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校的大學生資助活動具有幫困和育人雙重功能,在幫助貧困家庭學生解決經濟上的困難、順利完成學業的同時,還要教育、引導學生自立自強、求實上進,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怎樣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的資助工作是文章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資助;思想政治教育;對策;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268-02
高校頒發的獎學金和助學金是國家、學校和社會機構鼓勵優秀學生的重要措施,也是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關鍵環節。高校的獎勵資助工作在評獎擇優的過程中,通過對大學生外在因素的刺激,能夠進一步鼓勵、激發、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為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形成積極的正面強化作用。當前,在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由于評獎資助工作直接涉及學生的切實利益,面對文化全球化思潮,大學生受助群體在此過程中也有著不同的表現:或是騙取獎助學金,或是對獎助學金的隨意支配,過度消費,這就涉及資助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
一、資助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不難看出,目前高校的大學生資助活動具有幫困和育人雙重功能,在幫助貧困家庭學生解決經濟上的困難、順利完成學業的同時,還要教育、引導學生自立自強、求實上進,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首先,大學生資助工作教育學生增強自信心。在勤工助學過程中,有的學生特別是從農村來的學生在心理上會產生一些問題。當他們初次參加勤工助學活動時可能會覺得低人一等,有些學生可能還會被人誤解,甚至諷刺、挖苦。這對于他們,特別是對自尊心很強的人來說,確實是一項艱苦的修煉。而部分貧困大學生由于家庭困難,導致精神上、心理上不健康或者處于亞健康狀態,有的甚至因貧困而不自信,甚至自我封閉,不與他人交往。因此,對于貧困學生,我們不光要從物質層面進行“扶貧”,更要從精神層面去鼓勵和引導,讓他們感覺到社會和組織的溫暖,對未來充滿希望,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信心[1]。通過教育要讓他們認識到貧困并不可怕,貧困其實是一筆財富,關鍵是要知貧而后勇;通過教育鼓勵貧困生在立足校內的基礎上向社會拓展,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結合專業學習進行社會實踐,通過各種渠道緩解經濟負擔,充實生活,鍛煉他們的能力,從而增強自信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這個道理[2]。
其次,教育學生增強責任心。在勤工助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存在著敬業精神較差,責任心不強的問題。比如拿了相當的酬勞,卻沒有付出相應的勞動,做事馬馬虎虎,不求細節,以至最后要重來;對任務只重報酬,才重過程,甚至弄虛作假;更有道德敗壞者,乘工作之機,順手牽羊,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對此,輔導員應該加強教育引導,提高他們的品格修養,增強他們的責任心。另外,學生在勤工助學中應加深對國情、民情、社會認識的同時,還應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加強自身免疫力,自覺抵制各種不良風氣和習俗的侵襲,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最后,教育學生增強愛心。有的學生因為家庭貧困而不善于人際交往,內心封閉,從而致與他人關系緊張。還有個別學生認為家庭貧困是社會造成的,因此對社會不滿,人情冷漠,甚至仇恨。更有甚者,還會走向極端,典型的如“馬家爵事件”。而通過勤工助學,可以讓他們充分感受到世間充滿了溫暖和愛心,還有很多人在關心他們的成長,進而讓他們懂得熱愛祖國、關愛社會、友愛同學。
二、強化誠信教育,奠定榮辱觀教育的基石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大家認同的道德規范。孟子認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道德,“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就是真實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的含義也是誠實不欺,主要是指在與他人交往中應當遵守諾言,實踐成約[3],對個人而言,沒有誠信就無以立身;對社會而言,沒有誠信就無以進步。當代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能否培養他們良好的誠信意識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誠信問題幾乎成為21世紀初中國大學生遭遇的最嚴重的道德問題,自然也成為了大學生資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應當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在大學生資助工作中的作弊等非誠信行為的同學,他們沒有考慮到真正需要資助的同學切實所需,而資助名額本身是有量限制的,他們自己利用欺騙的手段不光彩地占據了一個名額,就會有一位真正需要幫助的同學無法得到應有的資助。因此,此類行為和此類學生,學校應當在了解實際情況之后,在證據充分的前提下取消其資助對象的資格,收回相關資助經費,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并根據學校相關規定對其違紀行為進行處資助對象評定工作的公正、公平。
誠信素質的養成,假若缺少必要的評價體系,易使誠信教育流于形式,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須加強誠信評價體系的建設。針對受助對象,首先要采集其真實的經濟困難信息,通過電話訪談、學生檔案查閱、日常生活觀察等多種渠道,全面采集受助者的家庭收入、人口數量、教育支出、醫療支出等反映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關鍵信息。其次,要根據國家和學校相關標準,判斷其困難程度并進一步劃分困難類別。再次,對受助者進行民主評議,可設置民主評議小組,由輔導員、一定比例的學生干部代表及學生代表組成,營造“以誠信為榮,以失信為恥”的良好風氣。運用道德杠桿,大力倡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形成以誠信為核心的社會信用制度[4]。
三、加強感恩教育,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感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感恩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素質,是做人起碼的修養,個人必備的基本道德素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不僅是一種傳統美德,也是一種健全人格的體現。感恩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首先,感恩教育離開實踐則會變成空洞的說教,把握感恩的實踐教育、找到生活中的榜樣實例,是增強學生感恩意識的重要途徑。因此,需要找到與其現實生活直接對接的突破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類學生大都具有自我奮斗和眾人幫助的生活經歷,深知讀書與生活的不易,使得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非常珍惜現有的生活,同時也更具有感恩的情懷。輔導員可以組織與受助對接,讓其在實際生活中體會經濟困難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不易,了解這些同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開支,學習他們艱苦奮斗的精神,使其懂得金錢的背后是父母辛勞的付出,應當感恩自己良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在銘記父母之情的同時也學會適度消費。
其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終身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永遠的引導者。孩子出現感恩意識淡薄的問題,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之外,也是由于父母與其溝通時缺乏能夠共同分享的想法和語言,對彼此的內心世界不夠了解,因此,要引導這類學生與父母實現有效對接。一方面,需要引導其父母合理表達對他們的關愛。生活中大多數的父母“只想讓孩子過得好,不需要他們來關心和照顧自己”,這在無形中助長了他們孝親意識的欠缺,因此,在生活的點滴中就要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使其對父母所給予的衣食住行都心存感激。另一方面,引導這類學生深入了解其父母的奮斗經歷,切實體會掙錢的不容易,能夠在獲取的同時關心與體貼父母,哪怕是平日里的一個電話,一聲問候,讓他們通過實際行動表達對父母的理解和愛。
四、加強中國傳統道德培養,構建健康人格
尊敬長輩、孝老敬親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全球化化和市場經濟中,道德教育只有立足本國實際,緊握時代脈搏,實現自身的歷史性轉型,才能真正發揮其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的應有作用。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受助對象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第一,切實加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情感培育。要讓受助群體在現實生活的關系中產生、積累、孕育情感經驗,建立在傳統美德對個人、家庭與社會和諧之重要性的基礎上。應在特定的情境中接受傳統美德的熏陶,避免一味地把教條的、空洞的道德知識、規范灌輸給學生,而是要把它們還原到實際的生活世界中,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學生不再被作為中華民族的“美德袋”機械、被動地接納老師傳遞的道德知識,而是要以積極的情感去體驗和理解,從而促成他們的精神提升和變革,讓大學生在自然狀態下的比較中,感受品質高尚的幸福,從內心深處形成信服道德的信仰。
第二,重視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知識教育。在現代條件下,要想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價值得以彰顯,就要從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認知教育入手。在全球化化和市場經濟下,大學生對人生、社會、家庭和各種人際關系的認知與理解多是現代的觀念,很少留心古人留給我們的合理內核。這就要求大學生務必把古代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古代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陳規舊律區別開來,并對其傳統概念之內含進行現代開拓,豐富其內含。
第三,利用各種渠道,強化傳統美德的實踐教育。知行統一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美德貴在實踐、貴在成。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只有通過生活實踐才能得到真切地詮釋,在人們的行為中才能得以表達。大學生這一群體,尤其是被稱為“80后”、“90”后的大學生,他們多半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也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又有多少人注意了他們的道德教育呢?我們缺乏實踐中的養成道德教育,從而使大學生在他們的精神世界里往往隱藏著與傳統格格不入的東西,結果,在道德行為實踐上形成強烈的、鮮明的反差。所以,日常生活中養成的道德教育對大學生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實踐顯得十分重要。如古代的孝道主要表現在對父母的“昏定晨省”日常生活禮儀的具體實踐中,這為當前大學生傳統美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參考文獻:
[1]張體勤,牟思倫.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探索和實踐[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2]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東莉.德育人文關懷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4]究許翔,蔡月蘋.中華傳統美德文化對當前青年人思想觀念構成和行為方式的影響及分析[J].德育研究,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