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讀《畫家與牧童》(人教版二下)一文時,憑直覺發現“稱贊道”“贊揚道”中的“道”的用法有一些特別,值得關注。一查字典,“道”的意思果然很復雜,讓小學生自己獨立查找,是不容易做出選擇的。
于是索性翻閱教材,在低年級語文教材中,找到了“道”大致是按以下順序出現在句子中的:
①小白兔睡得正香,一點也不知道。(《雪孩子》一上)
②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殺害了王二小。(《王二小》一下)
③寬寬的街道,高高的樓房,還有一座座街心花園。(《畫家鄉》一下)
“道”在兒童生活或口語中常見的正是“知道”這個詞語,教材也用這一詞語形式讓學生第一次將“道”的音與形結合在一起。在一上的課文《雪孩子》中以“我會認”的形式安排學習;到了一下《王二小》一課中仍以“知道”的形式以“我會寫”的要求安排學習;并在隨后的《畫家鄉》一課中出現了“街道”,可讓學生進一步隨文學習“道”的意義。這兩項意義一是學生口語里已經知曉的,一是生活中可見的實景,所以最先安排學習。
④小棗樹不明白,問道:“說你什么呀?”(《小柳樹和小棗樹》二上)
⑤薩沙掀起雨衣,輕輕地遮在薔薇花上,問道:“媽媽,我現在還是最弱小的嗎?”(《我不是最弱小的》二下)
⑥“畫得太像了,畫得太像了,這真是絕妙之作!”一位商人稱贊道。(《畫家與牧童》二下)
⑦“畫活了,畫活了,只有神筆才能畫出這樣的畫!”一位教書先生贊揚道。(《畫家與牧童》二下)
進入二年級后,“道”出現了新的意義與用法,既相當于“說”,常見的多是“×道”,如問道、贊揚道等。這是在學生學習了許多含“說”的對話后,對“說”的用法的一種擴展或變化。這也是語言學習中由口語向書面語逐漸過渡的體現。但即使這樣,“問道”這種說法多出現在對話之前的提示語中,“道”有時還有虛化的意味,省去也不影響表達;而在后置提示語中出現的“贊揚道”“稱贊道”,隱含著一種強調的意圖,有“這樣贊揚說”“這樣稱贊說”的用意在里面,如果省去,讀起來就像少了點什么似的。
⑧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能讓人完全信服。(《恐龍的滅絕》)
到“道理”出現時,“道”的學習就是其書面語的深入了,此時再結合二年級查字典和二下《語文園地七》中“我的發現”學習,安排學生從字典中讀讀“道”的多種釋義,把課文中曾出現的“道”加以理解,對“道”的學習可算是做了一個小結。
用法不同的“道”的學習安排,足見教材編者的用心。如果教師都能深刻洞悉教材編者對學習內容的精心安排,語文教學中的缺位和越位就不會成為大家所詬病的事了。
(作者單位:安徽省樅陽縣浮山中心學校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