。五月朔日戊申,則十四日為辛酉,亦無誤。與此條題記年月日干支全同者,又見于P.3770《十戒經》尾題,今不錄。

對于公文作為主要依據的敦煌碑刻《唐隴西李府君修功德碑》(簡稱《大歷碑》)的尾題,我決定不予采用。原尾題是:“大歷十一年龍集景(丙)辰八月有十五日辛未建。”除原碑現存外,此件又見于寫本P.3608、P.4640和S.6203。其中S.6203為:“大唐[大歷]十一年龍集景辰八月日建。”“大歷”二字原殘,也不見十五日及其干支。但整體上看,此件只有年干支和十五日的干支,而無八月朔日干支。經對比,證明該年各月朔日干支在陳表、張表、方表上全同。公文據十五日干支辛未,推得八月朔日為丁巳,而陳表上八月朔日卻為丙辰,比丁巳早了一日。不過,是否存在另一種可能,即八月朔日原本就是丙辰,十五日干支本也是庚午,卻被誤書為辛未呢?由于這里出現問題的真實原因尚未明了,所以既不能作為公文立論的堅實依據,也不能作為我們討論吐蕃占領前敦煌歷法行用的依據。

我覺得,上述這些資料恐怕還不是同類資料的全部。自20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又有不少敦煌文獻得以陸續公布,限于條件,我僅就手頭的資料進行了裒輯,不免會有遺漏。但就本文要研究的問題來說,這些資料已經大致夠用。另外,我們選擇資料的條件比較苛刻,所以,即使有遺漏,估計數量也很小。這16條資料中,除了第12條來源地不明外,第1、2、3、5、6、7、10各條均來自唐都長安及其附近,第13條則來自河南府,真正出自敦煌的,僅僅只有第4、8、9、11、14、15、16共7條。紀年、紀月、紀日干支也有好幾處錯誤,如第2條年干支乙未誤作了癸未,第6條十五日之己卯誤作了乙卯,第13條九月朔日干支和十七日干支均誤。這些錯誤多是因抄寫人不慎造成的。當然,此類錯誤古今均有。今人多用阿拉伯數字記寫年月日,不也經常出錯嗎?更何況古人用干支記錄,文化也遠不如今日普及,出現錯誤也就在所難免了。

當我們對這些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時,便會看到:

首先,唐朝的行政建制變化在敦煌得到了有效執行。第8、9、11三條云“沙州敦煌縣”,反映的是州縣制;第14、16條云“敦煌郡敦煌縣”,反映的是郡縣制。《舊唐書·玄宗紀》:天寶元年(742)二月丙申,“天下諸州改為郡,刺史改為太守” [5]。《舊唐書·地理一》同州條:“天寶元年,改同州為馮翊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同州。”[5]1400可知,乾元元年又改回到州縣制。唐代實行郡縣制僅17年,但毫無疑義,它在敦煌地區被有效執行過。

其次,唐代改“年”為“載”也被有效執行。第14條有“天寶十載(751)”,第15條有“至德元載(756)”,第16條有“至德二載(757)”云云。《舊唐書·玄宗下》:“[天寶]三載(744)正月丙辰朔,改年為載。”[5]217《舊唐書·肅宗紀》;“改至德三載(759)為乾元元年。”[5]251可知,唐朝以“載”代年,行用凡16年,在敦煌地區也是嚴格執行了的。

再次,第1、3、5條紀年全稱“大周”,其余多稱“大唐”。我們知道,武則天曾改唐為周,實行周歷(以建子月為年首)。而稱“大周”和實行周歷幾乎是同時存在的。歷史上稱 “大唐”與奉唐正朔,即執行唐代官頒歷日,不也是完全順理成章的嗎?也許有人會說,為何稱“大蕃”(如位字79號唐悟真抄寫的氏族資料尾題)的同時,又存在漢人自編歷日呢?這是因為,吐蕃人的語言和文字在它統治下的敦煌漢人地區無法全面推行,才允許漢人自編歷日的。但在被統治的漢人看來,他們依然是統治民族吐蕃治下的臣民,故稱“大蕃”。就這一稱謂而言,“大周”、“大蕃”與“大唐”之稱,均表示臣服之意。更何況,唐代改州為郡、改年為載(稱“年”或“載”本身就是歷法內容)以及恢復原來的建制,在敦煌地區都曾有效貫徹執行;就是公文用力研究過的避諱問題,在敦煌地區也是嚴格執行了的;唐代的歷法在這里反而可以不被實行嗎?

至于第9條資料,其月朔及紀日干支均與陳垣先生《二十史朔閏表》有一日之差,也是公文立論的主要依據,我們將在下節詳加討論并給予回答。

三 黃一農對《麟德歷》“朔差一日”的解釋

唐朝初建國之初,行用的是傅仁均的《戊寅元歷》,因為武德元年(618)干支為戊寅,故名。但行用既久,其法與實際天象差距愈大,故唐高宗麟德三年(666){1}改行著名天文學家李淳風的《麟德歷》,直至開元十六年(728)。上節我們臚列的材料中,從第1條(693)起至第11條(714),均在《麟德歷》的實行年代范圍之內,當然,也包括公文作為主要依據的第9條(709)。

臺灣清華大學天文學史專家黃一農教授,對李淳風的《麟德歷》做過極為深入的研究,于1992年發表了《中國史歷表朔閏訂正舉隅——以唐〈麟德歷〉行用時期為例》{2}一文,對于本課題研究極富參考價值。以下我們將較多地引用黃一農先生的見解,以便回應公文的質疑。

我們先關注一個因閏月記載差一月而誘發的歷表問題。唐高宗儀鳳三年(678)是有閏之年,但閏在何月,《舊唐書·高宗紀》有儀鳳三年“閏十月戊寅,熒惑犯鉤鈐”[5]104的記事;但《新唐書·高宗紀》儀鳳三年有“閏十一月丙申,雨木冰”[6]的記事。檢查本文前引的三種歷表,張、方二表均閏十一月,而陳表在該年閏十一月的同時,又注明“舊紀閏十”,即《舊唐書·高宗紀》閏十月,遂使該年閏月成為疑案。敦煌文獻P.2005《沙州都督府圖經》有“儀鳳三年閏十月奉敕”云云;《唐上柱國王君(王強)墓志銘》正文先出現“儀鳳三年閏十月五日”,后出現“以其年歲次戊寅閏[十月]甲申朔十九日”,最末又云“儀鳳三年閏十月十九日葬”一句[7]。可知,就實行歷法而論,唐儀鳳三年閏十月而非十一月,但在今人編制的歷表上卻都是閏十一月。更為有趣的是,黃一農教授說道:“由于各通行歷表中均將儀鳳三年的閏月錯置,為了解鄰近各月的朔日干支是否有誤,筆者(黃一農本人,下同)在表二中整理出儀鳳二年至四年(六月改元調露)間實際行用的朔閏資料,我們可以發現在此短短三年間,竟然有七個月與各歷表不合,其中除儀鳳二年二月外,其余六例均集中在儀鳳三年。”后人編制的歷表與歷史實際間有如許多的差異,不能不給研究者以警醒!

其次,黃一農教授又充分利用近代公布的碑刻資料,與據《麟德歷》所推得的結果進行比較,得到如下認識:

在將這些實際行用的紀日資料與筆者以麟德歷術所推的結果相比較后,發現在麟德三年至景龍元年的四十二年間(666—707),文獻中共記有三○三個月的朔日干支,若剔除前論儀鳳三年以及下節即將討論的圣歷元年兩特殊情形后,只余七個月與推步有差。然而從景龍二年至開元十六年的二十一年間,在文獻中記有月朔干支的一五一個月中,卻有三十八個月與麟德術法所推不合,甚至連景龍二年、開元四年、開元十年以及開元十二年各年的置閏月份,亦均較文獻所記提前一月。顯然,原先行用的《麟德歷》在景龍二年以后已有所變革。

“變革”了什么呢?黃一農先生認為是實行了“虛進一日”的“進朔法”,從而造成朔差一日。他說:

由于在景龍二年后,筆者所推朔日干支與實際行用有差的月份,多發生在推步的合朔時刻位于下午六時至午夜的狀況下,故此應與進朔法的使用攸關。進朔法未見新、舊《唐書》中敘及,但《元史》中有云:“訖麟德元年(筆者按,應為三年),始用李淳風的《甲子元歷》{1},定朔之法遂行。淳風又以晦月頻見{2},故立進朔之法,謂朔日小余在日法四分之三以上者,虛進一日。”{3}亦即當所推的合朔時刻在一日的四分之三(相當于下午六時)之后,即以次日為朔日,如此將可避免晦日仍見月亮的情形。唯《元史》中并未曾明確地指出進朔法的行用日期。

黃一農教授從《元史》中發掘出關于《麟德歷》曾經行用“進朔法”的史料十分重要,對于認識《麟德歷》的編制、改進,以及歷術與實行歷日的差別都是關鍵。黃教授在掌握了“進朔法”的奧秘后,繼續進行深入分析。他說:

經仔細研究文獻中的記日資料后,發現在景龍二年至開元四年間(其中景云二年的情形較為不同,稍后將另外論及,故此處暫未計入),共有二十六個月符合進朔的條件,其中有十四個月可在文獻中查得其朔日干支,而這些實際的紀日幾乎全都與“虛進一日”的結果相符,僅開元二年六月例外……經筆者以電腦回推麟德歷術行用迄今的朔閏,并考校文獻中尚存的大量紀日敘述后,發現《麟德歷》……推步的方法亦屢有改動,如在景龍二年至開元四年間以及開元九年至十六年間,即曾加用進朔法。且因附會或避忌等因素,部分朔閏亦曾被強改,如高宗曾改嗣圣元年正月癸未朔為甲申朔,武則天為使冬至恰發生于正月甲子朔,即硬改圣歷元年前后的朔閏,又,開元十三年亦因避正旦日食,而將原本所推的閏正月挪前一月。

我們要提醒讀者注意的是,黃一農先生發現在景龍二年(708)至開元四年(716),《麟德歷》“曾加用進朔法”。上節所列第9條資料年代為“景龍三年(709)”,恰在這一時段范圍之內。將這條資料的“五月丁巳朔”與本文后面所附的“黃一農歷表”進行比較,完全吻合!說明這條資料不僅沒有問題,而且也是《麟德歷》在這一時段使用過“進朔法”的有利證明;它在敦煌地區被運用,也是敦煌使用唐代官頒歷日的重要證據。直言之,公維章博士的“問題”,在他的文章發表之前20年,黃一農教授就已經解答過了。

為了全面認識《麟德歷》的實行情況,黃一農教授依據《麟德歷》歷術、文獻資料,尤其是“進朔法”,對該歷行用年間(666—728)的歷表進行了修訂。他說:“在這六十三年間,共有五十一個月的朔日干支與現行各歷表不合,其中儀鳳三年甚至連置閏亦相差一月,不合的比例約占6.5%,亦即平均每約十五個月中即有一個月的朔閏有差。”由于大陸學者很難見到黃一農先生的研究成果,我特將他的歷表附在本文之末,供大家研究問題時參考。為表示尊重,我稱之為“黃一農歷表”。

四 檢查歷史年月日記載是否

正確的標準問題

當我認真拜讀過公文之后,認識到他檢查記載年月日的歷史資料是否正確時,共使用了兩個標準:一是施萍婷先生對敦煌歷日特征的概括,二是陳垣先生的《二十史朔閏表》。然而,在對這兩條標準的認識和應用上,卻都發生了偏差。

20世紀80年代初期,施萍婷先生曾經花了很大力氣研究敦煌歷日,卓有成效,筆者曾受益良多。施先生曾將敦煌歷日的特征概括為:

中原歷和敦煌歷的朔日干支沒有一年是完全吻合的;第二,凡置閏之年,不吻合的比例就大,反之就小;第三,朔日可以不同,但干支紀日始終不錯……第四,干支紀月在敦煌歷中始終不錯(傳抄過程中抄寫者的錯誤應當別論)。{1}

施先生的這些概括性意見,是從敦煌當地自編歷日中總結出來的,也是完全符合實際的。但是,這個認識卻不能用來研究吐蕃占領前的敦煌歷法行用問題。事實證明,雖然敦煌也在實行著唐王朝的官頒歷日,但也還是有這樣那樣的錯誤發生。即使如景龍三年那樣,在今人編制的歷表上五月朔差一日(在“黃一農歷表”上根本不差),也是別有原因,而不能簡單地作為敦煌地區自編歷日的證據。再者,敦煌歷同中原歷朔差一到二日、閏差一月時有發生,原因何在?迄今也未研究清楚。在這種情況下,便以它作為檢查標準,就不免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了。

其次,再說說陳垣先生的《二十史朔閏表》以及本文前面反復提及的張表、方表等。《二十史朔閏表》完成于1925年,它是陳垣先生的重要學術成果之一,廣受矚目。胡適之先生曾贊揚說:“此書在史學上的用處,凡做過精密的考證的人皆能明了,無須我們一一指出。”“我們應該感謝陳先生這一番苦功夫,做出這種精密的工具來供治史者之用{2}。但是,陳先生此表可否作為檢查歷史資料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呢?恐怕未必。黃一農教授在上引他的《中國史歷表朔閏訂正舉隅》一文中又說:

至于以西歷紀元后為主的歷表,近人所著相當多,其形式雖互見異同,但內容多大同小異,今學界幾將這些歷表奉為圭臬,少見討論其中內容正誤者。然而文獻中卻屢見有紀日敘述與這些通行歷表不符的情形。筆者曾在臺北中央圖書館善本室發現一本未記年號的明代殘歷,編目為第6294號,此歷存四至十二月,經研析其內容后,知其應為英宗天順六年(1462)歷日,但該歷記十一月辛卯朔,而各歷表中卻同誤為壬辰朔。

檢索我手邊的陳表、張表、方表,明英宗天順六年十一月均作壬辰朔。那么,我們是應當遵從實用歷本作辛卯朔呢,還是應從各家歷表作壬辰朔?當然是前者而非后者。因為只有實用歷本才能反映歷史的本真面貌,各家歷表乃據歷術所推得,恐難免同歷史的真實面貌間產生出入。

具體到陳表所排的《麟德歷》朔閏,黃一農更進一步地指出:

陳垣似乎以劉羲叟的《長歷》為其排定唐代朔閏的主要依據,然而經詳細比對后,筆者卻發現在《麟德歷》行用的六十多年間(666—728),《二十史朔閏表》中竟然有二十七個月的朔日干支與劉羲叟的《長歷》有差,反而其間僅開元四年閏十二月的朔日與汪曰楨的《歷代長術輯要》不合,且此一不合,很可能是陳氏不小心誤讀了汪曰楨的記述所致。

除了指出陳表存在的問題之外,針對一些學者唯歷表是從的盲目性,黃一農教授批評說:“碑刻等文獻中所留存的紀日敘述,因是時人據當時歷日所記,故應最能反映實際的情形,但此等豐富的一手資料卻未曾受到應有的重視。今之學界多過于依賴通行的各歷表,以致常見有反以各歷表作為校勘古文獻中紀日敘述之絕對標準者。”這對某些唯歷表是從者,不能不是一個深刻的警示。

這里,我想透露已故周紹良先生的一個學術“秘密”,借以認識內行人的工作態度。1982年,我到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工作,恰逢周老領著我同事中幾位年輕人在整理唐代墓志。次年我即著手整理研究敦煌寫本歷日。周老知道我要研讀歷日,于是將他自己編的有唐289年的歷表借我閱覽。與公開出版的歷表不同,這是一本全手抄書;每月除了有朔日干支,而且也將各日干支全部排出,手工裝訂成一冊,足見周老用功之勤苦。幾個月后我便將此抄本書歸還給了他老人家。20年后,大約在2003年前后,也就是周老辭世的前幾年,我同他談起這本歷表,并建議出版。周老對我說:“我的歷表與陳垣先生《二十史朔閏表》不完全相同。可是,當年我所依據的碑刻資料沒有記下來。現在年月已久,我也記不起來了,所以不能出版。”由此可知,周紹良先生也是依據出土敘日記述來修訂歷表的,而不是相反。

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8]信哉,斯言!

附:黃一農歷表(666—728)

(說明:為了適應大陸學者的習慣,將原表的體例稍作了修改,但一律遵從原義:1.朔日干支為斜體字者,是作者據麟德歷術(已考慮進朔法的使用)所推與文獻中的月朔干支不合者;2.武周時期行用周歷者,將其正月、臘月分別用“正”“臘”標于該月月朔之前;3.閏月月朔干支前的數字表示該年閏幾月)。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閏 月

乾封元年 戊辰 戊戌 丁卯 丁酉 丙寅 丙申 乙丑 甲午 甲子 癸巳 癸亥 壬辰

二年 壬戌 壬辰 辛酉 辛卯 辛酉 庚寅 庚申 己丑 戊午 戊子 丁巳 丁亥 十二丙辰

三年 乙酉 乙卯 乙酉 乙卯 甲申 甲寅 癸未 癸丑 壬午 壬子 辛巳 辛亥

總章二年 庚辰 庚戌 己卯 己酉 戊寅 戊申 戊寅 丁未 丁丑 丙午 丙子 丙午

三年 乙亥 甲辰 甲戌 癸卯 壬申 壬寅 壬申 辛丑 辛未 庚午 庚子 庚午 九辛丑

咸亨二年 己亥 戊辰 戊戌 丁卯 丙申 丙寅 乙未 乙丑 乙未 甲子 甲午 甲子

三年 甲午 癸亥 壬辰 壬戌 辛卯 庚申 庚寅 己未 己丑 戊午 戊子 戊午

四年 戊子 丁巳 丁亥 丙辰 丙戌 甲申 甲寅 癸未 癸丑 壬午 壬子 壬午 五乙卯

五年 壬子 辛巳 辛亥 庚辰 庚戌 己卯 戊申 戊寅 丁未 丁丑 丙午 丙子

上元二年 丙午 乙亥 乙巳 乙亥 甲辰 甲戌 癸卯 壬申 壬寅 辛未 辛丑 庚午

三年 庚子 己巳 己亥 戊戌 戊辰 丁酉 丁卯 丙申 丙寅 乙未 乙丑 甲午 三己巳

儀鳳二年 甲子 甲午 癸亥 壬辰 壬戌 壬辰 辛酉 辛卯 庚申 庚寅 己未 己丑

三年 己未 己丑 戊午 丁亥 丙辰 丙戌 乙卯 乙酉 甲寅 癸未 癸未 癸丑 十癸丑

四年 壬午 壬子 辛巳 庚戌 庚辰 己酉 己卯 己酉 戊寅 戊申 戊寅 丁未

調露二年 丁丑 丙午 丙子 乙巳 甲戌 甲辰 癸酉 癸卯 壬申 壬寅 壬申 壬寅

永隆二年 壬申 辛丑 庚午 庚子 己巳 戊戌 戊辰 丁卯 丙申 丙寅 丙申 丙寅 七丁酉

開耀二年 乙未 乙丑 甲午 甲子 癸巳 壬戌 壬辰 辛酉 辛卯 庚申 庚寅 庚申

永淳二年 己丑 己未 己丑 戊午 戊子 丁巳 丙戌 丙辰 乙酉 乙卯 甲申 甲寅

嗣圣元年 甲申 癸丑 癸未 壬子 壬午 辛巳 庚戌 庚辰 己酉 己卯 戊申 戊寅 五壬子

垂拱元年 丁未 丁丑 丙午 丙子 丙午 乙亥 乙巳 甲戌 甲辰 癸酉 癸卯 壬申

二年 壬寅 辛未 辛丑 庚午 庚子 己巳 己亥 己巳 戊戌 戊辰 戊戌 丁卯

三年 丙申 乙未 乙丑 甲午 甲子 癸巳 癸亥 壬辰 壬戌 壬辰 辛酉 辛卯 正丙寅

四年 庚申 庚寅 己未 戊子 戊午 丁亥 丁巳 丙戌 丙辰 丙戌 丙辰 乙酉

永昌元年 乙卯 甲申 甲寅 癸未 壬子 壬午 辛亥 辛巳 庚戌 庚戌 正庚辰 臘己酉 九庚辰

載初元年 己卯 戊申 戊寅 丁未 丙子 丙午 乙亥 甲辰 甲戌 甲辰 正癸酉 臘癸卯

天授二年 癸酉 癸卯 壬申 壬寅 辛未 庚子 庚午 己亥 戊辰 戊戌 正戊辰 臘丁酉

三年 丁卯 丁酉 丁卯 丙申 丙寅 甲子 甲午 癸亥 壬辰 壬戌 正壬辰 臘辛酉 五乙未

長壽二年 辛卯 辛酉 庚寅 庚申 己丑 己未 戊子 戊午 丁亥 丁巳 正丙戌 臘丙辰

三年 乙酉 乙卯 甲申 甲寅 甲申 癸丑 癸未 壬子 壬午 辛亥 正辛巳 臘庚戌

證圣元年 庚辰 己酉 戊申 戊寅 丁未 丁丑 丁未 丙子 丙午 乙亥 正乙巳 臘甲戌 二己卯

萬歲

登封元年 甲辰 癸酉 壬寅 壬申 辛丑 辛未 辛丑 庚午 庚子 庚午 正己亥 臘己巳

萬歲

通天二年 戊戌 戊辰 丁酉 丙寅 丙申 乙丑 乙未 甲子 甲午 甲子 正甲子 臘癸巳 十甲午

圣歷元年 壬戌 壬辰 辛酉 庚寅 庚申 己丑 己未 戊子 戊午 丁亥 正丁巳 臘丁亥

二年 丁巳 丙戌 丙辰 乙酉 甲寅 甲申 癸丑 壬午 壬子 壬午 正辛亥 臘辛巳

三年 辛亥 辛巳 庚戌 庚辰 己酉 戊寅 戊申 丙午 丙子 乙巳 乙亥 乙巳 七丁丑

久視二年 乙亥 甲辰 甲戌 甲辰 癸酉 壬寅 壬申 辛丑 庚午 庚子 己巳 己亥

長安二年 己巳 戊戌 戊辰 戊戌 丁卯 丁酉 丁卯 丙申 乙丑 乙未 甲子 癸巳

三年 癸亥 癸巳 壬戌 壬辰 辛卯 辛酉 庚寅 庚申 己丑 己未 戊子 丁巳 四辛酉

四年 丁亥 丙辰 丙戌 丙辰 乙酉 乙卯 甲申 甲寅 甲申 癸丑 癸未 壬子

神龍元年 壬午 辛亥 庚辰 庚戌 己卯 己酉 戊寅 戊申 戊寅 丁未 丁丑 丁未

二年 丙子 乙亥 甲辰 甲戌 癸卯 癸酉 壬寅 壬申 壬寅 辛未 辛丑 辛未 正丙午

三年 庚子 庚午 己亥 戊辰 戊戌 丁卯 丙申 丙寅 丙申 乙丑 乙未 乙丑

景龍二年 乙未 甲子 甲午 癸亥 癸巳 壬戌 辛卯 庚申 庚寅 己丑 己未 己丑 九庚申

三年 己未 戊子 戊午 丁亥 丁巳 丙戌 乙卯 乙酉 甲寅 甲申 癸丑 癸未

四年 癸丑 壬午 壬子 壬午 辛亥 辛巳 庚戌 己卯 己酉 戊寅 戊申 丁丑

景云二年 丙午 丙子 丙午 丙子 丙午 乙亥 甲戌 癸卯 癸酉 壬寅 壬申 辛丑 六乙巳

三年 辛未 庚子 庚午 己亥 己巳 己亥 戊辰 戊戌 丁卯 丁酉 丙寅 丙申

先天二年 乙丑 乙未 甲子 癸巳 癸亥 癸巳 壬戌 壬辰 壬戌 辛卯 辛酉 庚寅

開元二年 庚申 己丑 戊子 丁巳 丁亥 丙辰 丙戌 丙辰 丙戌 乙卯 乙酉 甲寅 二己未

三年 甲申 癸丑 癸未 壬子 辛巳 辛亥 庚辰 庚戌 庚辰 己酉 己卯 己酉

四年 戊寅 戊申 丁丑 丁未 丙子 乙巳 乙亥 甲辰 甲戌 癸卯 癸酉 癸卯 十二癸酉

五年 壬寅 壬申 辛丑 庚午 庚子 己巳 戊戌 戊辰 丁酉 丁卯 丁酉 丙寅

六年 丙申 丙寅 丙申 乙丑 甲午 甲子 癸巳 癸亥 壬辰 辛酉 辛卯 辛酉

七年 庚寅 庚申 庚寅 己未 己丑 戊午 戊子 丙戌 丙辰 乙酉 乙卯 甲申 七丁巳

八年 甲寅 甲申 癸丑 癸未 癸丑 壬午 壬子 辛巳 庚戌 庚辰 庚戌 己卯

九年 己酉 戊寅 戊申 丁丑 丁未 丁丑 丙午 丙子 乙巳 乙亥 甲辰 甲戌

十年 癸卯 癸酉 壬寅 壬申 辛丑 庚子 庚午 庚子 己巳 己亥 戊辰 戊戌 六辛未

十一年 丁卯 丁酉 丙寅 乙未 乙丑 甲午 甲子 甲午 癸亥 癸巳 癸亥 壬辰

十二年 壬戌 辛卯 辛酉 庚寅 己未 己丑 戊午 戊子 丁巳 丁亥 丁巳 丙戌 十二丙辰

十三年 丙戌 丙辰 乙酉 甲寅 癸未 癸丑 壬午 辛亥 辛巳 辛亥 辛巳 庚戌

十四年 庚辰 庚戌 己卯 己酉 己卯 丁未 丁丑 丙午 乙亥 乙巳 乙亥 甲辰

十五年 甲戌 甲辰 甲戌 癸卯 癸酉 壬寅 辛未 辛丑 庚午 己巳 己亥 戊辰 九己亥

十六年 戊戌 戊辰 丁酉 丁卯 丙申 丙寅 乙未 甲子 甲午 癸亥 癸巳 壬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日本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69av在线|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成人国产免费|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AV色爱天堂网| 亚洲成人播放|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欧美天天干|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欧美一区福利|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国产女主播一区|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看看一级毛片|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99re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日韩在线2020专区| 91青青草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级毛片|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日本黄色a视频|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超碰色了色|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在线看片国产|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欧美日韩动态图| 啪啪永久免费av|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欧类av怡春院|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精品99在线观看|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av在线5g无码天天|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成人国产免费|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欧美在线视频a| 成人国产免费| 无码丝袜人妻| 日韩av无码DVD| 精品欧美视频| AV熟女乱|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福利一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