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在北師大培訓的小學校長提高班的學習,在學習中,對國家教育部原基礎教育司司長、國家副總督學王文湛先生在報告中提到的“兩個假如”——“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印象特別深刻。
人,往往都有這樣的“劣根”——事不關己,隔岸觀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站著說話不腰疼,只要不牽扯到自己,別人怎么樣對待,那是別人的事,對別人嚴格,對自己寬松……人與人之間之所以存在著摩擦、不快等,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總是“善于”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問題,少了必要的換位思考抑或是換位體驗。
俗話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其實,更多時候,若我們沒有把自己擺進事件現場,就難以有身臨其境之感,也難以獲得類似的認知。就像我們閱讀小說一樣,之所以會認為小說情節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甚至會為小說主人公的命運擔憂,就是因為我們讀者已經進入到作家所創設的故事情境中去了,已經在與小說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了。這種閱讀獲得的快感,就得益于我們讀者無意識之下的“主動融入”。這實質上也是一種換位體驗了。
當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人,真正把“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這“兩個假如”銘刻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坎,教育教學的規范就成了必然,也就絕不會發生類似浙江溫嶺的那所幼兒園教師制造的“虐童”等為人們所不齒的事件了;教育教學的景觀也定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一、“兩個假如”道出了教育教學的原點——兒童視角
成人世界總是有別于孩童天地的。現在請回想一下,當我們當年處在兒童時代,面對著成人世界為我們設置的種種障礙與羈絆時,我們是否曾經這樣對自己說過,要是我將來當了父母、老師,絕不會再這樣對待孩子了,因為我清楚地知道孩子的所需所想及其甘苦等。可是,我們又總是“樂于遺忘”的,當我們真正成人了,為人父母了,在各自的崗位上為生存、生活而拼搏努力的時候,我們又早已把當年的“告誡”拋之腦后,在現實社會中重又撿回了成人的“游戲規則”。這時候,我們又往往會以盛氣凌人、居高臨下的架勢俯視孩童——我們吃的鹽比他們吃的米飯要多,我們走過的橋比他們走過的路要多。
正是由于兩個世界的“天然落差”,導致了成人與孩童不處在同一水平線上,眼界、視野之間難以找到“交集”,導致了成人與孩童之間的沖突與矛盾、糾紛等不斷。可以看看學生的習作,一旦讓他們寫《我心目中的老師》,現實生活中的老師往往難以入學生的“法眼”,現實中的教師與孩子心目中所期待的教師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也許你會說,這都是考試機制惹的禍,既然要追求學業成績,就必然在各個方面對學生嚴加管理,而且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不可否認,孩子在學習方面有稟賦上的高下之分,在大一統的班級授課制中,教師想要提高成績,對那些學習上的暫時“弱勢者”,難免會有一些“恨鐵不成鋼”的焦灼??晌覀冇滞雎粤私逃谋举|,是要培養人成為身心、人格健全的人。學生的情況千姿百態,學生的幫助需求千差萬別,學生的發展途徑四通八達,當我們以“假如我是孩子”的視角,嘗試著進入每一個孩子的世界去體驗一遭的話,你就會發現,那種被冷眼、冷言、冷漠、冷淡等“殺傷的痛楚”是無助與無語的。
學校是培育人的場所,教師是一位雕塑家。當你用溫暖的手、仁慈的心在雕塑時,你手下誕生的作品才有望是有愛、有情、有善、有美的;若你用冰冷的手、憤懣的心在雕塑時,你手下誕生的作品就會是猙獰、丑陋、有恨、仇視的??梢?,只有當我們以“假如我是孩子”的視角去迎合并快樂地融入孩童的世界與天地的時候,我們就能較融洽地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并讓他們所樂于接納。而這才是教育教學工作的良好起點——親其師,方能信其道。
二、“兩個假如”道出了教育者的從業良知——孩童中心
以何為中心,是教育的重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教學,容易陷入“家長意志”的獨裁式教育。表現在課堂上,教師以展示自我的教育教學水平為主,眼中只有自己,沒有學生。雖然,這樣的教育教學能給學生以一定的知識量,但,這種給予完全是教師意志下的灌輸,依然是屬于“目中無人”的教育。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注定是與學生發展需求相悖的教育教學。
還有一種是“知識中心”,一切以知識的授予與接納為中心,只注重結果——前人已經總結的、提煉的知識,采用各種方式全盤給予學生,但忽視讓學生進行探究、體驗、實踐的機會。這種“知識中心”的教育教學,是只注重結果而遺忘過程的教育。
我們的教育教學,所面對的對象是學生——也就是孩童。教育教學效益的最終評議者,應該是受教育的學生。之所以說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那是因為教育的成效是不會立竿見影的。好的教育,需要看學生走出校門,完全成人,融進社會,成為社會人之后,對社會、時代的適應與貢獻程度。這是分數、學校辦學指標所難以體現的。這種成效是隱性的,也是最重要的指標要素。
作為教師,愛表現好、行為規范、品行優良、學業優秀的學生不難;愛少數幾位學生也不難。難的是愛全班每一位學生,能把自己為師的真愛平均地灑向全班每一位學生身上,這就絕非易事了。
“假如是我的孩子”,要求教師把全班每一位孩子都設定成自己的孩子——視同己出,這種假設有什么好處呢?我們捫心自問——當我們的孩子誕生下來,不管是怎么樣的,包括身體、智力上等的缺陷,我們都要無條件接受這個既定的事實。我們總不能說,這個孩子不行,塞回母體,重新生一個。當父母的,心中都有一個期冀,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能獲得別人的稱道與贊許,能平安健康快樂地成長,長大后能有所作為,能孝敬雙親,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有責任有擔當的堂堂正正的健全人。相信這是每一對父母的共同心聲。
當我們教育者將班上的每一位學生都設定成自己的孩子,相信,我們任何時候看每一位學生的眼神中就會多出幾分慈愛。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就會大度地允許孩子犯錯,期待孩童的改進,寬容并接納孩子的缺點,寬厚、仁愛地對待每一位孩子——把特別的愛給那些品行暫有問題,心理暫有陰影,學業暫有困難的孩子。當我們用“假如是我的孩子”的視角去看全班學生時,我們就會少幾分急躁,多幾分耐性?!按嬖诩词钦胬怼薄⒆觽兗热粊淼搅诉@個班級,每一個都是班級里的一分子。就應該不讓一個人掉隊,就應該去研究“讓鐵樹開花”的技藝。在心中多出幾把尺子評價學生——尋找并放大每一位學生身上的優點,竭力地去彌補學生身上暫時的“短處”。
當我們教育者把每位學生都設定成自己的孩子,我們在每一天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就會不由自主地約束、規范自我的教育教學行為,當我們每一天都充滿愛意、笑意地站立在講臺時,我們的眼睛中就會流盼出溫暖與和煦,我們就會情不自禁地生發出“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夙愿來。帶著這樣的情意步入講臺的每一天,師生關系、家校關系定將會往和美諧調處發展,而這,恰是教育教學成果的迷人風景線。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