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琺瑯表或其他借助自身以外的藝術形式賦予鐘表形態之美不同,鏤空表的藝術成就完全源自于鐘表本身。其英文原名“Skeleton(骨骼)”,便試圖借以此來形容鏤空表所具有的骨感之美。最純粹的鏤空表并非簡單地將機芯結構暴露于表盤之上,而是憑借雕琢者的精湛技藝,盡可能多地剔除機芯中的金屬板,并通過細膩的輪廓、精致的布局、圓潤的線條以及華麗繁瑣的裝飾展現其獨具的藝術造詣。
鏤空表創始人安德烈·查爾斯·卡倫
早在懷表風靡的時代里,鏤空表便已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18世紀中期,制表大師安德烈·查爾斯·卡倫產生了制作鏤空腕表的想法,之所以萌生這樣的想法,主要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表迷到其位于巴黎圣德尼街(Rue Saint-Denls)的工作坊內欣賞他的設計。1760年,卡倫首次創作出鏤空腕表,全球第一只鏤空腕表的面世,向人們揭開了腕表內部構造的神秘面紗,鏤空的主板、棒子、板橋、齒輪等微細零件均呈現在眾人眼前,該表一出,確實產生了不錯的效果,人們紛紛來到卡倫的工作坊欣賞這塊“只剩下骨架,被掏空了的腕表”,這也成為了鏤空表“Skeleton Watch”名稱的由來。
鏤空表白誕生之日起,就引發了大量關注,表上每一個零件都經過精雕細琢,有的甚至還附上了雕花。而咬合的齒輪轉動起來所呈現的畫面,像萬花筒般瑰麗奪目,讓人目不轉睛流連忘返。因此,羅馬教會的部分人士認為,這種腕表散發著一股“不祥的迷惑力”,不過也的確沒有人能夠抵擋它所散發出的奇特魅力。傳奇鏤空表與法國“赤字王后”的邂逅
在鏤空表的歷史上,有一個名字不得不提,那便是瑪麗·安托瓦內特王后(Marie Antoinette)。瑪麗王后因為在政治上毫無建樹,每天只熱哀于舞會、時裝、玩樂和慶宴,奢侈無度,而有“赤字夫人”之稱,她與鏤空表之間的那段故事更是成為奇談。1783年,深受王后器重的著名鐘表大師路易·寶璣(Abraham-LoulsBreguet)收到了一份來自王后護衛官的神秘訂單,訂單要求寶璣為王后量身定做一枚集合當時所有復雜功能的鏤空懷表,并盡可能多使用黃金打造每一處細節。于是,一只結合了三問報時、萬年歷、時差、動力儲存顯示、金屬溫度計、獨立中央秒針、小秒顯示以及一系列當時鐘表領域重大發明的鏤空懷表就此誕生了。在這只鏤空懷表中,所有的軸承都采用藍寶石水晶制作,表殼施以純金打造,并擁有白色琺瑯表盤及一塊天然水晶表盤。盡管此款鏤空表在完成之后成為了當時最為復雜的懷表,但瑪麗王后卻未能有幸親眼欣賞到這件作品,漫長的制作過程使得這只懷表直到1827年即開始制作后的第45年才宣告完成,當時無論是瑪麗王后還是寶璣先生均已離世。
鏤空表的前世今生
通透的鏤空表就如同另一個為人熟知的工藝——剪紙藝術,制片和鐘表,看似不搭界卻同樣是激發藝術家創意的媒介。鏤空表和剪紙藝術是那么的相似,兩者都在不同程度上運用“鏤空”的藝術想象力,并要求制作者擁有高超的技藝。作為鏤空藝術的典型,剪紙的造型特征是以二維空間為基礎的平面藝術,其形象是通過剪刀或刻刀在紙面塑造,即以雕、鏤、剔、刻、剪等不同技法在材料上制造出特定紋樣。鏤空表制作工藝與剪紙藝術共通之處在于:要把成型圖案以外的多余部分剔除,制作者手藝要純熟,成品必須無一絲多余的累贅,每一個動作都是絲絲入扣的環節。所以,我們所看到的鏤空表,多是整個表盤所有器件暴露于眼前。制表師通常以普通機芯為底座,先用針把需要鏤空的部分沿外輪廓線鉆下小孔,繼而剔除多余金屬部分,然后用雕刻刀把所有邊緣打磨成45。斜邊以及將機芯面雕成不同的圖案。在這個極重美感的過程中,他們還必須將透視底層機芯的阻礙減至最低。鏤空表制作過程艱難,也因此決定了其絕不是人人可以為之的普通腕表類型之一。
稀有性和觀賞性俱佳的鏤空表
鏤空表相比其他鐘表需要更長的制作時間,并且對手工技藝有著極高的要求,這些因素都導致其產量的稀少。享譽瑞士表壇的鏤空大師薛佛父子(KurtSchaffo和Christophe Schaffo)的工作室每年所制造的立體浮雕鏤空表也不過區區幾只。此外,由于鏤空表中的鏤空和雕花工序必須全部由手工完成,因此每只鏤空表之間都存在細微的差異,這種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更造就了收藏者們的趨之若鶩。眾多知名的手表品牌都推出過鏤空表款式,如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的5180/1、江詩丹頓(Vacheron Constantin)的鉑金鏤空三問腕表、愛彼(Audemars Piguet)的皇家橡樹鏤空自動上鏈腕表等。雖然大多數鏤空表的功能都相對簡單,但是價格卻遠超于一般款式的手表,通常售價都超過30萬元。此外,為了美觀和清晰地顯示各項功能,鏤空表大多制作為超薄形,整個機芯厚度一般不超過2毫米。從手表的性能上看,通常是越大越厚的機芯走時精度更容易得到保證,此,鏤空表不是靠精度或走時性能取勝的,觀賞性、-藝術性和稀有性才是其備受追捧的關鍵。
藏家爭相競逐的鏤空表
縱觀佳士得和蘇富比的名表專場,雖然每場都能找到鏤空表的身影,但是每場上拍的鏤空表數量卻十分有限,知名品牌出產的鏤空表更是少之又少。其成交價都不低于20萬30萬元,最高可達上百萬元。2012年10月,香港蘇富比“珍貴名表”專場推出的一款型號為5104P,制于2009年的百達翡麗鉑金及粉紅金三問鏤空萬年歷自動上弦腕表(Lot 2423,HK0389)就以494萬港元的高價成交。此款5104型號腕表是百達翡麗在2006年巴塞爾國際鐘表展(BaselWorld)上首次推出的,一經展出便引發巨大關注,此型號的設計立意于鐘表藏家及愛好者對現代腕表的訴求,通過表盤、表殼乃至表背全景透視展現機芯運作,凸顯高級復雜機芯結構的視覺震撼。在鐘表史上,制造鏤空機芯腕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如何讓各項功能排列有序且清晰易讀。就此百達翡麗研發了一項新技術,即將藍寶石與鋼材質融合,構成透視背景,以此襯托各項功能顯示。因其制作工藝復雜,直至2012年,此型號仍是該品牌唯一制造的鏤空機芯高復雜功能表款。而此枚亮相于蘇富比的5104P鏤空腕表則是拍賣場上首枚全新的5104型號腕表。
在該專場中,另一顆耀眼的明星就是積家(Jaeger-Lecoultre)推出的型號為“REVERSOGYROTOURBILLON 2”的限量版白金可翻轉表盤空球體陀飛輪腕表(Lot2412,HK0389),該腕表最終以224萬港元的高價成交,超出事前最高估價44萬港元。對江詩丹頓而言,鏤空表可以說是其最執著的制表工藝,在不同時代均有不同的經典誕生。一款江詩丹頓鉑金鏤空萬年歷自動上鏈腕表(Lot2313,HK0389)同樣在2012年10月亮相香港蘇富比“珍貴名表”專場,該表的型號為“QUANTIEMEPERPETUEL AUTOMATIQUE”,配精工雕刻鏤空擒縱機芯1120/1,鏤空擺陀配21K黃金輪緣,鏤空的四個小表盤顯示月份連閏年、星期、日期和月相連月相盈虧,最終以約32萬港元成交。
而在佳士得的名表專場上,同樣能“欣賞”到經典昂貴的機械藝術。在2012年5月香港佳士得春拍“精致名表”專場上推出的一枚型號為3755的寶璣精罕鉑金鏤空腕表(拍品編號4756,拍賣編號2919)以多功能吸引藏家的關注,包括配有萬年歷、陀飛輪、閏年顯示及逆返日歷等多種功能,約2007年制,最終以約109萬港元的價格拍出。而在2012年11月,香港佳士得推出了一款型號為“Royal OakCWI”的AlaCrlte 620及鈦金屬愛彼半鏤空腕表(拍品編號3078,拍賣編號2969),該表全球限量生產,其116萬港元的成交價給皇家橡樹表家族的拍賣史畫下了亮麗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