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技術性貿易壁壘使農產品出口受到限制,出口市場的拓展難度增加,出口成本增長,農產品的出口優勢及國際市場競爭力呈現下降趨勢。因此,要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政府應加大農業資金支持力度,構建完善的農產品技術法規和標準體系,建立良好的質量管理體系;企業應提高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對技術壁壘相關規則的學習和了解;行業協會應建立良好的貿易預警機制,積極組織制定行業標準,加強與國外行業協會的交流和合作。
關 鍵 詞:技術性貿易壁壘;農產品出口;質量管理體系
中圖分類號:F7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3)04-0055-03
一、技術性貿易壁壘概述
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簡稱TBT)作為當前國際貿易中的非關稅壁壘,主要由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認證體系三大部分組成,是一國政府機構或非政府機構為維護國家安全、保護人類與動植物的健康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及保證食品安全與產品質量等采取的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的技術性限制措施或法規。比如,歐盟實施的WEEE指令和RECH法規, 日本實施的肯定列表制度,美國實施的HACCP計劃和環境標志制度。 這些標準和規定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實施貿易保護的工具,限制著國外商品的自由進入。
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表現為強制性的技術法規、苛刻的技術標準、復雜的合格評定程序和質量認證制度,除此之外,進口國也會使用如綠色壁壘、安全壁壘、信息技術壁壘、包裝和標簽等其他形式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比如,美國早在1992年底就實施了食品標簽法,要求所有包裝強制使用新的標簽,標簽必須標明食品所含營養成分、食品添加劑等,否則禁止銷售。2011年, 我國出口的農產品中因標簽不合格被扣留份額高達28.1%。
二、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河北省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1. 農產品出口受到限制。目前,河北省農產品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技術性貿易保護最為嚴格的北美、日本和歐盟,這些國家和地區對農產品進口的檢測力度及限制能力都比較大。比如,美國擁有私營標準機構400多個, 政府和行業協會設立的技術標準高達9萬多個,質量認證體系55種;日本針對農產品設立的標準高達397個,以大米為例,出口至日本的大米需要經過多達579種有害物質的檢測; 歐盟的技術標準有10萬多個,約25%涉及到農產品,僅在農藥殘留量限量方面就高達17 000多項。層出不窮的技術標準、檢驗檢疫程序,直接限制了河北省農產品的出口。
2. 農產品出口市場的拓展難度增加。 河北省農產品標準體系的混亂,分散管理和多頭認證的生產、流通、進出口環節,使標準認證工作存在很多漏洞。再加上出口國家實施的技術壁壘, 一些企業根本無法獲得國際認證的檢測標準,而無法進入其市場。比如,美國實施的HACCP計劃,要求對蔬菜瓜果等農產品從育種、種植、采摘、加工、包裝、運輸至銷售的全過程進行限制,同時對水質、肥料、倉儲、運輸工具的衛生、相關人員的個人衛生及健康等進行安全管理控制。
3. 農產品出口成本增加,比較優勢下降。河北省農產品在技術標準、檢驗設備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為了達到進口國的限制要求,不得不花錢購買檢測設備,支付認證檢測費用。比如,出口到日本的大米必須要經過異色粒挑選、微生物、農獸藥殘留、大腸桿菌等幾十項檢驗,而這種設備只有日本生產;出口至美國的農產品必須要取得“綠色環境標志”,來表明農產品在生產至消費的整個過程中符合進口國的環保要求,對人身健康無毒害,而這種環境標志的認證費將使農產品出口成本增加20%。河北省農產品出口,主要以價格低的優勢受到進口國家的青睞,然而受技術裝備、生產管理水平的制約,農產品的檢測檢驗及認證成本已經占到生產成本的2%~10%,隨著農產品出口成本的持續增長,農產品的出口優勢及國際市場競爭力呈現下降趨勢。
4. 農產品出口額占全省出口額的比重持續下降。隨著農產品進口國對農產品檢測要求的不斷提高,河北省農產品受到的技術壁壘限制越來越多,農產品出口額占全省出口額的比重持續下降。2002~2012年期間,除2009年農產品出口所占比重高于2008年2.3個百分點外,其余年份均低于前一年的所占比重(如表1所示)。河北省農產品因技術壁壘造成的訂單損失約占全部損失的21.5%,降級及口岸處理、貨物退回、扣留銷毀分別占23.9%、12.8%、20.2%。
5. 以農產品出口為主體的第一產業增長率較低。編碼協調制度將我國出口企業分成七大類:農食品行業、玩具家具行業、機電儀器行業、化礦金屬行業、木材紙張非金屬行業、紡織鞋帽行業、塑料皮革行業。其中,農食品行業受技術壁壘的影響最為嚴重,受影響的企業數占總企業數的52.53%,其他分別為45.22%、36.88%、26.03%、35.27%、33.53%、32.64%。除此之外,在技術貿易壁壘所涉及的通報產品中,農產品所占比例高達30%。農產品行業屬于三大產業中的第一產業,但由于受到技術壁壘的影響,其增加值及增長率遠低于其他兩大產業(如表2所示)。
三、河北省農產品出口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對策
(一)政府方面
1.加大農業資金支持力度。近年來,雖然河北省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但支農資金仍然不足,農業投入的增長速度遠低于財政總支出的增長速度。2011年, 河北省支農惠農資金雖然同比增長了17.1%,但仍比地方一般財政預算增長率低8.3%。而發達國家財政支農的比重已占到農業GDP的30%~50%。如美國從2002~2011年間,投入農業的資金高達830億美元;德國每年都會投入7000萬歐元支持農業的發展;日本政府可為農產品出口企業提供12年無息貸款。因此,政府要學習發達國家的做法,加大對農業的投資。
2. 搭建平臺,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河北省農產品的出口市場較為集中,新興市場占有率較低,抗風險能力差,小規模的家庭聯產承包的生產方式使得單個企業無法擴大市場,政府應該幫助農產品企業走出去,積極為出口企業到境外參加相關展會創造機會,讓更多的農產品走向世界。比如,上海跨國采購中心農產品分中心曾組織200多家農業企業與國外80余家跨國采購商洽談,并前往馬來西亞、歐洲參加農產品博覽會;浙江溫州17家農產品企業在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第107屆意大利維羅納國際農業博覽會,取得了大量的訂單。隨著網絡貿易的發展,政府也可以支持企業利用阿里巴巴、中國制造等電子商務平臺開展國際貿易,利用先進的電子商務技術打開銷路,拓展國際市場。
3. 構建完善的農產品技術法規和標準體系。國際上采用的農產品標準、制度和要求等絕大多數是由發達國家制定的,代表其自身的根本利益,這對于河北省農產品的出口是極為不利的。目前,河北省農產品對國內的產品和出口產品實行雙重標準,使其陷入被動的局面,很多農產品因為達不到統一的標準認證而無法出口。比如,在包裝技術標準方面,發達國家對農產品在保鮮、保質期、食品運輸、貨架壽命方面等都有嚴格的要求,而我省的農產品包裝技術僅僅停留在避光、不散光、抗沖擊、無毒害、防滲漏等基礎包裝方面。所以政府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將技術優勢加入到標準體系之中,構建完善的、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技術法規和標準體系。
4. 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話語權。在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中,發達國家往往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早在1980年初,英、法、德等國家制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標準采用率就達到了80%,日本是河北省農產品最大的出口國,其實施的國際標準采用率竟高達90%以上。目前,我國共有2萬多項國際標準,采用率僅為43.7%,而農產品標準采用率更低,僅為4%。所以,政府要加強和國外權威認證機構的交流與合作, 通過與WTO國際組織及各國政府的協商對話與談判,提高在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幫助企業和行業協會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
5. 加強質量檢測,建立良好的質量管理體系。我國農業部于2012年9月11日印發了《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對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能力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進一步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從制度上保障了農產品安全消費和農業產業健康發展。各級地方政府也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質量管理體系。
(二)企業方面
1. 調整農業發展方向,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目前,國際市場對普通農產品的需求狀況趨于飽和,對綠色、有機、環保農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河北省出口的農產品大多為初級產品,品種結構單一,環保檔次低。2011年, 河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程度僅為57.2%,其中,資源狀況、環境狀況實現程度分別為50.3%、71.1%,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早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就已經實施了《可持續農業法》、《食品廢棄物循環法》;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就制定了《有機食品生產法》、《有機農業法》; 歐盟也已經實施了《水資源保護法》等。因此,企業要適應營養和綠色安全消費的發展趨勢, 及時調整農產品結構,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大力研發有益于環境和人們身體健康的農產品, 提升農業產業的科學技術水平,以促進農產品的出口。
2.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高服務技術含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不斷提高, 消費者對商品與服務中的技術含量要求越來越高, 這就對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發達國家憑借較強的經濟實力制定的高服務標準已對河北省農產品出口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例如山東龍大集團作為對日出口的龍頭企業通過科技創新, 經過三年的技術研發歷程,將傳統的食用花生油升級換代,使烹制食品省油一半。“省油、健康”的產品理念,引領食品油市場進入健康安全新時代。因此,企業必須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加快技術創新,提高服務質量,同時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提高河北省農產品出口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3. 加強對技術壁壘相關規則的學習和了解。據海關數據顯示,河北省農產品出口被扣留、退回的主要原因是出口企業對進口國的農產品技術標準了解不夠。企業應仔細研究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內容,熟悉并掌握技術標準及質量合格評定程序的制定及實施方面的詳細要求,加強對相關規則的學習,對于不合理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要提出抗辯,合理地利用貿易規則保護自己。 關注與本行業相關的國際標準和行業中先進企業生產標準的變化動態, 多方收集信息, 根據國際市場需要和發展趨勢及時調整本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標準。
(三)行業協會方面
1. 建立良好的貿易預警機制。河北省農產品出口企業面對國外技術貿易壁壘的最大困難就是信息了解不足,無法得到專業機構的指導。行業協會可利用其靈活性,為企業搜集相關信息,及時發布出口企業進口國最新的標準政策并給予指導。比如,日本于2013年3月7日發布通報,取消對河北省出口至日本的雞肉及加工產品中呋喃唑酮殘留量的檢查檢測;歐盟于2013年2月22日及15日,分別修訂對進口食品中氯氟氰菊酯、咯菌腈的最大殘留限量; 美國從2012年12月5日起, 對進口禽肉產品中的沙門氏菌取樣檢測量從25克增至325克。除此之外,行業協會可針對各農產品生產企業的規模結構、創新能力、技術標準等一系列情況進行探討研究和對外交流,建立良好的貿易預警機制,及時向企業和有關政府部門提供國內外市場的最新數據和動態。
2. 積極組織制定行業標準。 發達國家往往運用行業協會所制定的國內市場規則和技術標準,形成游離于WTO爭端解決機制之外的保護屏障, 甚至將一些做法通過立法機關上升為國家規定。行業協會要借鑒其經驗,積極組織企業制定自己的標準,利用行業協會的獨立性和靈活性來保證實施,達到保護農產品出口的目的。 農業生產合作社作為行業協會的典型代表, 應積極組織農產品出口企業制定行業標準,提高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北京為例,截止到2012年底,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5179家,同比增長8.5%,擁有商標注冊的合作社278家;擁有各類農產品質量認證的合作社557家;實施農產品生產質量標準的合作社159家;獲得專利技術的合作社16家;得到有機產品認證的145家、得到無公害產品認證的175家。
3. 加強與國外行業協會的交流和合作。 行業協會要積極參與國際協會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通過合理的手段和方法, 將我們具有相對優勢的標準變為國際統一認可的標準,盡可能把損失降到最小。例如2002年,我國出口的蜂蜜就因質量不合格遭到美國進口商協會的通報,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得到通知后,立即赴美游說,成功避免了美國效仿歐盟對我國蜂蜜封殺措施的實施;2010年,在第42屆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委員會(CCPR)年會上,中國作為農藥殘留檢測方法電子工作組的副主席, 與澳大利亞共同主持了農藥殘留檢測方法電子工作。2011年8月, 由我國申請制定的茶葉上硫丹限量10mg/kg,經由第43屆CCPR年會和第34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大會的審查通過,正式成為國際認可的食品法典標準。
參考文獻:
[1]曲如曉. WTO框架下的貿易壁壘及應對機制研究[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王艷芳,張佳紅. 河北省農產品對外貿易問題研究[J]. 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0(14).
[3]孫龍中,徐松. 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J]. 經貿論壇,2008(2).
[4]高桂雪,張文文. 淺析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1).
(責任編輯:龍會芳;校對: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