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科技博客將近10年的程苓峰在自己的云科技博客上特意寫了一篇文章分析虎嗅的成功因素,坦陳自己的文章數次被傳統媒體拒之門外時,“一個叫虎嗅的網站孕育而出”,他呼吁科技網站形成一股合力,把報紙、雜志、門戶等傳統媒體的廣告份額搶過來。
就在這篇文章發表前幾天,鈦媒體的創始人趙何娟在微博上掀起了與虎嗅之間的口水戰,炮轟對手刷流量、篡改其他媒體的原創內容,言辭激烈。
當TechCrunch成為美國互聯網產業的風向標,甚至能直接影響IT公司的股價,越來越多的TechCrunch中國信徒試圖爭奪國內IT界的輿論話語權。如程苓峰所言,IT行業每年消耗數億廣告和贊助,就算分一億出來,就能養活10個虎嗅、養活100個云科技。


36氪:來自超人的故鄉
前身為“TechCrunch中文站”的科技博客,兩年里經歷了從翻譯TechCrunch的文章到全面模仿TechCrunch,再到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的轉型升級。它的組建成員全是85后的年輕人,包括出生于1988年的CEO劉成城。創辦網站時,他們還是北京郵電大學的在校生。
在劉成城看來,簡單、專注是36氪迅速成長的重要原因。其線下活動——36氪開放日的影響力與日俱增。2011年8月,融資平臺“36Tree”上線,5天之內就有100多個項目和61個投資人進駐。劉成城說,為創業者服務的同時,自己也學到了很多東西:“經常聽到別人說我們的團隊很專業,甚至有一些創業公司打電話來希望把我們挖過去。”

虎嗅:用平臺的方式做內容
風頭正盡的虎嗅已經成為科技熱點的重要源頭,這與創辦人前《中國企業家》執行總編李岷的媒體思路一脈相承。
用平臺的方式做內容,虎嗅在運營上以扶持自有作者為中心,大量采用外稿。虎嗅對稿件的判斷標準是:不求公正,但求透明;不求中庸,但求血性;不求一言蓋棺定論,但求百家爭鳴越辯越明。只要言之有物、能自圓其說,虎嗅就會鼎力推薦。
本著媒體人對內容的尊重,虎嗅愿意為獲得文章首發權付費,其價格不在傳統大媒體之下。用程苓峰的話說:“你封閉,我開放;你獨占,我分享。那些被傳統媒體擋在門外的寫作力量,都為虎嗅所用。”

鈦媒體:調查記者的新媒體夢
剛剛嶄露頭角的鈦媒體,在科技博客領域還屬于新秀,它在新媒體領域嘗試深度報道,這與其創始人趙何娟是原財新傳媒調查記者緊密相關,除她之外,團隊中還有另外三四名調查記者,這決定了鈦媒體相比其他科技博客媒體性更濃厚的屬性。
典型的報道如,2月,鈦媒體發表文章“新浪內部人控制的用戶黑洞”,指出一個由新浪內部技術人員開發的另一套微博平臺,已經培育上億虛假用戶,并以此形成了特殊利益鏈。雖然文章很快被微博打上了“不實”的標簽,也足見鈦媒體對深度報道的追求。

愛范兒的神秘路線
愛范兒的創始人王偉興,從不向外界袒露自己的身份,只是含糊介紹,“在一家企業做管理工作,不是IT圈子里的人”。愛范兒原先只是他的個人博客,發表硬件測評類的文章,算得上最早的科技網站。相比于同行,愛范兒有著更濃厚的“極客”味道。
愛范兒的內容主要由15名全職員工采寫,分布在北京和廣州,他們基本都是從2008年開始關注TMT領域的專家,學歷都在本科以上,有2名是博士。
現在,愛范兒在微信平臺上有3個細分賬號,分別是愛范兒、AppSolutio和玩物志,對應新聞觀點、軟件應用、有趣硬件三個領域。愛范兒要打造的是一個新媒體生態,用恰當的渠道提供細分內容。而王偉興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時間特別多,最多的一次,他回復了800個人,“這種討論模式累,但是有樂趣”。

云科技:程苓峰的自媒體
云科技是程苓峰的一塊試驗田,1月25日,程苓峰宣布推出微信廣告,報價為一天一萬。很快,唯品會、瑞庫德獵頭、金山旗下獵豹瀏覽器成了前三個廣告主。
從騰訊辭職后,程苓峰創立了自媒體“云科技”。之后不到兩個月,云科技出品了200篇文章。據程苓峰介紹,云科技在微博、微信、各家閱讀器有超過100萬訂戶,包括80多名互聯網高管。云科技內容上主打互聯網行業的趨勢、策略、江湖,用戶的定位是行業的中層及以上的高管,程苓峰希望通過自媒體,更有效、精準地抵達互聯網的核心人群。
自媒體是思想、觀點的自由表達,是“人格化”的,傳遞的信息量超過文字本身。在云科技,用戶感受到是“人”,而不是一個“機構”。這個人有他的喜怒哀樂,也有觀點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