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定調,消費金融發力于2013年早春。
2月19日,銀監會發布了《關于做好2013年農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顯然,這是監管部門釋放的一個信號:即銀監會通過完善游戲規則,要求銀行業積極進行消費金融創新,除一二線城市以外,更要向城鎮、農村市場延伸。
稍早些時候,2012年11月舉行的十八大報告亦明確表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
與國家擴大內需、啟動消費戰略同時強調的消費金融,正面臨著一個轉折點。如果說過去以信用卡、住房貸款、汽車貸款等為主體的消費金融把一二線城市當成主戰場的話,未來消費金融將會“雙軌并行”,除城市繼續鞏固以外,城鎮和農村將是著力打造的另一個支點。
《通知》來得正是時候。在過去的2012年,基于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和調整,啟動消費、推動消費金融的呼聲此起彼伏。同年12月14日,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陳志武在“2013網易經濟學家年會”論壇表示,相對于實體經濟,中國目前更應該重點發展金融市場。目前中國金融市場的自由度太低,必須要對國有企業國進民退的趨勢加以遏制。
其實,即使未以《通知》的形式要求商業銀行推動消費金融,因市場需求和銀行機構自身的創新沖動,消費金融也在積極醞釀破繭而出的環境。只不過,《通知》成了銀行業消費金融創新的助推器。
作為典型的消費主導經濟增長模式的美國,消費金融是一個較為成功的樣本。從19世紀初,美國民眾的消費原則從“一個人絕不應該讓開支超過自己肯定能夠得到的收入,哪怕一分也不行”,到19世紀后期“人不負債不富”、“節儉對社會有害,消費才是一種美德”的消費流行語,這種顛覆性消費觀念變化的背后,正是基于美國成功打造了消費金融語境。重要的是,由于消費金融受到民眾熱捧而推動美國經濟成為世界霸主。
一次金融創新,完全改變美國命運的消費金融,能帶給中國怎樣的啟示?在推動城鎮化建設、擴大內需、鼓勵消費金融創新的背景下,消費金融需要怎樣的生存環境?消費金融能否肩負中國經濟轉型時從推手到舵手的重擔?本期我們邀請中國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戴兵女士對此進行深度解讀。
市場普遍對消費金融認知低
數字商業時代:據我了解,中國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一直致力于消費金融創新,你們對市場長期研究之后,有哪些可以和我們分享的研究成果?從這些研究中有發現消費金融的趨勢嗎?
戴兵:首先有兩個數據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兩個數據,對“消費及消費金融”的解讀有深刻的意義。一個數據是公開的,另一個數據是我們自己調研、未正式對外公布的結果。
第一個數據,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2012年度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13205億元,同比增長64.7%,這表明消費市場有良好的發展態勢,消費意愿進一步放大。
第二個數據,這是我們在北京和河北范圍內,針對不同群體發放的問卷調查,我們的調查結論是:28.2%的受訪者根本不了解消費金融;22.6%的受訪者比較了解消費金融,49.2%的受訪者對消費金融了解很少。
需要指出的是,在對49.2%的受訪者提示“信用卡也是消費金融”后,受訪者才表示對消費金融了解很少。如果剔除提示因素,超過五成以上的受訪者對消費金融不了解。這意味著,消費金融這一概念,市場認知度普遍偏低,從側面反映出,啟動消費及消費金融,更需要加以引導。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北京地區受訪者對消費金融的認知、使用比例明顯更高,而河北地區由于人均收入、市場環境等因素,受訪者對消費金融了解普遍低于北京。
數字商業時代:這次調研對人群和行業有界定嗎?通過這些研究能發現未來的一種趨勢嗎?
戴兵:本次調查共發放500份問卷調查,實際回收425份,有效問卷達85%。選擇北京和河北兩個地區,主要是基于我們問卷的可實施性。本次調查涵蓋行業和人群廣泛,包括金融行業、IT、電信、傳媒、物流、家政、商業零售、電子商務等。在人群選擇上,包括公務員、金融從業者、大學生、教育、IT從業者、家政人員等;受訪者年齡從20~56歲不等。
一個值得欣慰的調查結果是,雖然28.2%的受訪者根本不了解消費金融,但在問及是否愿意建立個人信用檔案時,這一群體中有92%的受訪者表示愿意建立個人信用檔案,這對于未來推動個人信用體系有著積極的作用。美國經驗表明,完善的個人信用體系是推動消費金融最重要的基石,上述28.2%的受訪者在不了解消費金融的前提下,都有意愿建立信用檔案,這是釋放出非常積極的信號。
消費肩負中國經濟增長的重任
數字商業時代:2012年以來的系列信號表明,啟動消費市場,用消費金融撬動內需,漸次成為一股熱潮。在這背后,是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在逐漸失衡。
戴兵:中央強調用消費提振經濟增長的背景是,拉動國民經濟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中,投資與出口遇到瓶頸,因此要保持“三駕馬車”的平穩運行,必須要通過消費來保證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分析消費市場之前,我們先來看出口、投資這兩駕馬車的市場表現。
據海關統計,2010年中國外貿出口15779億美元,同比增長31.3%;2011年外貿出口18986億美元,同比增長20.3%;2012年,外貿出口20498億美元,同比增長7.9%。
投資下滑是近幾年的特征。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10~2012年,固定資產投資連續下降。從固定資產投資來看,2012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6483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0.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9.3%),比2011年回落3.4個百分點。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 隨著中國經濟增長降至13年來最慢速度,2012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FDI)出現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以來首次下降——外商直接投資下滑,總額達到1117億美元,比2011年減少3.7%。
投資、出口在2012年相繼回落,因此啟動消費則成為保持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渠道。
數字商業時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歷史上的消費對經濟有起到提振的作用嗎?
戴兵:從歷史上看,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可小覷。中國人民大經濟學院劉元春在《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性質分析》一文中提到了一組數據:1978~2006年中國國民消費占 GDP 的平均比重為 61.4% ,但隨后幾年消費占比快速下降, 2005 年消費占 GDP 比重僅為 51.9%,比平均值低 9.5 個百分點,比歷史最高值 1981 年的 67.1%低 15.2 個百分點,比發達國家近年來的平均水平低 30 個百分點。雖然消費一度占據經濟比重較高,但隨著“三駕馬車”格局的變化,消費貢獻率卻從 1999 年的 76.8%下降到 2005 年的 36.1%。2009~2012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2.5%、37.3%、51.6%、51.8%,盡管消費貢獻率有所回升,但和20世紀90年代相比,仍有接近10個點的差距。
應該說,中國市場挽救經濟頹勢,消費將會肩負重任。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1.8%,投資貢獻率為50.4%,這是自2001年以來,消費貢獻率首次超過投資貢獻率。

信用卡對經濟貢獻越來越大
數字商業時代:提到最終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作為消費金融的代表性金融產品——信用卡,對經濟的貢獻率有多大?
戴兵:從整體而言,盡管消費對經濟貢獻率開始下降,但消費金融的貢獻度卻是連年上升。以信用卡為例,中國銀行業協會銀行卡專業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信用卡的交易金額在中國消費零售業的占比從2007年的11.2%到2011年的41.72%,提升了30.52個百分點。
雖然增速很快,但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消費總額占GDP 70%以上,其中信用消費占消費總額的2/3以上;而我國2010年消費總額僅占GDP的38%左右,信用消費僅占消費總額的12%。
數字商業時代:在你們收回的問卷當中,不了解消費金融的比例達28.2%,這會影響消費金融的發展嗎?
戴兵:問卷顯示,不了解消費金融的比例達28.2%,盡管如此,他們當中70%的人希望市場有更多的消費金融產品出現,這顯示出他們渴望對消費金融有更多的了解。調查發現,受訪者對消費金融了解的越多,他們對消費金融創新的期待就越高。
調查結果顯示,22.6%的受訪者了解消費金融,他們當中87.5%的受訪者期待消費金融產品多樣化;49.2%的受訪者了解消費金融很少,這一群體中有77.5%的受訪者期待消費金融產品多樣化。
不了解消費金融的群體中,他們希望商家或金融機構向他們推薦消費金融產品的比例最高,達72.5%;了解消費金融的受訪者中,有56%的能夠接受別人推薦消費金融,了解消費金融很少的群體中,70.8%的受訪者愿意接受第三方推薦消費金融。其實,讓消費者合理利用金融杠桿,讓財富增值保值,是我們推動消費金融的初衷。
啟動消費需要完善的社保體系
數字商業時代:美國經驗表明,有消費熱情才能推動消費市場,而中國市場目前儲蓄居高不下,但民眾似乎缺少消費熱情,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戴兵:去年11月,證監會主席郭樹清透露了一個數據是,中國居民人均儲蓄過萬,儲蓄率達52%,世界第一。中國人向來儲蓄偏高,再加上消費金融創新不足,缺少消費文化的引導,因此民眾缺少消費熱情。當然,另一個重要的條件是,啟動消費還需要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也正是美國啟動消費的成功要素。
有需求才有動力,有消費才能推動市場,作為消費主導型的美國,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據聯合國統計,2007年美國居民消費占GDP比重為71%,最高年份2005年達86.5%,個人消費成為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數字商業時代:中國目前最成熟的消費金融是信用卡、房貸和汽車貸款,這三個市場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市場需求和消費金融是正比例關系嗎?
戴兵:以汽車金融為例,比較能說明問題。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寶馬金融的滲透率達到了25%;奔馳金融2011年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為15%,未來希望提升至40%;奧迪同期的金融滲透率也在15%左右,它的目標是達到60%~70%;大眾金融的2018年戰略目標是達到25%的汽車金融滲透率。
汽車金融正成為外資汽車巨頭在中國發力的籌碼,是因為需求旺盛,兩者之間是成正比例關系的。需求越大,消費金融越發達;消費金融越發達,需求則會持續。
消費文化改變美國民眾消費觀
數字商業時代:目前市場上存在對消費金融的曲解,一提起消費金融,部分消費者會認為就是銀行想辦法賺消費者的錢,甚至有抵觸情緒,這對消費金融的推動可能會有一些影響。
戴兵:目前中國啟動消費市場,推動消費金融最需要正確的輿論導向。的確市場上有一種誤區,認為信用卡就是誘導別人、汽車貸款就是賺消費者的錢,這不利于消費環境的成長。啟動消費及消費金融,需要社會共同推進,同時需要出臺相應的規則,在保護消費者的同時,也要對金融機構予以立法保護。
歐美國家消費金融做得成功,除了完善的游戲規則以外,早期通過引導來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是很成功的。
數字商業時代:如果以美國為例,在研究他們消費金融和信用體系建立的時候,我們應該能學到什么?
戴兵:美國消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消費文化的引導。美國人并非天生喜歡消費,是消費文化引導了美國民眾的消費觀念。
19世紀中葉以前,美國消費者和目前的中國消費者大同小異,他們以勤儉持家、家有存款為榮。但為什么美國進入19世紀中葉以后,逐漸掀起消費主導,并最終演變為現在的消費主導型經濟模式?這和美國工業經濟的高度發達以及當時倡導的消費文化密不可分。
18~19世紀,勤儉持家成為美國消費文化的核心,并強調通過個人的勤儉致富來拯救靈魂。當時盛行的清教主義反對過分享受,過度享樂和鋪張浪費被視為犯罪。18世紀中葉,美國著名的清教徒布道家約翰?衛斯理的一句名言“拼命地掙錢、拼命地省錢、拼命地捐錢”成為當時消費環境的注解。
潘海林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消費文化的崛起》一文中這樣描述過美國消費景象:進入20世紀,美國人認為,節儉對社會有害,消費才是一種美德。當你30歲時,你應該有1萬美元的財產;當你40歲時,應該有2.5萬美元的財產;當你50歲時,應該是5萬美元。
數字商業時代:美國經驗表明,在農業對經濟貢獻超過工業對經濟貢獻時,消費金融屬于欠發達,反之,工業經濟高度發達時則驅動消費金融,會引發消費高潮。

戴兵:美國消費文化的盛行,究其原因,是美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民眾經濟收入快速增加,必然會影響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美國的消費方式由量入為出到超前消費和借貸消費,輿論引導對消費文化的普及起到了助推作用。
在美國經濟由生產驅動到消費驅動轉變的過程中,消費文化是一個無法抹去的影子,早已滲透到民眾的細枝末節,如影隨形。在當時的環境下,超前消費、信貸消費是一種時尚、是一種潮流。當然,進入19世紀以來,美國經濟的興衰起伏在一定程度上和消費過度有關,這也是我們未來要著重防范的。我們不對美國消費金融做是非標準的判斷,僅從消費文化的引導考量,這種消費文化成功改變了美國民眾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