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調查方法》是一門方法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強化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的社會研究能力、提升教學效果的必然途徑。通過各環節的實踐教學設計來實施實踐教學,并通過問卷調查,對各環節的實踐教學設計進行了評價,分組調查的實施方式是符合學生學習要求的,各環節的實踐方式、實踐時間分配、教師指導方式以及實踐效果都是令人滿意的,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加以改進。
關鍵詞:實踐教學設計;效果評價;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241-03
一、《社會調查方法》實踐教學設計的基本指導思想
《社會調查方法》課程圍繞社會研究的整個過程展開,它從選題、文獻綜述到研究設計,從研究資料收集與處理到研究報告的撰寫,系統地介紹社會調查一般流程與方法。該課程旨在通過教授學生有關社會調查方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使學生掌握社會調查研究的操作過程、方法和技巧,是一門方法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鑒于此,對于《社會調查方法》教學需要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過程,實現教師指導和學生參與的互動統一,變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建構知識。按照這一基本思路,《社會調查方法》實踐教學設計的基本指導思想就是根據課堂教學的安排,按照社會調查方法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和實際社會調查過程的基本環節,在每一環節的教學中都設計出讓學生自主實踐、親自參與的實踐教學內容,布置相應的教學實踐任務,提出相應的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調動學生參與到社會調查的實踐中來,切實培養學生的社會研究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二、各教學環節的實踐教學設計
圍繞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社會調查方法》實踐教學分為選題與文獻回顧環節、研究準備環節、研究資料收集環節、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環節、研究報告撰寫環節五個依次遞進的實踐環節。整個教學實踐的實施是以學生自由結合組成的調查小組的形式來進行,分組規模為4—6人,盡量男女生搭配合作。
(一)選題與文獻回顧環節的實踐教學設計
選題與文獻回顧環節的實踐教學旨在教會學生如何確定研究的問題,如何進行文獻檢索,如何寫文獻綜述。圍繞這些教學目標,同時考慮到教學時間、實踐經費以及學生的安全等問題,建議研究對象以大學生群體為主,調查范圍以龍子湖高校園區為主,然后要求各調查小組根據選題的重要性、創造性、可行性、合適性原則自主選擇研究問題,由小組成員相互討論,初步確定小組的研究問題。研究問題確定下來以后,圍繞研究問題進行文獻檢索。這個環節是利用學校電子閱覽室的資源,老師進行一對一的指導,讓學生嘗試著在中國知網上檢索相關文獻。根據檢索的文獻情況,小組可對初步確定的研究問題再進行討論,這時老師介入引導和點評,并最終確定小組的研究問題。研究問題一旦確定下來,將貫穿實踐教學的整個過程。同時,每個小組成員根據自己所檢索到的文獻都要寫一篇文獻綜述,以作業的形式交上來,老師根據學生寫的文獻綜述情況進行總結和點評,對于不符合文獻綜述要求的,要求學生重寫,以使每個學生都要學會如何寫文獻綜述。
(二)研究準備環節的實踐教學設計
研究準備環節包括設計研究方案和準備研究工具,旨在教會學生能夠對調查的各個環節和方面做出系統規劃,包括確定調查的對象、研究的思路、調查的內容、調查的方式方法等,尤其是要求學生掌握問卷設計的技術。圍繞這一教學目標,首先是要求各小組按照問卷設計的要求和程序,根據小組的研究問題設計調查問卷初稿并將問卷打印十份;在隨后的課堂上進行試調查,即各小組交換問卷(要確保每個小組中都有其他小組的調查問卷),小組成員對其他小組的調查問卷進行討論,并提出修改意見,簽上姓名,交還給原設計組;小組成員針對其他小組提出的修改意見進行討論和修改,必要時找提出意見者進行討論;各小組將修改好的問卷重新打印一份上交老師審閱;老師對每一份問卷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改建議,并對問卷總體情況做出總結和點評;各小組根據老師的修改建議進行修改,最終形成問卷定稿。
(三)資料收集環節的實踐教學設計
資料收集環節的實踐教學旨在教會學生如何進行資料的收集工作,即如何實施問卷調查。圍繞這一教學目標,要求各小組兩周內,利用課余時間,根據研究方案中確定的調查方式和方法完成正式的問卷調查。在調查過程中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可以隨時向老師請求指導。
(四)資料處理與分析環節的實踐教學設計
資料處理與分析環節的實踐教學旨在教會學生對收集的調查資料進行簡單的整理和分析,尤其是學會對調查問卷收集到的定量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圍繞這一教學目標,同時考慮到避免與《社會統計學與SPSS應用》課程的重復教學,確定以教會學生對SPSS軟件的簡單操作與基本的描述分析和交叉分析為基本目標,在課堂上老師在PPT上對SPSS的基本操作進行演示,包括如何編碼、如何錄入,學生在自己隨堂攜帶的筆記本電腦上進行實際操作,遇到問題老師給予指導。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術以后,要求各小組利用課余時間,把問卷調查的資料全部錄入計算機,建立數據庫。在隨后的課堂上,老師以平時科研過程中建立的數據庫為例,演示如何進行單變量描述分析、如何進行雙變量交叉分析,學生再根據老師的演示對自己小組的數據庫進行描述分析和交叉分析。
(五)研究報告撰寫環節的實踐教學設計
研究報告撰寫環節的教學設計旨在教會學生如何將研究的過程和結果呈現出來,包括調查的基本情況和調查結論,重點是要學會把研究結果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地表達出來。圍繞這一教學目標,要求各小組在兩周內完成調查報告的撰寫。在上課時間,老師在教研活動室坐班,在寫作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到教研活動室和老師溝通、商討。調查報告以書面的形式上交,同時每個小組成員還要寫一份社會調查實踐總結,以反映出自己在小組整個調查活動中做了什么,收獲了什么。老師對每組的調查結果進行評閱,并在課堂上進行反饋和總結。
三、《社會調查方法》實踐教學成績考核
實踐教學成績的考核主要以課堂表現、課堂作業、小組的調查報告和個人的社會調查實踐總結為依據。課堂表現主要包括平時課堂上小組討論中的表現、課堂和課下與老師的交流情況,占總評成績的10%;課堂作業主要是文獻綜述寫作的情況,占總評成績的10%;小組的調查報告和個人的社會調查實踐總結結合起來進行考核,根據小組的調查報告的質量以及個人的社會調查實踐總結中反映出來的個人的貢獻和收獲做出綜合評價,占總評成績的15%。
四、《社會調查方法》實踐教學效果評價
《社會調查方法》實踐教學設計的效果如何?通過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2011級社會工作本科專業的101名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方法》實踐教學效果評價問卷調查,對該實踐教學設計進行效果評價,共收到95份有效問卷。具體情況如下:
(一)對分組調查的滿意度
由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對于采用分組調查的實踐方式,滿意的占93.7%,對于采用自由結合、男女搭配的分組方法滿意的占91.6%,對于分組規模為5—6人滿意的占91.6%。總的來看,《社會調查方法》實踐教學設計的分組調查還是很適合該課程的實踐教學的。
(二)對各實踐環節的實踐方式的滿意度
對于各實踐環節的實踐方式的滿意度評價采用的是“非常不滿意=0分,非常滿意=10分”的標準,讓學生根據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感覺,對各環節的實踐方式進行評分,具體情況如下:
由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在選題環節,對“作業加小組內討論”的方式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7.87;在問卷設計環節,對“小組內討論和小組間互評”的方式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8.46;在調查實施環節,對“課余時間實施調查”的方式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7.94;在資料整理環節,對“課堂實際操作”的方式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7.89;在撰寫報告環節,對“小組內自由分工與合作”的方式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8.31;所有標準差都在1.61以下。由此看來,對于各實踐環節的實踐方式的滿意度還是普遍較高的,說明各實踐環節的實踐方式是符合學生學習要求的。
(三)對各實踐環節的時間分配的滿意度
由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在選題環節,對“課堂4節加課余1周”的時間分配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8.04;在問卷設計環節,對“課堂4節加課余1周”的時間分配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8.39;在調查實施環節,對“課余2周”的時間分配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8.41;在資料整理環節,對“課堂4節加課余1周”的時間分配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8.11;在撰寫報告環節,對“課堂8節加課余2周”的時間分配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8.68;所有標準差都在1.51以下。由此看來,對于各實踐環節的時間分配的滿意度還是普遍較高的,說明各實踐環節的時間分配是合理的。
(四)對各實踐環節的教師指導方式的滿意度
由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在選題環節,對“個別指導加作業點評”的指導方式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8.44;在問卷設計環節,對“個別指導加問卷點評”的指導方式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8.85;在調查實施環節,對“個別指導”的指導方式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7.95;在資料整理環節,對“個別指導”的指導方式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8.22;在撰寫報告環節,對“個別指導加調查報告點評”的指導方式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8.49;所有標準差都在1.51以下。由此看來,對于各實踐環節的指導方式的滿意度普遍很高,說明各實踐環節的教師指導是有效的。
(五)對各實踐環節的實踐效果的滿意度
由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對選題環節實踐效果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8.11;對問卷設計環節實踐效果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8.27;對調查實施環節實踐效果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7.97;對資料整理環節實踐效果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7.86;對撰寫報告環節實踐效果滿意度評價得分均值為8.37;所有標準差都在1.53以下。由此看來,對于各實踐環節的實踐效果滿意度還是普遍較高的,說明各實踐環節的教學設計是有效的。
(六)《社會調查方法》教學實踐的總體評價
由調查數據可以看出,總體來說,98.9%的學生對本課程教學實踐的總體評價還是比較滿意的。
(七)參與社會調查實踐的其他收獲
由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在參與社會調查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社會交往能力、團結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學習方式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和改變。
五、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的方向
盡管該實踐教學的效果是令人滿意的,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首先,關于分組的問題。開始的時候,按照4—6人的規模,自由結合、男女搭配共分成了20個小組,但是中間由于個別同學參加“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競賽”,原來的小組就出現了人員的變動,導致后期小組規模不太確定,而且小組凝聚力有所下降。
其次,關于實踐過程的考核問題。由于是分組進行,難免造成個別同學搭便車的現象,導致其他小組成員感覺考核不太公平。
最后,關于學生主動性的問題。對于調查實施和撰寫研究報告環節,表現出學生的主動性不足。在這個過程中,雖然要求各小組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疑問時要及時和老師溝通和商討,但是在實施的整個過程中,主動尋求老師指導的學生只是個別人,大多數學生即使遇到問題也不主動去找老師解決,導致調查報告撰寫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
鑒于上述問題,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從以下方面加以改進:
首先,如果與課外學術活動結合起來,有意愿的同學要提前做好準備,可以與有共同意愿的同學組成調查小組,而一旦調查小組確定下來以后,小組成員不得隨意調動。
其次,要加強實踐過程的考核。可以先在小組內部讓小組對組員進行考核,考核結果納入最終實踐成績考核的依據之中;可以加強實踐過程中的提問頻率,一方面督促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實踐,另一方面也可把提問的情況納入課堂表現的考評依據之中。
最后,要加強學生主動性的培養。要向學生強調,主動和老師溝通與否將影響最終實踐考評的成績。在實踐的過程中,老師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主動地和學生溝通,包括發短信詢問、在QQ上留言或討論等,以了解學生的實踐情況,遇到問題給予及時指導,以提升實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