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觀察是學生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也是指導學生作文的基礎。如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樂寫文章,會寫文章,寫出好文章呢?我以為要指導學生觀察,也要指導思考,尤其要指導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
一、在觀察中進行比較
觀察事物是為了認識事物。怎樣才能深刻地認識事物呢?在觀察中進行比較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通過人與人的比較,可以深刻地認識人,認識人的思想、品質、能力以及貢獻大小;通過物與物的比較,可以深刻地認識物,認識物的性質、狀態以及用途的大小。“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是將我和農夫進行比較,這種比較觀察越深入,對比手法就越能恰到好處。指導學生進行比較觀察,必須向學生提供比較觀察的條件。有個學生平時上課不夠專心,比較自負。一次,利用秋游的機會,我和他在河濱走廊上談心。我們漫步在走廊上,談話中我發現他經常用腳去踢走廊邊的小草。我靈機一動,對他說:“你觀察觀察扒地根,再觀察觀察狗尾巴草,看看這兩者有什么區別?”晚上,他在《我的一天》這篇作文里寫道:“我仔細觀察路旁的兩棵小草,一株是扒地根,它緊貼著地面,非常踏實;另一株是狗尾巴草,它身材細長,在秋風里搖頭晃腦,好像很得意的樣子。看著,想著,我的眼睛漸漸模糊了,面前仿佛出現了一個快活的少年——他搖頭晃腦,自鳴得意,啊!他多么像狗尾巴草呀!聯系平時的表現,我深深地自責:我為什么不能像扒地根那樣貼著地面,扎根土壤,誠實謙遜呢?”從這里可以看出,學生不僅學會了觀察,更重要的是在觀察比較中使認識產生了飛躍。
二、在觀察中進行聯想
聯想,是思維活躍的標志之一。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聯想。比如讓學生觀察春天的梨花、桃花,要他們想到秋天的豐碩果實,這就是接近聯想;讓學生觀察家鄉的美景,要他們想到改革開放,這就是因果聯想;讓學生觀察蜜蜂的繁忙,要他們想到勞動人民的勤勞,這就是相似聯想;讓學生觀察挺拔的蒼松,要他們想到多姿的柳樹,這就是對比聯想,等等。總之,在指導學生觀察的時候,要指導他們如何由此及彼,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地進行聯想。要使學生想得開,關鍵在于觀察得深,觀察得細,能抓住事物的本質,即內在聯系。一旦掌握這種內在聯系,就能想得開、想得遠。也只有想得開、想得遠,才能文思如泉涌,而不至于無話可說。如,我校搬遷到新校舍,剪彩時要求學生人人帶一束塑料花。我緊扣時機,引導學生實踐。我把一束美麗的塑料花插在花瓶里,然后,把它放在講臺上,讓大家展開討論。交流時,有同學從塑料花的美麗想到做花工人高超的手藝和辛勤勞動;有的同學從塑料花的新艷的色彩想到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談到這些以后,課堂上熱鬧的場面逐漸變為安靜,這說明同學們的觀察已經深入不下去了。于是,我在塑料花上灑上一點香水,頓時,教室里香味彌漫,沁人心脾。這時,好幾個同學一下子舉起手來,搶著說:“塑料花光有花的外在美,沒有花的內在香。”由此,想到社會上各色各樣的人……觀察得越深入、越細致,聯想就越豐富、越開闊。這堂課的實踐使我認識到,要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
三、在觀察中訓練想象
我在一份報刊上看到這樣的一幅畫,畫面上硝煙彌漫,烏云滾滾。在一片低洼的草地上,一個負傷的戰士,他頭上纏著繃帶,雙手拄著一根木棍,支撐自己的上身,艱難地向前爬,眼里充滿堅信的目光。畫題名叫《信念》。習作課上,我讓同學們欣賞這幅畫,起初大家還不太理解《信念》的意思。查字典以后,明白了“信念”就是人們對某種事物的確信。“確信什么呀?”我提出這個問題以后,大家開始則茫然,因為畫面本身沒有這個答案。經過一小段時間的思考后,學生則喜形于色,啊!他們開始想象了:“他確信的是能趕上隊伍。”“他確信自己能夠找到老百姓。”“他確信革命必將取得勝利。”我肯定了他們的見解以后又問:“如果是趕隊伍,那將是怎樣的情形啊?”同學們想得更具體了,也許他碰到敵人設法隱蔽,也許他被敵人抓住而奮力反抗,也許饑餓難忍而以野草充饑,也許因傷口疼痛而昏厥過去,也許……同學們交流以后,接著我又問:“你們怎么知道他昏厥過去呢?”有的同學回答:他爬著向前,說明腿受重傷;他頭部繃帶上還有殷紅的血跡,說明他隨時有昏厥的危險。我說:像這樣根據觀察到的景象,運用推理創造出新的形象,這就叫推理想象。當然,我們說的想象,是以現實為基礎的,具有正確方向的,有積極意義的合理的想象,絕不是胡思亂想。
為了培養學生在觀察中的想象能力,開頭要求不宜太高,堅持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可以先練習比喻,再練習夸張,再練習幻想。一次,我啟發學生觀察工廠的煙囪,然后叫他們各打一個比喻。有的說它像一支如椽的巨筆,描寫祖國的大好春光;有的說它像一個萬花筒,變幻著春天的千姿百態;有的說,那縷縷白色的煙霧似噴涌的浪花,似翻滾的波浪,也像無數的白帆。這不就是想象嗎?培養想象能力的方法很多,能夠喚起想象的事物實在太多:彎彎的月牙,美麗的彩虹,紛飛的大雪……我們要利用適當機會,從觀察入手,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
在指導學生觀察和思維實踐的時候,我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有的同學能察而有所得,思而有所獲;有的學生卻熟視無睹,百思而不解。這是什么原因呢?比如,我讓學生寫校園的一個地方,觀察校園里的升旗臺,有的學生左看右看,就是寫不出來。再比如,我也曾叫學生寫一篇太空探索的科學幻想習作,學生左想右想,就是想得不夠合理。這是什么原因?經調查了解,學生告訴我,寫升旗臺苦于詞匯貧乏,寫科幻作品苦于缺乏天文和宇宙航行方面的有關知識。這就說明語言是觀察和思維的必備條件,知識修養和生活經驗是發展想象的重要依據。詞匯越豐富,觀察越容易進行;知識越多,想象就越豐富,寫文章就越能得心應手。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但從本源上說應該在指導學生觀察思維和積累方面多下功夫。這樣的習作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充滿情趣和活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實驗小學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