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優質核心課程建設是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核心課程教學組織安排中,要根據校內外實訓條件,將不同學習任務分別安排在校內專業一體化實訓室與校外教學性實習基地進行,由校內外專兼職教師分別按照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模式實施課堂教學,按照課程改革要求培養課程教學團隊,形成課程建設整體方案。
關鍵詞: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優質核心課程;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237-02
2010年11月,教育部、財政部發出通知,確定了“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骨干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教高函[2010]27號),渤海船舶職業學院名列其中,被確定為2011年啟動建設的單位。建設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對于引領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明確要求:各高職院校要主動適應區域產業結構升級需要,及時調整專業結構;深化訂單培養、工學交替等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參照職業崗位任職要求制訂培養方案,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開發專業課程;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教高[2010]8號)。
高職骨干院校建設提出的“優質核心課程建設”,可理解為將“核心課程”建設達到“優質”的水平。高等職業教育注重的是能力培養,所以必須根據專業培養目標中的核心能力來確定核心課程,要使課程達到“優質”的水平,就必須堅持高職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為目標,運用先進的思想和理論,改革和創新課程模式和教學模式。
一、船舶電氣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目標
渤海船舶職業學院的船舶電氣技術專業創立于1959年,1999年被確定為遼寧省教改試點專業。2003年以渤海船舶職業學院擔任交通教職委“船舶電氣技術”主任委員單位。2006年被確定為遼寧省示范專業,同年建成中央財政支持的國家級電工電子及自動化實訓基地。2008年被確定為遼寧省品牌專業。目前在校學生人數680人,近三年畢業生平均就業率91.8%。作為學院的主干專業之一,近十年來,已累計為船舶行業培養3 000余名船舶電氣專門人才。
本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以船舶電氣建造過程對職業崗位的任務要求為依據,校企共同構建、實施和評價基于船舶電氣建造過程的專業課程體系,施行工學交替、任務驅動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理念,從課程內容調整、課程標準制定、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改革、教材編寫、網絡課程資源、教學仿真軟件等6個方面進行4門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同時帶動專業支撐及船舶電氣專項技能訓練等課程建設,最終建成工學結合優質專業核心課程4門,其他課程11門;編寫工學結合特色教材4部,完成工學結合校本講義11部。
二、船舶電氣專業優質核心課程建設規劃
成立由企業專家、專業骨干教師組成的核心課程建設團隊,以船舶電氣建造過程為導向,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驅動,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理念,校企合作,進行4門優質專業核心課程建設。
通過船舶企業調研和企業專家論證,以船舶電氣技術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中心,參照船舶行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重構課程內容體系和知識序列,設計教學情境。
基于教學情境的任務分析和完整工作過程,進行教學實施設計,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教學過程再現工作過程,將職業素質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企業合作進行核心課程教學仿真軟件的開發,實現教學形態創新。借助真實設備及其仿真系統,將船舶電氣安裝與調試典型任務的實際操作與仿真操作相結合,達到核心能力培養目標。
建設自主學習型網絡課程教學資源,包括:課程標準、電子課件、電子教案、電子教材、項目化課程資源(包括:項目教學視頻、動畫、企業技術案例、虛擬仿真、行業企業標準、新技術新工藝)、習題、在線測試等。
在核心課程教學組織安排中,根據校內外實訓條件,將不同學習任務分別安排在校內專業一體化實訓室與校外教學性實習基地進行,由校內外專兼職教師分別按照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模式實施課堂教學,按照課程改革要求培養課程教學團隊,形成課程建設整體方案。專業核心課程建設規劃見表1。
三、船舶電氣專業優質專業核心課程建設過程
以優質專業核心課程《船舶電站安裝與調試》為例說明建設過程如下:《船舶電站安裝與調試》課程是船舶電氣技術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課程目標是使學生掌握船舶電站及配電系統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和現有技術,具有從事船舶電站及相關配電設備的初步設計與安裝調試方面的專業技能,具備在專業領域繼續發展的能力。課程教學設計以船舶電站為核心,以船舶電站建設任務為驅動,完成船舶電站建設項目需要的設備選型、設備安裝、繼電保護調試與試驗;按照船舶電站的設備構成及內容,設置電源選型與設計、配電裝置與調試和系統試驗與管理維護3個學習情境;按照船舶電站安裝調試與運行使用要求的具體工作內容——電站系統初步設計、發電機起壓、繼電保護與整定、發電機并車與調頻調載、電站自動化、系泊試驗及電站管護,設置了7個“調試”的項目任務,并對每個項目任務進行分解。
學習過程按照“教學做”一體化方式組織教學,實施基于船舶電站安裝與調試工作過程的六步式教學法。通過在真實工作情景中的實踐訓練,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對船舶電站安裝與調試工作過程的認識和經驗,獲得包括關鍵能力在內的綜合職業能力,滿足學生個人職業技能全面發展的需要。
《船舶電站安裝與調試》課程教學設計如圖1所示。
在優質核心課程的建設過程中,還要同時進行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改革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實船電氣設備系統為載體,在船舶電氣工程技術中心營造的一體化教學環境中,探索和實踐工學交替、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真正實現知識與技能一體化、課堂與車間一體化、學校學習與崗位操作一體化。
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按照任務完成的六個步驟: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估,進行演示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小組討論法、問題探究教學法、仿真教學法、實物教學法等教學方法改革,實現“做中教、做中學、學中做”。
(二)工學結合教材建設
專業教師與企業專家合作,按照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和教學模式改革要求,以船舶電氣建造過程的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引入船舶行業技術標準、企業技術規范、生產實際新工藝、新方法,建成船舶電氣技術特色鮮明的工學結合教材4部,工學結合校本講義11部。
(三)課程考核與評價
制定課程考核標準,提高能力考核在課程考核中的權重,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和能力目標,實行過程考核、階段考核相結合,采用理論考核、現場操作考核、實踐報告、項目操作、口頭答辯等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建立學校、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課程考核與評價體系。
最后,通過三年建設,將4門專業核心課程建成優質專業核心課程,達到省級精品課程驗收標準,完成工學結合的船舶電氣技術專業特色教材4部,同時帶動專業支撐及船舶電氣專項技能訓練等課程建設11門,編寫工學結合校本講義11部。
參考文獻:
[1]渤海船舶職業學院.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方案[EB/OL].http://topic.vecity.cn/bhcbzyxy/.
[2]張西振,陳金玉.高職示范校優質核心課程建設的內容與方法[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6).
[3]劉向東,白素蘭.國家骨干高職院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2,(7).
[4]孫助清.船舶電氣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青島遠洋船員學院學報,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