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于2013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在本屆兩會上,文化藝術界的代表共有145人。這些委員們針對目前國內藝術品市場規范建設、中國藝術走出去等話題展開討論,為中國藝術的未來發展出謀劃策。在此,我們為大家盤點一下今年兩會上的討論熱詞。
熱詞一:藝術品稅收
2012年中國藝術市場上風風火火的一場“查稅風波”,對于整體藝術市場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震動。因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保利集團公司董事長陳洪生表示,目前藝術品、文物關稅稅負較重,導致拍賣公司只能選擇在海外或者香港地區進行拍賣。因此他希望,能夠降低國內進口藝術品的稅率水平。
而全國政協委員、海峽出版發行集團副總經理吳志明則呼吁,對藝術品經營單位執行優惠稅收政策。據吳志明介紹,目前藝術品企業涉及稅種主要有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兩個稅種的征收,以連續12個月累計銷售額80萬元為界限,低于80萬元,兩個稅種稅率為企業銷售總額的4.55%-5.3%;高于80萬元,稅負要17%以上。近年來,國內藝術品企業年銷售額一般均超過80萬元,因此大部分的藝術品企業都需要執行后者的稅率水平。而增值稅包括銷項稅和進項稅,由買賣上下家提供,相互抵扣后以兩者差額為基數繳稅。但是,藝術品企業貨源一般來自藝術家,無法提供增值稅發票,因此,企業經常是以銷售額為基數來繳納增值稅,再加上其他稅種等,企業賣出一件作品需要繳納30%左右的稅,負擔重。
為此,吳志明建議:對一般納稅人的藝術品經營企業,按簡易征收的方式繳交增值稅,即在《關于部分貨物適用增值稅低稅率和簡易辦法征收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9號)中增加“藝術品經營企業”,并按4%征收增值稅,使總體稅負水平控制在銷售總額的4.32%。
同時,企業所得稅還是扣除成本(正式發票)后按25%征收,如藝術家無法提供成本發票,按定率3%-5%征收,使總體稅負水平控制在銷售總額的5%-6%。
熱詞二:規范市場
近年,隨著文物和藝術品市場的繁榮和擴大,收藏人群日益增多。然而,文物鑒定專家良莠不齊,沒有一個權威性的專門機構對鑒定家的資格進行確定,引起市場混亂。去年,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直呼“藝術品造假就該坐牢”。在今年兩會上,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余暉建議,應由國家級鑒定文物和藝術品的權威機構,對從事鑒定文物和藝術品的人員進行資格認證,并提出職業道德要求、制定行業規范。
國家文物局原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張柏認為,有關部門應該聯合制定整頓管理文物市場的工作規劃。文物、工商、公安、海關等有關部委必須形成一個聯席制度,定期研究流通領域的文物市場工作,確定管理制度;其次完善有關法律,如修改《文物保護法》,出臺《鑒定管理辦法》,對以經濟為目的的胡亂鑒定要依法嚴懲。
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何水法今年的提案也是呼吁重視美術品版權法規與市場建設。他在提案中指出,“目前美術品市場很多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交易后的權屬界定尚待進一步規范明確。贗品侵害的是藝術家的著作權和作品所有人的所有權,目前《拍賣法》與其他類似法條還需要審慎地達成一致,填補市場的法律空隙。”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監督委員會副主任陳清華則認為,藝術品保真的基礎是要建立起藝術品收藏的公共檔案平臺。這個公共檔案平臺應包括受理書畫藝術品交易以及保真溯源兩個部分。藝術品收藏平臺的建立,有利于保持藝術品本身的價值,也有利于維護我國藝術品市場的國際聲譽。
除了針對藝術品真偽的關注,近年來,藝術品拍賣市場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但同時拍賣市場也充斥著各種亂象,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張兆安建議對現行《拍賣法》的部分條款進行修訂。如目前拍賣法第61條第二款規定,“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這一條免責條款,成為了某些拍賣公司和專家們營私舞弊的后盾。張兆安建議將此規定修改為:“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不知道拍賣標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但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事先知道并故意隱瞞真偽或者品質、瑕疵的,給買受人造成損失的,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惡意串通的,承擔連帶責任。”
政協委員吳志明也認為,應當采取措施凈化當前的藝術品市場。一些拍賣公司在拍賣前就表示對于是否為正品沒有保障,并出具了免責說明,即使投資者拍到了贗品,也不能退。這種現狀鼓勵了作假,甚至藝術品作假成了一條產業鏈。
熱詞三:美術館收藏
每年的兩會都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兩會上的新人、新風更是引起了人們的熱議。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界的唯一代表,劉小東的兩會提案是“支持公立美術館收藏當代藝術”。他在提案中寫道:“目前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多為國外藝術博物館、基金會收藏,也為國內私人美術館、企業以及個人收藏,還有大量在國內外藝術市場中流通。據我的調研,我國的公立美術館包括中國美術館、各省市藝術館及各大學美術館在這一收藏領域是缺失的。當后人參觀公立美術館發現這一缺失時,我們的公立美術館就失去了保存公共記憶的功能。”而他也在提案中建議了相關的操作方式,一是用優惠的稅收政策,如以捐贈抵消部分個人或企業稅收的方式,吸引個體的收藏家及企業把作品捐贈給公立美術館。其次是公立美術館可成立專家收藏委員會,聘請專家學者嚴把收藏關,把優秀的當代藝術作品留下來。
作為一位老委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美術館要通過對藏品的保護、利用和積累,增強民眾的文化認知,使美術館的收藏更加廣泛地與公眾見面。范迪安說:“我現在越來越堅信,觀眾走進美術館是直奔經典去的,就是想看那些隱隱約約知道但不曾謀面的名作、佳作,所以我們要讓更多的藏品與公眾見面。美術館的發展與建設一定要把藏品資源和學術研究結合起來,更多地進行策劃,講究藏品的展覽展示,做到既有內容可看,又有情境可感,使展覽豐富起來。”
熱詞四:藝考熱與人才培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靳尚誼認為,近年來的藝考熱存在一定假象,這與招生制度有很大關系。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徐沛東則表示,藝考一方面給喜愛藝術、具有藝術特長和天賦的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近年來考生的藝術水準越來越高,綜合素質也越來越好;另一方面,藝考也成為某些孩子的噩夢,家長一廂情愿的情況比較多。因此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象群認為:“藝術教育應該普及,專業人才是不應該普及的。”
新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的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今年帶來了3個提案,其中他在《有計劃地改變中國的美術學院西化為主的現象》提案中認為,中國的美術學院從一開始就是向西方學習,課程的設置、教學的導向與民族文化的發展、社會的需要有大量脫節的地方,以致美術專業90%的學生畢業后都會轉行。“雖然我這些年一直致力于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術教育體系的建立,但現在發現效果甚微。對這個現象我們要重視,有步驟地改變它。”他說。
同時,我國總體仍缺乏對藝術人才的培養規劃。雖然藝術市場為部分藝術人才打開了空間,但不少學生從藝術院校畢業后,“自生自滅”現象仍占主導地位。范迪安認為,我國的藝術基金會數量很少,這使得年輕藝術家在需要資助時很難獲得支持。因此會被急功近利的商業渠道迅速吸引過去,他們也只能放棄理想。“國家應該有藝術人才的戰略思維,加大社會投入,使人才獲得更加廣泛的資助途徑和空間。”
熱詞五:中國藝術走出去
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吳長江在今年的提案中著重提出一點,就是將中國當代美術精品在國外重要的美術館進行巡展。他希望通過政府力量的整合,把中國好的當代藝術拿出去,讓國外了解中國近數十年的美術創作。雖然國內藝術家在國外的展覽現在并不少,但是把很多好的作品都拿出去做系統性的巡展還沒有,因為很多好的作品在不同的單位和不同的領域,需要政府在資源和資金上做一些幫助和調配,“僅僅靠美協一家做這種事情是很吃力的”。
中國雕塑院院長,全國政協委員吳為山也表示,應該加大我國當代藝術在海外傳播的力度。國外對中國當代藝術的了解可能還停留在很早之前,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和現狀的了解也太少。中國當代藝術可以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不僅讓各國的藝術愛好者了解中國的藝術發展,也可以使他們從一個側面了解整個中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