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第二學段學生初步涉及習作,常常出現“談文色變”現象,他們對習作懵懵懂懂、缺乏自信,因而不感興趣、缺乏激情,分析其原因:他們生活的經驗不夠豐富,詞匯貧乏。習作最大的困難是無內容可寫,即使有了內容,也不知如何下手。針對中年級的這種通病,在習作教學中,依照言語生成規律,巧妙運用教材,引導學生大量閱讀,不斷積累,豐富內化;指導學生學習遣詞造句、連句成段的方法,通過句式、段式等寫法方面的模仿,從內化—模仿—遷移,一步步引導學生跨入習作的大門。
一、授之以漁,豐富內化
在語言生成規律中,內化先于外化,內化吸收有助于外化表達能力的發展,沒有內化吸收的基礎,外化表達就是無源之水。教學中,讓學生大量閱讀,不斷豐富積累,天長日久,等到說話、習作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隨心所欲。
1. 熟讀成誦促內化。蘇教版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是神形兼備的美文,讀出來是一首首優美的詩,唱出來是一曲曲動聽悅耳的歌,其中的好詞佳句為學生積累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如第五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薩的天空》都是描寫景色的優美散文,“清澈見底”“一碧如洗”“心曠神怡”“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轉眼間變成……就像是美麗的仙女在空中抖動著五彩斑斕的錦緞”“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放眼遠眺,只見……真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這些美詞妙句猶如散在課文中的閃亮的珍珠。在教學中以品味詞句,想象意境、訓練朗讀為重點,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想象情景,熟讀成誦,化書本知識為自己的知識,為習作“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打好語言基礎。
2. 以詞帶詞促內化。單一從課文積累的詞語是有限的,在教學中應以新詞、關鍵詞作為拓展、積累、運用的訓練點,有計劃、有目標、有重點地適機引導,由一詞帶一串,豐富學生的詞匯量,讓學生不斷積累“炊之大米”。教學《掌聲》(蘇教版三年級上冊)一課,學生學習“默默地”“慢吞吞”“一搖一晃”詞語后,讓學生模仿寫出AAB和ABB式的詞語和一()一()的詞語。教學《臥薪嘗膽》的歷史故事,引導學生歸納趙王勾踐的品質,引申出“忍辱負重、以屈求生、奮發圖強、救亡圖存”等許許多多的詞語,由課內引向課外,把意思相關的詞語串到一塊,通過比較、聯想、內化,引導學生立體地感受、理解,體會作者遣詞造句之準確與優美,再將這些詞語收入囊中,豐富“語言倉庫儲備”。
3. 拓展說話促內化。積累詞語的目的是能靈活地運用,教學中應為學生提供機會,利用多種途徑讓學生學以致用。可以通過尋找教材的空白點,預設拓展說話進行訓練,讓學生積極地運用所學到的新詞、好詞,養成樂于用詞、善于表達的好習慣。如教學《蒲公英》(蘇教版三年級上冊)一課后,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孩子們,在快樂的旅行中,你見到了什么?你想住哪兒?學生看圖自由說話,老師充當記者采訪學生,讓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書本到實踐,在說話中引導學生積極運用積累的詞語,把內儲真正變為自己的東西,豐富積累的內涵,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的內化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巧妙地運用教材,引導學生熟讀成誦,以詞帶詞,拓展說話訓練,使學生在教材這條寬闊的河流中獲取無數“大魚”,從而豐盈學生的詞匯,為學生“炊出”好文章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
二、培養“漁”技,勤于模仿
古人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魚”是目的,是結果,而“漁”是手段,是能力,是獲得“魚”的技巧!中年級學生剛剛涉及習作,雖然積累了不少習作資料,但不懂如何表達出來,寫出的文章大多平鋪直敘顯得蒼白,平淡無味。在閱讀教學過程,借助教材特點,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以及寫作方法,以課文為“帖”進行有效的“臨摹”,從而掌握習作的方法,形成技巧,才可以受用終身!如《北大荒的秋天》(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課文用擬人手法寫出了大豆和高粱滿心的歡喜,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的田野;用比喻的方法把北大荒人豐收的喜悅之情融在了對景色的描繪中;第四自然段寫秋天豐收的田野是運用了“總——分”的構段方式。學生習作“秋游”前,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揣摩作者的寫作手法,讓學生模仿作者的表達方式和構段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學生的習作片段是這樣寫的:最有意思的要數野炊了,你瞧,大伙兒有的燒火、有的倒水……個個興高采烈,鍋下的團團火焰直往上躥,一會兒,水開了,蟹肉棒猶如穿禮服的新娘子擺動著婀娜多姿的身體;魚丸像一個虎頭虎腦的精靈,不停地伸出它那可愛的小腦袋……濃濃的香味撲鼻而來,真讓人垂涎三尺,我們一邊品嘗著這美味佳肴,一邊望著碧藍的天空,寬闊的河灘,遠處……怎能不令人心曠神怡呢?仿佛天上人間全都溶化在這歡樂的氣氛里了……對于剛學習習作的中年級學生,模仿是起點,是基礎,是不可缺少的環節。良好的示范,正確的模仿是引領學生走進習作大門的金鑰匙。
三、悟其漁識,仿創遷移
匠人與大師的差別在于:匠人只有技能技巧,只會復制前人的東西,而缺少對事物的創見,而大師則在得“魚”又學會“漁”的基礎與過程中悟出“漁識”,進行開創性提升。因而在“授之以魚”“授之以漁”時,應有意識分階段地引導學生感悟生活,觸發情意,讓學生逐步領悟“漁識”,由模仿升華為創新,拋開原有的框框架架,忘卻模仿的招招式式,靈活變通,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形成自己特有的表述風格、獨到的視覺角度和見解,將言語表達和情感體驗結合起來,用個性化的語言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不人云亦云,增添靈動,洋洋灑灑,真正做到用我筆寫我心。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安市逸夫小學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