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介語石化是國內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語言現象,引起了學者和教師的廣泛關注。在介紹中介語石化現象的定義、特征及分類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具體探究了中介語石化現象的成因。通過對中介語石化現象多角度的分析,作者總結出一些英語教學啟示,教師可以用來減少石化現象對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效率。
關鍵詞:中介語;石化;成因;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228-03
引言
中介語是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和課題,最早由英國語言學家Larry Selinker在1969年的劍橋國際會議上提出。1972年,在《中介語》一文中,Selinker正式提出了中介語,并對其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從此,中介語在世界范圍內被接受,并得到廣泛研究與應用,確定了其在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重要地位。
實際上,在Selinker之前,也有其他語言學家提出過類似的概念。比如Nemster在1971年提出的“接近系統”,Corder提出的“特異方言”。但最終被大家廣為認可和接受的是Selinker的中介語。
中介語具有三大主要特征:系統性、滲透性、石化現象。其中,對于中介語石化特征的研究比較多。了解中介語石化現象有利于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克服其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中介語石化現象
1. 石化現象的定義
通過對大量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研究,Selinker發現,95%學習者的第二語言達到一定階段后就會停滯不前甚至回退,只有大約5%的學習者可以和該語言的母語者一樣,不斷地推進目的語的學習,最終達到與母語者同等的水平。這種停滯不前,第二語言學習者不能獲得母語者那樣的語言能力的現象就是石化現象。
最初,Selinker(1972)對石化現象給出了如下定義:“石化就是母語的詞條、規則和詞系統傾向保留在與目的語相關的中介語中,不管學習者的年齡有多大,也不管學習者接受的解釋和指導有多少,這種傾向都不會改變。”1992年,Selinker對于石化現象做出了更新的解釋,他指出:“語言的石化現象是指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的一些語言項目,語法規則和系統性知識趨向于固定下來的狀態,年齡的增長和學習量的變化對改變這種固定狀態不起作用?!焙髞?,Selinker又補充道:“石化是指中介語學習過程中未達到目的與標準的一種停滯現象,二語學習者只是獲得了關于目的語的不完整的知識?!?/p>
通過對石化現象定義的解讀,我們發現石化現象是絕大多數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過程中所必然面對的一種困境。石化現象的發生不會因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年齡大小或學習量的大小而發生變化。同時,石化現象亦是影響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目的語的熟練程度上進一步提高,從而達到與目的語母語者相同水平的最大障礙。
2.石化現象的特征
石化現象作為二語習得中的重要現象,有著自身的特征。對于石化現象特征的了解,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界定石化現象。
首先,石化現象具有必然性。絕大多數的英語學習者都有這樣的體會,當自己的英語學習達到一定程度后,英語學習效果明顯不如學習初期。即使是大量的時間投入到英語學習中,英語水平也并沒有出現大幅度的提高。這說明了絕大部分的英語學習者,無論其年齡、性別等因素,都會或早或晚地遭遇石化現象。
其次,石化現象具有永久性。石化現象是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總會出現的一種現象,石化現象是不正確的語言形式成為了一個人寫外語或者說外語的持久不變的組成部分。石化現象往往伴隨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終身。
最后石化現象具有不可預測性。一些語言學家認為,石化現象的發生是不可預測的。也就是說,人們很難去預測中介語中哪些方面會遭遇石化現象,哪些不會。每個人所遭遇的石化現象各不相同,有的人在語音方面遇到更多的石化現象的影響,有的人則在詞匯方面更容易受到石化現象的影響。
3.石化現象的分類
石化現象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有不同的分類方法。目前主要的分類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按形式劃分,另一種按性質劃分。
按照Selinker(1972)的觀點,石化現象從形式上可劃分為個體石化和群體石化。個體石化是指單個的第二語言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發生的石化現象。群體石化則是指石化了的外語能力具有了普遍性,成為了一個社會的正常語言現象。群體石化往往會導致一種新的語言變種的出現,比如印度英語、菲律賓英語和新加坡英語。
石化現象按照其性質還可以分為暫時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暫時性石化是指那些通過正確的語言輸入和指導,可以糾正的石化了的語言形式。永久性石化是指一些石化了的語言形式不能被改正,成為了第二語言學習者的中介語中不可去除的部分。暫時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的區別在于前者是可以糾正的,后者卻不可以。
暫時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這一劃分方法對我國的英語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我國廣大的英語學習者,尤其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所出現的石化現象大部分屬于暫時性石化。如果這些英語學習者有機會處在自然的英語環境中,接受優化的英語語言輸入,他們的英語學習將會有進一步的提升。當然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我們對中介語石化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必要的了解。
二、中介語石化現象的成因
既然中介語石化現象具有必然性,每一位第二語言學習者都會遇到。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中介語石化的現象產生的呢。研究發現,中介語石化現象的產生與多種因素有關,不同的解釋角度也提供了不同的理論模式。這其中,主要有以下五種模式:
1. 心理論
中介語的提出者Selinker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解釋二語學習過程中中介語石化現象的產生。Selinker認為造成石化現象的出現,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母語遷移。
母語遷移是指第二語言學習者將母語的語言規則轉移到目的語的學習中。此時,母語的語言規則對于學習者目的語的學習將產生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產生正面影響的,我們稱之為正遷移;產生負面影響的為負遷移。不難得出結論,負遷移是導致石化現象出現的原因,它阻礙了我們的第二語言習得。
第二,培訓遷移。
培訓遷移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它是指語言教授者在教學過程中,不地道或錯誤的語言運用,導致語言學習者對目的語產生了不正確或不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是指語言教授者選用了不合適的教材,使得學習者接受了錯誤的語言輸入,從而導致了石化現象的發生。
第三,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指的是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使用不恰當的學習策略是導致石化現象的重要原因。比如,中國的英語初學者在剛剛接觸英語時,喜歡用漢字拼音的方式為英語單詞注音。但是,我們知道英語中有些發音在漢語中并沒有對應的發音。此時,如果長期用相似的漢語拼音來代替原本的英語發音,學習者的英語發音必定是不準確的。
第四,交際策略。
研究表明,當第二語言學習者在交際中遇到困難時,傾向于采取回避和簡化的策略。然而過分地依賴于回避和簡化策略,會使得語言學習者產生畏難心理,不注重目的語語言能力的提高,從而引起石化現象。
第五,目的語過度概括。
過度概括是指第二語言學習者將某個所學過的語法規則理所當然地運用到新的不適合的語境之中,從而產生錯誤。
2.生物論
生物論試圖從人生長的角度解釋中介語石化現象,該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Lenneberg和Lamendella。 Lenneberg認為語言習得機制只有在一個具體的特定的時間段內被激活才能發揮作用,這就是著名的關鍵期假說。根據Lenneberg的研究,人的大腦從兩歲時開始側化,在關鍵期后大腦的側化過程完成,語言功能主要由左腦負責。因此,此時再想完整地習得一門語言就會變得相當困難。Lamendella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只不過換了一種比較溫和的說法,他認為關鍵期假說太過絕對,提出了敏感期這一觀點。
3.互動論
互動論從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過程中得到的反饋對于學習者的影響這一角度來解釋石化現象。Ellis的相互作用論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第二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所接受的目的語輸入對學習者有直接的影響。不正確的目的語輸入對學習者目的語的學習有負面作用,容易導致學習者錯誤沉淀,從而產生石化。第二,第二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所受到的反饋對學習者也有著影響。如果學習者在輸出錯誤的目的語時得到了肯定的反饋,那么學習者就會一直沿用錯誤的目的語形式,就會發生石化現象。
互動論的另外兩個代表人物Vigil和Oller從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目的語進行交流時得到的信息反饋出發,解釋石化現象出現的原因。Vigil和Oller認為,學習者在使用目的語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存在著兩種信息的交流。一種是認知信息的交流,另一種是情感信息的交流。這兩種信息交流都包含肯定、中立和否定三種形式的反饋。如果一個第二語言學習者錯誤的目的語輸出卻得到了肯定的認知和情感反饋,這會鼓舞學習者繼續使用錯誤的目的語形式,從而導致石化現象的發生。
4.文化遷移論
Schumann(1978)提出了文化遷移理論,他認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對于目的語文化的接受程度,決定了外語學習的成功與否和最終達到的語言水平。當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持拒絕態度,有距離感的時候,學習者就會運用已經掌握了的目的語知識來交流,目的語的學習過程被打斷。此時的學習者主要靠有限的目的語知識和自身的母語知識來處理語言交流,從而造成石化現象。
Schumann還從語言的疲欽化的角度解釋石化現象的成因。當兩個交際者的母語不同時,他們交際時所用的語言有時會是其中一種語言簡單的變體形式,長期使用下去就會產生洋涇浜語,出現石化現象。
5.認知模式論
Krashen在研究中介語石化現象時,列出了五種可能引起語言石化的因素。它們分別是:語言輸入量不足;輸入的語言質量不適;情感過濾器;輸出屏障;目的語語言變異形式的習得。Krashen認為目的語語言輸入量的不足和輸入的語言質量不適都會對學習者對二語的習得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學習者對目的語知識的掌握不全面,容易引起石化。情感過濾器則是學習者對目的語的學習持有的情感,當學習者對目的語的學習持有焦慮等的負面情感時,很容易影響其對于目的語的學習,導致石化現象的發生。
Krashen認為要避免石化現象的發生,學習者語言輸入的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目的語的語言輸入質量略高于學習者當前的水平時,學習者對于目的語的學習才能夠取得最好的效果。當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目的語輸入具有數量充足、可以理解、具有趣味性等特點的時候,學習者能夠更好地學習新的目的語知識。同時,豐富生動的語言環境,保持學習者對于目的語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也對學習者的第二語言學習至關重要。當學習者能夠處于有利的學習環境中,接受優質的可理解性輸入的時候,石化現象通常不容易發生。
三、中介語石化現象的英語教學啟示
通過對中介語石化現象成因的介紹,我們可以對石化現象的發生機制有更好的了解,這有利于廣大英語教師采取一些方法來應對中介語石化現象,減輕其對學生英語學習的負面影響。
首先,從英語教師自身來說,要防止石化現象,教師在語言輸入這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前文認識模式論的討論中,作者已經提到學習者的語言輸入質量對石化現象有直接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材料的選擇上應該使用質量有保證的材料,如果直接選用難度適宜的英語國家的原版材料當然為最好。其實,這個可以從最近幾年原版牛津英語教材在國內學校的引入和流行得到佐證。在聽力和閱讀材料選擇上,英語母語國家的BBC、VOA新聞和文章自然要比英語非母語媒體的文章要好。教師教學材料的選擇直接決定英語輸入的質量,大量地道的英語輸入,將會有效降低中介語石化現象在英語教學上的發生。
同時,英語教師在教學期間還需要注意如何正確處理學生所犯的錯誤,營造活潑有趣的英語教學環境。一方面,中介語石化現象是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教師對于學生因為石化現象所犯的錯誤應該學會寬容。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評,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學生因為石化現象所犯的錯誤又需要教師去幫忙糾正。教師需要耐心幫助學生了解石化現象產生的原因,幫助他們克服石化現象所引起的錯誤。
此外,廣大英語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英語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石化現象的出現是學生無法躲避的。面對石化現象時,英語教師需要讓學生們學會正確對待,不可產生畏難焦慮的負面情緒和壓力。學生們也應該意識到通過教師的指導和自身的努力,二語學習中的石化現象完全可以降到最低。學生需要形成正確的學習策略。例如,可以通過多聽多看英文節目和報刊來減少母語負遷移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四、結語
中介語石化現象是二語習得中的一個非常復雜的現象,對它的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持續至今。除了以上所介紹的五種分析中介語石化現象的原因的模式外,還有學者從其他角度對石化現象的成因進行了探討,我們需要把各種模式聯系起來加以分析才能加深對中介語石化現象的理解。而就如何應對和防止中介語石化現象,需要廣大英語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更好地避免石化現象對英語學習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M].New York: Longman, 1985.
[3]Lenneberg,E.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M].New York: Wiley Sons,1967.
[4]Selinker, L. 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10): 209-232.
[5]Selinker,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White Plains: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1992.
[6]Schumann.J.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idginization Hypothesis [J]. Language Learning 1976, (26): 391-408.
[7]Vigil, N. A. Oller, J. W. Rule Fossilization: A Tentative Model [J]. Language Learning, 1976, (26): 281-295.
[8]陳慧媛.關于語言僵化現象起因的理論探討[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 (2): 37-43.
[9]戴煒棟,牛強.過渡語的石化現象及其教學啟示[J].外語研究,1999,(2): 28-31.
[10]張雪梅.語言石化現象的認知研究[J].外國語,2000,(4):18-23.
[11]趙萱.中介語石化現象與中介語心理認知機制淺探[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3):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