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課業負擔不單是教育的內部問題,它涉及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從社會學視野的角度探析學生課業負擔的主要原因:不斷演變的社會形態導致教育問題凸顯;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導致教育目標的異化;社會流動帶來的壓力使“減負”負重前行;優質教育資源的緊缺和人們對其需求的矛盾。
關鍵詞:課業負擔;社會學;小學高年級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191-02
一、學生課業負擔的概念界定
《辭海》中“負”的解釋是:以背載物,引申為擔負;又引申為責任、憂慮。“擔”有肩荷、挑的意思,也引申為擔負、擔任。“負擔”一般是指承擔的壓力或相當的責任[1]。“學生課業負擔”則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完成學習任務使學生所肩負的壓力[2]。“過重”主要是指學生心理和生理上的負擔超越了學生承受限度而對其身心健康造成的損害。有學者總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五個特征:學習目的——為追求升學;學習行為——超時的學習、超量的訓練;學習內容——學科內容的重復、強化和延伸,重智輕德,學生缺少選擇權;學習心理——引發過分焦慮,被動應付學習;學習結果——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小學高年級學生課業負擔的現狀分析
為了解學生課業負擔的真實情況,2012年12月中旬,筆者通過對南昌市東湖區兩所小學進行調查分析。筆者在兩所學校的20個高年級班,隨機抽取學生共312人,回收有效問卷302份。
(一)學生完成教師布置作業所需的時間量較大
從表一可知,74.8%的小學生每天需2個多小時完成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只有5.9%的小學生能在一個小時完成家庭作業。原國家教委曾公開發表的《關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意見》一文中對學生作業分量和難度明確規定:“五、六年級不超過1小時(以上均按中等水平學生完成的時間計算)。”[3]從時間絕對值看,早超過相關的規定。2011年江西省發生三名小學生因擔心寫不完作業挨老師批評相約跳樓的慘痛事件。不承想,課業負擔成了學生不能承受之重。
(二)小學生高年級學生一天中可支配的時間有限
從表二可知,五年級中有3.8%的學生幾乎沒有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由于小升初的壓力,六年級學生中幾乎沒有自由支配時間的學生高達16.6%。大部分的五年級學生,可支配的時間集中在2個小時左右。六年級的學生可支配的時間主要集中在1個小時之內。學生A說:“他們有中午休息時間,但是由于上午布置的比較多,大部分同學都會寫作業不睡覺。”調查顯示,只有2.1%的學生不上語數英輔導班,其余的同學不同程度地參加了各種輔導班。訪談中,六年級學生H說:“自己很喜歡看漫畫,但是時間太緊了沒時間看了。”
2008年,相關數據顯示北京市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小學為67.9%,初中為72.8%。視力下降從9歲之后就開始明顯增加,學生平均戴眼鏡年齡為11歲[4]。調查認為導致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學生升學壓力較大,課業負擔過重并缺乏體育鍛煉。在筆者調查的小學高年級班中,學生普遍反映課業負擔比較重,自由支配時間較少。
三、“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社會學原因探析
對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教育領域。一個由各種社會系統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問題不可能在一個系統(教育系統)內得到徹底的根除,只有通過社會、學校、教師、家庭各社會子系統形成合力的互動過程中才能得到最終實現。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不斷演變的社會形態導致教育問題凸顯
古人云: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政治地位,為其接班人設立了專門的教育機構即學校,有錢有閑的階級將其子弟安排在各種學校里接受統治術的教育和心靈塑造,包括儒家的經學教育、理學教育、紳士教育等等。勞動人民子弟則被排除在整個學校教育體系之外。他們的教育方法除了死記硬背,就是棍棒鞭策。這樣的教育目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方法常常給學生帶來壓力、精神負擔和心智摧殘。王守仁認為當時的學校教育是“惟督以句讀模仿,責其檢束”的教育,扼殺了兒童的獨有天性。夸美紐斯痛斥學校是“令兒童恐怖的場所”和“才智的屠宰場”。
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社會形態常被稱為信息社會(知識社會)。在信息社會里,適合生產方式的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人們不再滿足于獲得教育和學習的機會,在科技迅猛發展、知識急劇膨脹的年代,人們迫切希望學得更多、更好。于是這種希望就轉化成學生可操作、可量化的東西(課業)。盡管學校縮短學生的在校時間,但是學生仍不可能從中解放,學生仍會參加各種輔導班。各種大量的補習班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自2006年新東方上市以來,至今已有11家教育公司在美國上市。這種升學競爭模式給家庭增加了經濟負擔和教育成本,無形中加大了社會分層。現如今重點大學解決農村生源比例下降的問題也成為社會熱點問題。
(二)社會流動帶來的壓力使“減負”負重前行
社會流動即屬于社會一個階層上的個人,或世代內產生的垂直或水平移動其社會地位的現象。個人能否實現向上層社會流動既取決于社會因素又取決于個人因素。中國延續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和當代高考是社會成員實現向上流動的重要“階梯”,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并不斷督促子女拼搏努力。中小學生接觸的價值觀的主要來源除了教師就是家長,苦學觀無形中給學生施加了負擔。由此產生激烈的中小學學業競爭和過重的學業負擔。中國很多的農民家庭子女都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新的出路。在我國,個人教育程度的高低是影響人的社會地位的根本因素。初中生通過入學考試,獲高分者進重點中學,反之,進入三流的高中或去讀中專;高考獲勝者一部分進重點大學,另一部分只能進普通院校或者大專。985院校的畢業生和大專院校的畢業生,雙方獲得的職業待遇、地位、培訓機會差距很大。除了家庭、社會環境等因素影響外,個人要想上重點中學,甚至大學,都要努力學習,通過種種考試難關,才能獲得向上一級學習的機會,最后才有可能實現向上層社會流動。教育在當今社會恰恰是實現這一目的的一條重要途徑,教育在社會分層中起著重要作用,這種作用在中國似乎表現得尤為突出。中國是典型的城鄉二元社會,城鄉的差異也就是身份差異。這無形中增加了教育在改變身份和地位中的作用。社會流動帶來的壓力使得“減負”負重前行。
(三)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導致教育目標的異化
學生負擔過重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減輕負擔的努力并未收到理想的效果。目前為中小學生“減負”已遭遇“囚徒困境”難題。在一個為了利益而激烈競爭的社會里,有關利益主體不遵守相關規則,都站在各自利益的角度無形之中激化學業負擔問題,教育管理者的教育思想偏差也直接導致教育目標的異化。教育自身追求短期利益忽視兒童權利而出現的“追求升學率”和“追求教育政績”的情況比比皆是。我國為了從根本上解除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這一癥結,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素質教育。然而現實的政策執行過程中卻產生了悖逆:在素質教育政策延伸和執行中大多流于形式,沒有被全面執行,出現素質教育政策的“架空”狀態。曾有一名中學校長說:“只要學生熬過了高考考上了大學,哪怕他上大學得第二天突然死了,也算是學校的升學人數!”[5]校長把升學率看得比學生的生命更重要。他們出于自己的目的,有意無意中在向無辜的年幼生命轉嫁他們自己所不樂意承受的一切責任和負擔。很多教育者不曾領悟教育的真諦,因而在教育目標的異化過程中隨波逐流或者推波助瀾。
(四)優質教育資源的緊缺和人們對其需求的矛盾
優質教育資源緊缺既表現在硬件設施的相對落后,又表現為優質師資隊伍的相對短缺和分布不均情況。我國考試競爭和學生學業壓力之所以表現出高強度態勢的原因是有條件和機會享用優質教育資源的人的增長總量要遠遠高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增長總量[6]。由于教育資源的緊缺,導致了人們對優質資源的爭奪占有加劇。尤其是在落后的農村地區和整體經濟相對落后的省份。作為個人資本和社會重要資源的教育,社會各個階層及其成員必然會對教育產生強烈的需求。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通過高校擴招很難緩解整個社會對考試競爭壓力的總體感受。在一個優質教育資源匱乏的社會中,當人們面對勞動力市場競爭白熱化、社會階層貧富差距擴大、就業壓力大等一系列的殘酷現實面前,讓人很難相信學生、家長和教師能夠超越基本的生存需要而配合各種各樣的教育改革。這也是學業負擔問題嚴重性和普遍化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王道俊.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1.
[2]王安全.論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不確定性[J].現代教育論叢,2006,(2):5-6.
[3]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8.
[4]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組.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報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徐繼存.論教學觀念的改造[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6]劉合榮.事實與價值[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7.