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仁義、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千古相傳的傳統美德,感恩是高貴樸素的感情,是不可磨滅的良知,是善良人性的標簽。然而當前的小學生由于家長的溺愛、社會環境的影響、學校道德教育的缺乏等原因,從小缺少感恩思想,自我意識強,不懂感謝,不愿感激,不會感動,冷漠與自私的現象日益嚴重。感恩更是一種責任良知、自立意識、自尊意識。為此,我校為了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開展了“感恩與責任”主題教育活動,旨在培養學生從小養成感恩與責任意識,獲得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準則、文化素養、社會責任意識,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1. 把“感恩與責任”主題德育滲透于學科教學,結合于經典誦讀中。
對學生的德育,每個教育者都責無旁貸,同時也需要全體師生共同參與,需要我們挖掘更多的教育資源。在具體的學科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中豐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滲透教育。《弟子規》、《三字經》等中華經典蒙學,文字簡易平實,朗朗上口,卻踏踏實實地從基本的生活習慣、待人接物入手,洋溢著對生命的關懷,讓人感受到著實坦蕩的大愛,是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優秀文本。教師可相機將其與“感恩與責任”主題德育結合起來,例如在“感恩父母與親人”的主題教育中,要求學生背誦理解《弟子規》中“入則孝”“出則悌”的內容,結合對照自己的言行,進行感恩父母、長輩、親人的實踐活動。誠如泰戈爾所說:不是錘的敲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將德育悄無聲息地滲透到教學實踐的方方面面:學生的心靈得到熏陶,不斷超越自我,提高境界。
2. 明確訓練要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實踐活動。
(1)布置愛心實踐作業。“感恩與責任”主題德育共分五個部分,根據每個主題的教育活動要求,制定了相應的學生實踐操作要點,同時注意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年段提出不同要求,讓學生有明確的訓練指向。力求從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著手,在系列實踐活動中讓其感受到感恩其實很容易,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在自己的平常生活中,有時只是一個微笑,一個動作,一件小事,一點用心。在訓練中體驗到樂趣,促進感恩行為習慣的養成。例如,“感恩同學與朋友”活動期間,要求學生至少做到“七個一”:至少與同學或朋友進行一次真誠的談心交流;至少真心對同學或朋友說一句感恩鼓勵的話;至少真誠為同學或朋友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至少學會唱一首歌頌友誼的歌曲;在“大家一起來”晨會時間,至少為同學表演一個節目;中高年級學生至少背誦或自己寫一首贊美友誼的詩歌;中高年級學生至少主辦一份“感恩同學與朋友”的手抄報或創作一份體現友誼的書畫或攝影作品。
(2)學校組織創設實踐活動平臺——校內活動。為了讓主題德育推進更豐富深入,學校相應創設感恩與責任為主題的自創格言征集、故事會、讀書會、演講會、征文賽、手抄報、書畫攝影展示等教育活動平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大力營造校園感恩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體驗和內化感恩與責任情感,扎實有效推進主題德育的深入開展。例如,邀請感恩與勵志演講團到校舉行的感恩演講活動,全體師生和家長共同參與。教師聲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演講,師生家長間的深情互動,父母與孩子、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間一次次的感恩表白,無不激發起在座聽眾心靈深處的感恩之情。濃烈的現場氛圍,一次又一次讓與會者感動得淚流滿眶。這樣的活動對所有師生、家長無疑是一次感恩之心的洗禮,教育意義的深遠毋庸置疑。校外活動——拆掉學校的“圍墻”,把學習的進程變成生活的過程,加強學校教育與兒童生活、社會生活的聯系,才能徹底解決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嚴重脫節的問題。在主題德育過程中,我們不但注意培養學生個體在校園、家庭、社會的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感恩與責任行為習慣,還注重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區,走進自然,開展多彩的校外公益、社區服務、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創新感恩與責任教育載體,拓寬社會實踐渠道,培養學生社會公德心。例如,“感恩家鄉和大自然”主題德育,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公益環保活動,成為“愛護家鄉,保護自然”的自愿者,開展家鄉環保調查,發放環保宣傳單,包干責任小區環保衛生等活動。“感恩祖國與社會”主題德育,組織學生走進敬老院,為孤寡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尊老愛老的公德心。
3. 科學評價升華活動內涵。
正面的評價是促進主題德育活動開展的有效手段,應注意評價的科學性和多元性。我們注重每個活動階段學生實踐情況的評價,采用綜合學生自我評價,同學評價以及家長老師評價的方法,在肯定每個學生成績的同時,讓他們明確自己仍需努力的方面。在各班級開展由學生參與推薦評選出校園“每月感恩之星”的活動,并相應召開全校性階段總結表彰活動,鼓勵先進,鞭策不足,樹立學習榜樣。要求評價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激勵、促進主題德育活動有效實施的作用。
4. 家校配合保障活動成效。
“感恩與責任”主題德育的更好實施,需要家庭參與和支持,形成家校一體的教育合力。于是我們利用家長會、校報刊欄宣傳的同時,在每個階段主題活動時,向家長發放活動倡議書,明確家長在教育活動中應做到對自己和孩子的實踐要求,以及做好階段主題德育的家庭評價工作,共同努力搭建家庭育人平臺,強化家庭教育,從根本上解決德育建設中家庭教育的缺乏和缺失。使主題德育活動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氛圍,有效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成長,推進德育的實效性開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霞浦縣長春中心小學責任編輯:林彥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